NVIDIA資料中心業務連兩季成長70%,但Google與華為成為兩大隱患
NVIDIA資料中心業務連兩季成長70%,但Google與華為成為兩大隱患

NVIDIA針對超大規模資料中心(Hyperscale data center)需求,推出AI推論平台NVIDIA TensorRT。

攻資料中心市占,推新GPU Tesla T4

NVIDIA指出,資料中心每天需要處理數十億的語音搜尋、翻譯、圖像、影像、推薦服務以及社群媒體互動等,上述的每一個應用皆需透過伺服器內部不同類型的神經網路來處理。為了優化資料中心的最大吞吐量以及伺服器使用率,NVIDIA TensorRT包含即時推論軟體以及Tesla T4 GPU,其處理搜尋結果的速度較單獨使用CPU快40倍。

而Microsoft與Google等資料中心服務商與Dell與HPE等資料中心伺服器廠商也都將導入。NVIDIA還預估AI推論產業將於未來五年內成長至200億美元。

NVIDIA正努力在資料中心開疆闢土,全球資料中心大多採用NVIDIA GPU,而資料中心業務雖然營收總額還不到遊戲業務的一半,卻是NVIDIA各部門中成長最快的,同時也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

資料中心是營收成長火車頭,連兩季YoY成長至少70%

根據NVIDIA2018年第二季財報,NVIDIA第2季營收為31.23億美元,其中遊戲業務第2季營收為18億美元,YoY增加52%。資料中心業務營收則是來到7.6億美元,YoY增長高達83%。而在第一季資料中心營收7.01億美元,YoY成長也高達71%,可說是NVIDIA的營收成長火車頭。

短期內,NVIDIA仍能穩坐資料中心寶座,競爭對手AMD與Intel目前與NVIDIA還有明顯差距。

AMD甫推出7奈米Radeon GPU,雖然比Nvidia的7奈米產品提前半年至一年推出,製程上領先,但在下游應用端要取代NVIDIA並非易事,而Intel的資料中心GPU產品也才剛起步。

短期內,NVIDIA資料中心業務保持成長火車頭沒有大太問題,但若把時間拉長到3-5年以上,則NVIDIA隱患浮現。因為全球前七大資料中心其實都正在研發自家晶片。

垂直整合,全球前七大資料中心都有「異心」

以三大雲端廠商的Google、Microsoft與Amazon的資料中心來說,目前都採用NVIDIA GPU,但也都有「異心」,各自研發「非」GPU晶片,彼此保持競爭又合作的詭譎關係。而且對這些雲端大廠來說,自研晶片不會僅是嘗試,而是一種趨勢,「垂直整合態勢」明顯,半導體晶片將從一般通用走向「Domain Specific(特定領域)」用途,IC設計不做標準化產品,而是跟著應用需求做產品。而這也是為什麼這些科技大廠開始自行研發晶片的主因。

黃仁勳與Google的口水戰

其中又以Google的態度最為明顯,2016首次亮相的ASIC晶片Cloud TPU,供雲端運算的機器學習訓練和推論使用,短短兩年已經演進到第三代,而且在2017年Google還透過論文《In-Datacenter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Tensor Processing Unit》發表、大肆宣傳,更有趣的是,論文中還拿出NVIDIA多年前舊產品Tesla K80 GPU和最新TPU的效能做比較,結果顯示TPU的速度快Tesla K80 GPU15至30倍,此舉引發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不滿,特地跳出來反駁。

今年Google則延伸至終端,推出Edge TPU,供邊緣運算的推論使用。雖然目前仍為Google自家用途為大宗,但Google也在測試對外販售以「變現」的可能性(如Google在2018年2月公佈開放開發者使用,Cloud TPU服務以秒計費,每小時收費6.5美元),什麼時候完全對企業開放收費,業界都在關注。

而Microsoft Azure則和Intel合作,在深度學習雲端平台Project Brainwave服務中也提供以Intel FPGA為基礎架構的硬體加速服務。Amazon則也找上全球最大FPGA晶片商賽靈思(Xillinx),在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Amazon EC2)中使用Virtex UltraScale+系列晶片。

中美貿易戰下,若微軟中國當真採用華為晶片,代表什麼?

另一個隱憂,則是中國的華為。不過華為和Google的威脅不同,華為繼寒武紀IP麒麟980晶片,成為全球焦點後,近日美國媒體《The information》指出,微軟和華為正商談,讓微軟中國數據中心採用華為AI晶片。

先不論消息是否屬實,這若是純商業面的消息到還好,但若牽涉到政策面,那可就嚴重了。

美國禁止政府機構及與官方合作單位採用華為與中興相關設備與產品,那有無可能中國也以此反制,外資大廠在中國地區的資料中心業務,要採用中國AI晶片,如同蘋果iCloud在中國必須由中國廠商營運。由於中美貿易戰火持續,此時傳出此消息,不能不往政策面方向思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