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座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Space今(18)日正式開幕,首波共有37間新創、6間大型企業進駐,其中,最吸引新創的除了時髦的開放空間,還提供數位沙盒和監理門診兩大服務,幫新創解決法規和金融數據介接的兩大痛點。
首波進駐37間新創,智能理財占大宗
在首波進駐的37間新創中,最大宗為智能理財類、占近四成,第二則為借貸、占24%,其他類型還包含區塊鏈、不動產、保險科技、法遵科技、支付等共七大領域。除了新創,目前也有6間大型機構進駐設立企業實驗室。
金融科技創新園區是國內首間金融科技實體聚落,位於台北市南海路,採工業風、搭配綠色和橘色添增活潑感,一進門還有人臉辨識迎賓看板這樣科技感十足的裝置、設有遊戲台,還有行動咖啡車進駐,十足的「矽谷風格」。
金融總會理事長許璋瑤表示,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延續國內第一個FinTech新創加速器「金融科技創新基地」(FintechBase),將創新基地由虛擬轉為實體化,提供一站式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與資源環境,定位為「整體產業創新聚落」。
簡化繁複手續,提供大量金融機構API申請
其中,金融科技創新園區有兩大特色,一是提供數位沙盒,由擁有大量金融資料的機構開放API,供新創做實證研究;二是有金融監理人員駐點,讓新創在創新時了解法規極限,另一方面,監理人員也知道新創未來發展需要的法規配合和修正。
目前,數位沙盒共有14間業者提供19組不同主題的API。其中,與智能理財相關的即時市場交易資訊和盤後資訊,將由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集保結算所提供;而凱基銀行提供生活繳費及銀行帳戶連結等金融服務API;中國信託則是開放紅利點數、代收代付、以及區塊鏈付款相關API。上述API僅限於園區網路服務範圍內使用。
負責執行的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副主任谷圳表示,過往新創想和金融機構申請API試驗,雙方得經過繁複的法規檢核和資安檢測、系統介接等流程,從申請到實際簽約,往往需耗時一年。不過,透過數位沙盒申請開放API試驗,只需30天,且新創不需一間間和不同金融機構申請,而是可以透過他們直接對接需要的API供應商、一次性簽約。
金融管理人員駐點,給予法規上諮詢服務
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的另一大特色,則是有金管會監管人員進駐、常設定期的「監理門診」,就近輔導想申請監理沙盒的新創,提供「問到飽」的服務。
其中一間進駐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的新創好好投資科技,主要透過機器學習提供客製化的智能決策及即時監控服務,希望降低投資理財門檻。好好投資產品經理林俊頡表示,他們提供的服務需要券商、投顧執照,目前正在申請金融監理沙盒、實驗商業模式是否可行,而在園區可獲得政府法令服務、建立和金管會的溝通管道,能幫助他們順利加速通過金融監理沙盒。此外,在園區內也能感受到來自其他團隊的競爭和創新氛圍,進而刺激自己發想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