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如何讓自己公司的毛利增加,請教了許多前輩,也自己研讀了一些資訊,學習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思維模式,以前讀管理學偶而會聽到,英文叫做Top-Down Design,中文叫做頂層思維(或頂層設計)。聽起來很厲害,但說穿了,其實是一套行之有年的方法論,也是頂尖的顧問公司麥肯錫慣用的方法論,在2010年麥肯錫出了一份報告說明如何透過頂層思維來進行風險的規避,可見其十分適合用在公司經營與管理上。
套句前輩的說法,「頂層思維」就是在設計成功達到目標的演算法。當然,這個方法論運用之廣泛,是可以泛用在任何領域,大至國家決策方針、都市設計、產品設計,小至個人的學習計畫、找工作等等(想看看怎麼用頂層思維學游泳嗎?),都能運用。這次,我則是拿來針對公司轉型或是公司決策深化做思考,實在非常有幫助,也因此撰文分享這個行之有年的老方法。
什麼是頂層思維?
頂層思維,顧名思義,從上而下思考,簡單可分為幾個階段:(詳細可見wiki定義)
- 定義具體目標
- 拆分工作步驟
- 研究每個步驟的相關資訊
- 調整流程,找出最佳路徑,組建系統(團隊)對接
- 重複運作、調整直到達成目標
說來其實很抽象,那我就說說在公司實務上發生的狀況,提供大家做更深入的比對:
假設目標為:提升50%毛利
方向大概有兩種可能,一是深化服務,二是另闢戰場。深化服務可以透過與上下游的對接,以軟體接案公司來說,就是加強業務對接的成功率,以及業務拜訪的量體,並且強化工程團隊的達成率。
而另闢戰場呢,則是將TA轉移,有一種說法叫做Pivot,當然這種做法,一定針對公司現有資源做整合或重組,然後產出新的價值。
有了兩個方向後,就開始針對每個步驟找到能達成的可能性,針對業務拜訪的成功率部分,當然針對過去所有客戶做研究,簡單的數據分析,包含客戶數量、過去客戶現行狀況的了解、客戶能轉介的可能性,透過研究過去數據,試圖找出一個成功率更好的業務路徑。業務量體的部分,則是可以針對過去有幫我們介紹過案子的人,進行研究,找出可以部署的合作夥伴,進一步了解其背景,再透過每個人的背景,對應其產業的現況,就可以知道每個產業可帶來的商機數量為何,甚至可以研究不同國家的商機數量概況,這些全是透過簡單的數據分析。
而另闢戰場的部分,就相對困難一些了,同樣需要數據分析,但是數據分析的過程,同樣的數據資訊,可能會被拿來做不同的標籤,比如說,一個PM可以負責的案量,雖代表為營業額或是產能,但這個數據也可以再往下拆分成工程師成本、公司運營成本、PM成本。而重新拆分數據後,也許可以抓到市場上的某些族群,有類似需求,而這需求能被自己提供的服務滿足,因此思考量化這個服務。
有了前述的分析,就會知道分別兩個方向各需要的團隊,甚至有些經營者在研究之後,就會決定朝往其中一個方向去組建團隊,而放棄另一個方向。
最後當然就是根據自己設定好的流程與部署好的策略,讓團隊執行並從中修正,最後大家一起達成目標,分享成果。
為何此時特別提出頂層思維?
原因很簡單,一是現在許多企業多面臨轉型,轉型則容易面對失敗(參考之前文章),而這套思路,則能協助決策者思考組織定位與方針;第二個原因則是現在的能做數據分析甚至搜集數據的工具越來越多,網路上要查市場資訊更是比過去簡單,也因此在第三步驟跟第四步驟能分析的資訊會更具體,自然達成目標的機率自然可以大大提升。
台灣近幾年,傳產陸續面臨升級,這幾年許多公司也大談AI、數據分析等等,其實在這些名詞的背後,我發覺很多公司連自己的數據,哪裡有價值、哪裡可調整都還沒搞清楚的狀況下,甚至連目標在哪都不確定的狀況下,又何來數據分析之談。
唯有先行搞懂頂層思維,數據才會同步協助公司決策,這也是我在研究這套方法論後,給予它這麼高的評價。
頂層思維也能用在自己的工作上
頂層思維能用的,不只是公司組織,包含自己的工作上,都可以用上述方式進行。而這流程看似複雜,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其實最難的是第一步給出目標,原因很簡單,有了Google後,後面幾個步驟,努力去查去想,都能有成果,但定出一個自己真正想達成的目標,定太高覺得難以達成,定太低又不太有意義,但我以為,目標定高一些,就算沒有達成,整個過程下來,對自己或是組織的提升,都會是顯而易見的。
不為做而做,但求更高目標,而運用更好的方法
今天寫下這文,並非為了推廣這方法論,也並非想證明什麼,而是這頂層思維的第一步,是我們該學習的最重要核心,那就是給予自己一個目標,甚或是一個自己甚至覺得無法達成的目標,很多人常常問我怎麼找到國外客戶的,其實我認為這事情對我來說很自然,設定好目標,嘗試去做,做不成檢討然後找出下一個答案,一步一步,自然就會接近目標,甚至達成目標。
當今天我看到這個方法論,其實只是把我過去的經歷,套用在這個模式下,更有效率的去思考策略,不只是我們自己的公司,對於我所顧問的客戶,同樣適用,而對於產出的幫助,往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分享給大家。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