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半導體巨人英特爾8日於紐約發表第九代桌上型處理器,反制超微進逼。新一代處理器預計11月19日開賣,而對於14奈米製程緊繃,衍生的處理器缺貨消息,英特爾9日證實第4季將會是最緊張的季度,到2019年第1季狀況就會好轉。
個人電腦需求今年受到商用機Windows 7終止更新服務帶動換機、電競消費市場需求強勁等兩大因素影響,在2018年第2季出現正成長喜訊。英特爾電腦通訊事業群產品經理余孝倫表示,「今年跟過往不同,PC難得出現一次正成長。」也因此造成英特爾產能吃緊。
抒解14奈米製程壅塞,明年Q1將改善
英特爾的處理器缺貨風暴在下半年上演,原因是14奈米製程塞車。
為此英特爾也沒閒著,除宣布增加10億美元資本支出於14奈米製程改善,余孝倫表示,內部有多種措施,包括將H310晶片在第3季從14奈米製程部分轉為22奈米製程生產,由於H310是通路市場上占比高達45~50%,銷售最大量的主機板晶片,轉移產能後空出來的14奈米製程正好能挪來生產缺貨處理器。
其次英特爾也積極投入10奈米先進製程量產,余孝倫表示,現在10奈米製程良率不斷改善,預計2019年下半投產後,將會優先生產伺服器及筆電用處理器,以滿足市場需求。
而由於英特爾逐步提高14奈米製程投資,新產能將陸續開出,英特爾預期處理器吃緊狀況最嚴重就在第4季,2019年首季將會改善。
號稱地表最強電競CPU,瞄準超微
英特爾9日在紐約發表的第九代桌上型電腦處理器,以14奈米製程生產,8核心的桌上電腦Core i9-9900K處理器號稱地表最強的遊戲處理器,支援16個執行緒及5GHz的單核心渦輪頻率,余孝倫說,英特爾桌上電腦核心數推進到8核心及5Ghz,但TDP(功耗)卻沒有增加,足以顯示英特爾在14奈米製程上的精進。
英特爾此次盛大發表桌上電腦處理器,為的就是要宣示比超微頂級處理器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效能高,同時也超越英特爾本身前一代處理器效能約10~11%,由於效能改善幅度大,英特爾也宣布桌上電腦處理器率先跨入第9代。
第一時間,華碩、技嘉、惠普、戴爾、聯想5家電競品牌都同步力挺,而支援處理器的Z390主機板也有超過60款同步發表,晶片同樣以14奈米製程量產,包括華碩、華擎、技嘉、微星、美超微等大廠都開發了新品。
除此之外,針對專業內容創作者開發的全新Core X系列處理器也登場,從8~18核心總計有7款,預計11月上市,而工作站處理器Xeon W-3175X則最高支援28核心,預計12月上市。
破億台商機,內容創造者需求大
除了熱門的電競電腦市場,英特爾這次更訴求「內容創造者」的需求。 英特爾表示,全球有超過1.3億人是內容創造者,其中5000萬人是專業製作者 ,除需要使用高階處理器,更對顯示卡有工作站等級要求,然而這類用戶不喜歡電競造型桌機,喜歡個人化或雅痞風格,也因此英特爾會鼓勵品牌商一起創造新機種外觀,拱大市場。
為此英特爾2018年初在美國總部也首度設立一個超過10人的工業設計團隊,投入經費開發不同造型的電腦外觀,藉此刺激市場需求。
IDC統計,過去3年桌上電腦市場規模維持在1億台上下,2017年約9500萬台,2018年預估來到9440萬台,雖需求穩定,但桌上電腦價格卻逆勢上升,主要原因是消費者買桌上電腦更重視效能,使得電腦單價連三年提高。
根據IDC統計,2016年桌上電腦單價還在525美元,但到2017年已經來到557美元,至2018年更來到589美元,換言之,透過鎖定內容創造及電競兩大市場,桌上電腦身價確實已水漲船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