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美國灣區或是台北街頭,都可以發現越來越多人的手腕上,都戴著一只穿戴式裝置,這股現象也跟近來全民健康意識抬頭有關,靠著隨身量測的心率、行走步數、消耗卡路里,甚至是心電圖(ECG),來隨時監控身體變化。
越來越多第三方服務跟「手腕上的小電腦」串接,金融科技當然也沒有缺席,走一趟今年的「FinTech Taipei 2018」,可以觀察到相當多的銀行、人壽都將產品與穿戴式裝置結合推出外溢保單,替保戶提供更加個人化的保險需求,類似的創新服務已經成為新的保險科技發展趨勢。
穿戴裝置結合外溢保單成趨勢
國人健康意識抬頭,根據體育署數據,台灣每週約有三成人口有規律運動的習慣,本週永豐銀行才推出全台第一張結合穿戴式裝置的信用卡,讓卡友直接把消耗的卡路里直接轉換成紅利點數,一次整合消費、物聯網與金融支付。
而這樣的趨勢在保險金融上更是方興未艾,以台灣來說,金管會從2016年就開始鼓勵保險業者推出健康管理外溢保單。這套模式就是保險業所說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意思是商品設計不光是損害賠償,而是藉由加入預防機制,提供保費減免、回饋等誘因,來激勵保戶培養良好習慣,來降低保險業者理賠率,還能減少社會醫療的支出。
白話來說,就是保戶如果主動提升健康狀況,來降低自身風險,保險費率就能連帶調降。這樣的方式過去也曾出現在汽車保險上,美國保險公司Allstate,就會在保戶的車子上裝一台監控儀器,如果駕駛狀況都很安全守規矩,那麼就會有保費折扣,外溢保單的出現就是想誘使大眾改變生活習慣。
從自利的角度來看,身體健康又自律的人就非常適合購買這類保單,除了可以督促自己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有能獲得保費優惠;對銀行來說還有一大好處,可以從外溢保單了解更多客戶生活習慣,這些資料就能變成外來銷售的一大利器,但這也意味著消費者要交給銀行更多個資,這點也是在選購相關產品時需要特別考量的。
結合手機「健康」資料,走越多步保額加碼越多
像是國泰人壽日前就推出「Cathay Walker計畫」,鼓勵客戶建立每天走7,500步的習慣,事實上根據國健署統計,每人平均每天都能走到5,000步,因此只要再多花30分鐘走路,要達到7,500步目標並不難。
客戶只要授權讓國泰人壽存取手機中的「健康」資料,就能搭配「鍾心Walker重大疾病險」外溢保單,達成步數目標後,就能得到超商現金抵用券,以及保額加碼5%~10%。國泰人壽認為,保險公司應該透過各種方式來提醒客戶保持健康,才能夠從中謀取最大的利益,讓保險不單單只是事後補償,而是成為一種督促動力。
與EPSON合作,台灣人壽保費回饋最高4%
中信金旗下的台灣人壽,也推出第一張結合智慧手錶的外溢保單「台灣人壽步步盈重大疾病終身保險」,這張保單只能跟EPSON心率運動錶串接,保戶只要投保就能免費獲得。
遊戲規則是180天的每日平均步數超過9,000步,就可以享有最高4%保費回饋,回饋時間最長可達19年。
不只是保單,新光銀行布局「手錶轉帳」
最後,新光人壽也積極布局結合穿戴裝置的外溢保單,現場人員表示,無論是小米還是Apple Watch,市面上任何一款穿戴式裝置都能跟保單串接,保戶只要授權新光人壽的App可以存取手機上的「健康」資料,系統會依照心率、步行數的數據,換算一個相對應的標準,保費最高可以回饋到50%,不過目前這款產品仍未推出,預計近期會有更多消息。
當各家銀行紛紛力推無卡提款、臉部辨識、行動服務時,新光銀行則瞄準了穿戴式應用,主打「手錶轉帳」功能。現在只要在iPhone上安裝新光銀行的App,在Apple Watch上也會有相對應的App,現階段可以叫出QR Code讓朋友直接掃描轉帳。
展場人員透露,下一步將推出「手錶轉帳」功能,只要事先設定好常用的轉帳帳號,就能在Apple Watch設定一組手勢密碼,解鎖後點選就能直接在手腕上完成轉帳,未來也能直接在手錶上查看帳戶餘額等資訊,算是金融業者在穿戴式裝置上新穎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