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這部很經典的愛情喜劇片 You've got a mail,當時還很年輕一直很喜歡Meg Ryan ,加上從90年代初期就因為很熱愛這些跟電腦資訊有關的事物,對於這部片能夠把本來當時離一般人還很有距離的email用這麼簡單的故事串出來而覺得欣喜不已。
要先回想,當時在90年代中末期,Internet已經有比較多人知道是什麼,但主要就屬於因為WWW的崛起而知道Internet,另外一種就是因為都走傳統高中大學路線透過BBS而開始理解Internet,基本上要能夠開始使用Internet依然是個有門檻的行為,為了要開始使用Intenet你得先具備不少的電腦使用知識(不是常識),接著還得透過各種麻煩的設備和連線方式才有辦法一窺Internet。
因此當年教人家上網也蔚為風潮,那種感覺就像是早年以為學電腦就是學倉頡輸入法一般,意思是使用電腦都是有門檻。對比起現在我家兩歲多小孩看著iPad就可以輕易的開始使用網路進而有能力找到自己喜歡的挖土機影片來看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Gmail很成功,但Gmail跟我們自建的email server差異到底在哪?
大概二十多年前,當時若你已經會使用Linux來架設各類伺服器,在Internet崛起初期,就已經可以靠這身本領來做生意賺錢,提供各種企業服務例如email server。我們來看看這老牌的網路基礎建設email已經縱橫了超過30年以上,從以前需要專業的工作站加上專業的底層軟體才能夠提供這樣的服務,在Linux, FreeBSD這一類OpenSource專案出現後,讓第一波有能力的工程師可以透過提供這些服務來賺錢,一下子這一類的服務提供商也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冒出,讓一般人都可以輕易的利用email來傳遞訊息。
直到2004年,Google發行了第一個邀請制的Gmail一時之間許多人以擁有Gmail為風尚,直到2007年全部開放無需特別邀請,直到現在Gmail說是全世界最流行的email恐怕無人敢說不是了。
我們回頭來思考一下,現在我們當然知道Gmail很成功,但來問自己,到底Gmail跟我們自建的email server差異到底在哪?
- 一樣可以瞬間的把mail寄送到收件人端
- 還可以享受自幹的樂趣(只有科技宅享受吧)
- 資安的考量!!!!????(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有的迷思!你真的覺得你的email管得比google好嗎?)
- 看得伺服器在哪比較安心
不理會後面幾點本來就是個奇怪理由和過時規矩的問題,作為email的基本功能能夠準確地把email傳遞到對方手中就是這服務的功能。那為何我們需要一個Gmail?
答案是:
你所面對的問題其世界觀的規模不同。若你的公司永遠只是小小的,你的員工和利害關係人都在當地,那麼你確實只需要一個自己的Email server就可以解決問題。
但如果你認為你的市場是國際並且客戶分佈廣,那麼你就會理解為何像Gmail這樣服務的重要。
有時候不是因為你不行,而是你沒跳出井看看世界到底多大!
而且也唯有利用類似Google所投資的基礎建設才有辦法建構出一個跨全球等級卻又能有良好體驗的Email。仔細想想為了寄出你這封Email所付出的成本有多大。
除極少數極少數真的有能力做底層鏈以外,大多還是選擇從dAPP的開發開始
透過Email和Gmail的歷史案例可以知道,解決同一個問題為何需要不同的科技或者新的科技的理由,那麼在區塊鏈呢?
大多數人開始使用區塊鏈除了一般使用者從錢包和交易所加密貨幣開始,對於開發者和創業者扣除極少數極少數真的有能力做底層鏈以外,大多還是選擇從dAPP的開發開始。
在DappRadar中隨時可看到更新的各類dAPP使用者,你會發現實際使用數字其實是不高的,除了本身的國際行銷和獲取用戶能力以外,另外的關鍵問題根本在於目前的基礎建設是無法支撐這樣跨國級別的使用。
那就回到類似我們剛說的Email的問題,基礎建設若不到位,你做了再好的dAPP那麼也只能在某區域內局限性的使用,這部分還可以區分成你的dAPP是在公鏈還是私鏈上。
dAPP 在公鏈上,那麼你就得面對你的服務交易成本(這時變成你的營運成本)的不確定性,時高時低,請問要如何定價和做服務?
dAPP 在私鏈上,你的營運成本變成可控制可管理,接著就是得面對你在成長時基礎建設跟著成長所帶來的成本增加以及管理風險,並且如果這樣為何不直接使用雲端就好?
dAPP沒有不對,同樣也得面對跟過去科技一樣的挑戰,就是是否有解決問題?然後是否解決的手法可否有效地重複和延展?
這並非只是鼓吹dAPP然後單純的使用者體驗好不好就解決了,而是有更多基礎工程面的問題得去克服,其中還包含了許多軟硬整合的功夫在其中,你就開始想著為了讓你有所謂好的Gmail體驗,Google在各地花了多少心力蓋機房,並且在硬體伺服器端做了多少了創新才能讓你在上面開發只需要考慮使用者體驗來獲利。
並且爾後若你看到有宣稱做底層區塊鏈業者,你就看其是否有真的花心思在底層的開發和人力配置上也就可以知道是真是假!
當然也有個簡單的方式,若白皮書看起來都很厲害直接問該團隊他的老爸老媽叔叔公公是誰!這樣可能更決定了他的項目到底會不會成。
本文由朱宜振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