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墜頂!美評50大最創新企業,「超級App」崛起、兩類成趨勢
蘋果墜頂!美評50大最創新企業,「超級App」崛起、兩類成趨勢
2019.02.24 | 蘋果

滾石不生苔,隨時保持活力,才能不斷向前邁進,而「創新」正是企業的活力泉源,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近期公佈「全球50大最創新企業」榜單,在員工數十人的中小企業至國際品牌間進行調查,鎖定各家公司今年最受矚目的技術創新,對業務、產業或者文化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

蘋果失去王位,滑落第17名

2018年佔據榜首的蘋果,在今年公佈的榜單中跌下王者寶座,滑落至第17位。《Fast Company》資深編輯Amy Farley表示,「他們的產品缺乏創新,且硬體銷售也出現頹勢。」1月底公佈的財報中,iPhone銷售額下滑15%,與前一年相比,營收大跌100億美元。

4a.png
A12 Bionic是蘋果今年最受矚目的創新。
圖/ Apple

蘋果今年最受矚目的新產品,不是手機或者平板,而是一塊晶片。在2018年9月首次亮相的Apple A12 Bionic,是全球第一款量產出貨的7奈米製程晶片,能使iPhone在運行AI、AR以及高端攝影等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的應用上,更具競爭力。

不過,原本這份榜單每年榜首都不盡相通,Amazon、Buzzfeed、Warby Parker、Google等近年來的榜首,今年甚至全數掉出榜外;去年位居第2名的Netflix、第4名騰訊、第12名Instagram、15名Walmart等企業,今年榜上也同樣不復存在,幾乎可說是大洗牌。

相比之下,蘋果近5年榜上不曾缺席,且排名多在10名以內,創新能力上仍舊名列前茅。

中企美團點評榮獲榜首,成為最具創新公司

在今年榜單中擊敗蘋果的並非歐美公司,而是由「美團點評」拔得頭籌。美團點評是中國企業,以「吃」為核心,經營橫跨食物外賣、叫車、電影購票、飯店預約到外語學習等,超過200項生活服務的電商平台。

美團點評
以「吃」為核心的美團點評,在平台上擁有超過200種服務,讓使用者用一款App就能滿足所有需求。
圖/ shutterstock

美團點評是目前中國外賣服務的龍頭企業,旗下擁有美團、美團外賣、美團打車等多款App服務,並掌握自有送餐車隊,配合其一體化的線上、線下整合服務,能良好把控送餐時間、服務品質等消費者體驗。

根據官網上介紹,美團點評擁有超過3.8億位使用者,平台上的活躍商家總數也達550萬。2018上半年中,美團點評向3.5億位消費者提供了277億筆服務,平均每位消費者一週會使用3次美團點評上的服務,創造多達338億美元商機。

美團點評透過以外賣等高頻率服務大量吸引使用者,再推出中低頻率的服務,比如理髮、婚禮服務,拓展業務範疇,將使用者牢牢凝聚在平台上,讓你從起床到闔眼,一款App即可滿足一切所需服務。

「超級App」崛起,創造新經濟

美團點評的成功,同時昭示著「超級App」(super app)帶動的經濟力量,在這份榜單中名列第2位的Grab,就是發展超級App的另一成功案例。

Grab
從一個叫車軟體為起點,Grab想涵蓋你日常生活需要的一切服務。
圖/ shutterstock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Grab,是一間成立於2012年的東南亞叫車服務平台,去年收購Uber東南亞業務的這家公司,並不甘於只經營叫車服務,他們為旗下1.3億名會員提供外賣、飯店預約以及保險等各種品項服務。

以叫車平台為起點,Grab力求成為「日常超級App」(everyday super app),把目標放在讓使用者的所有日常需求,都能在一款App上獲得滿足。他們近期也與中國數位醫療企業「平安好醫生」合作,期望整合網路醫療諮詢服務。

新零售、電玩產業異軍突起,成今年榜單趨勢

在今年的榜單之中,新零售與電玩產業可說是重點趨勢。從去年13名扶搖直上到第5名,透過AI與大數據帶動商業模式的服飾電商Stitch Fix,正是其中最好的例證。

Stitch Fix的目標很單純也很複雜:為顧客挑選出貼身、符合其個人喜好與風格的服裝。

Stitch Fix.JPG
Stitch Fix透過大數據與演算法,為顧客找出最適合的服飾。
圖/ Stitch Fix

有別於傳統服飾電商的銷售方式,Stitch Fix每個月會挑選5件服飾,寄送給客戶,客戶可以從中購買滿意的服飾,並將其餘服飾寄回。若沒有購買任何一件衣服,才須支付20美元的包裹費用。

在背後支撐這獨特經營模式的,是Stitch Fix龐大的資料庫與演算法。為減少退貨機率,Stitch Fix的每位顧客除必須詳細填寫身材、偏好風格樣式等資料外,還需要在Pinterest上建立時尚板塊。

透過這些資料,該公司演算法會從庫存中,整理出符合顧客要求的服飾,並精準鑑別出言語上不會提及的微妙差異,最後再由造型師參考購買機率、重複性等資訊,做出最終決定。

作為探索「新零售」概念的始祖,阿里巴巴也憑借旗下生鮮超市盒馬鮮生,拿下第15名,繼2017年奪得11名之後,再度回到榜上。

盒馬鮮生是一家匯集阿里巴巴對新零售想像,結合生鮮超市、熱炒店及外送服務的一間智慧超市,主打販售生鮮食品,並由廚師烹煮,提供消費者現場品嚐新鮮食材做成的料理,甚至可以透過App下單點餐,外送到府。

去年上海店甚至嘗試導入「機器人餐廳」新服務,結帳完畢後,你購買的生鮮食材會透過天花板的纜線送至廚房,交由機器人分揀、儲存,顧客只須在App上劃好的座位等待,烹調好的料理就會由一台台機器人端上餐桌。

遊戲領域表現強勁,多家相關企業首次入圍

另外,電玩、電競產業是另一個異軍突起的類別,多家相關企業展現強勁風采,美國職籃組織NBA就憑藉入主電競領域,從去年的第10名竄升至第3名。

連續四個賽季打破觀眾人數紀錄、串流服務訂閱人數成長63%、整體營收也大幅提高25%,NBA去年的強勁表現,新成立的NBA 2K電競聯盟功不可沒。

nba
NBA去年的強勁表現,一部分要歸功於新成立的NBA 2K電競聯盟。

「它(電競)讓運動民主化。」NBA總裁Adam Silver表示,「它適合任何體形的人參與,需要不同的體能與技術。」NBA在電競領域的開拓,為它吸引了一群截然不同的客群。

NBA更為電競賽事推出運動彩券,開放觀眾對選手下注,並將數據整合到運彩平台上即時顯示,增加觀眾收看每一場比賽的欲望。

以遊戲實況為大宗的實況平台Twitch,近5年來首次登上這份榜單,並奪得第10名的地位。「遊戲玩家在哪,其他人就會在哪。」該公司營運長Sara Clemens說。在電玩領域深耕已久的Twitch,要以這為起點,開始吸引不玩遊戲的族群的進入這個平台。

去年秋天,Twitch重新設計了生活類實況頻道,希望能推廣烹飪、健身與談話性節目等類別實況,同時舉辦電視節目馬拉松,播放超時空奇俠、Bob Ross的歡樂教室等主流節目,更與NFL(國家美式足球聯盟)達成合作,在第四季轉播週四晚間賽事。

知名遊戲引擎開發商Unity,也首次入圍本次榜單第18名,該公司推出的3D開發工具套件,在2018年獲得更為廣泛的應用,這項在電玩產業醞釀出的技術,如今應用遍及汽車、電影甚至建築業。

好比說,Lexus便運用該套件代替舊有建模工具,替LC 500車款模型進行渲染;電影一級玩家也利用Unity技術協助製作特效,大幅降低開發成本。Unity執行長John Riccitiello表示,公司正在向3D開發敞開大門,「如果有越多開發者投入這塊領域,世界會變得越美好。」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

關鍵字: #Apple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