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投資的「人造肉」公司轟動上市,掀全球飲食產業新革命
比爾蓋茲投資的「人造肉」公司轟動上市,掀全球飲食產業新革命
2019.05.04 | IPO

當食物上桌,眼前這塊充滿水分、焦香味的漢堡排,無論營養成分、肉汁顏色、口感都和真牛肉相差無幾,甚至吃起來也很美味。這一天真的到來了,「你的牛肉」不再是你過去吃進嘴裡的牛肉了。

這並非驚悚或科幻故事。在美國加州創辦的Beyond Meat,致力於研發植物製肉類,並陸續推出漢堡排、香腸、絞肉等產品,強調有更高單位的營養含量。2015年營收為880萬美元左右,去年已成長十倍;透過35,000個通路,銷售至15個國家。

Beyond Burger
Beyond Meat的素肉漢堡在美國有極高的知名度,甚至成為不少網紅的開箱熱門產品。
圖/ Beyond Meat

今年5月2日,Beyond Meat正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掛牌上市,從每股25美元飆漲,以65.75美元作收,單日漲幅163%,寫下2019年新股上市首日最大漲幅紀錄。

降低生產成本、能源消耗,人造肉成投資顯學

投資人看到了哪些未來,願意瘋狂買單?

首先,是牛肉生產成本越來越高。Beyond Meat常以生產一塊四分之一磅(約110公克)的漢堡排舉例,自家商品可省下約46%的能源消耗,也不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和土地飼養牛隻。

重要的是,Beyond Meat宗旨是創造「未來的蛋白質」,並非要取代肉類,而是提供一種替代選項。因此,例如他們在零售通路Kroger的擺設位置,就在各店家原本的肉品區,而不是放在素食區域裡。

從市場角度來看,人口比例或許也是他們不主打素食消費者的原因之一,因為美國仍有95%以上的人口依賴肉製品。兼具環保與市場潛力的話題性,也吸引了肉品公司Tyson foods與前麥當勞執行長Don Thompson投資。

儘管,至目前為止,Beyond Meat仍在虧損,尚未實現營利能力。但他們的收入從2015年的880萬美元,隔年增加至1,620萬美元,2019年更衝至8,790萬美元。驚人的成長能力,讓他們的股票認購極其順利,成功踏出上市第一步,公司市值也從掛牌前的15億美元增加到38億美元。

素漢堡肉入口代價:一塊185元

對消費者來說,Beyond Meat的成功,象徵了未來有機會以更便宜價格、方便通路,取得這些人造植物肉品。

Beyond Meat的招牌漢堡肉要價5.99美元(約新台幣185元)、四根香腸約9美元(約新台幣279元),雖然比牛肉售價高,但也並非特別昂貴,隨著每年大量研究支出,持續更新製程與配方,可望逐漸壓低成本。

Beyond Sausage
除了牛肉以外,豬肉、雞肉也是Beyond Meat的拿手好戲,他們認為未來發展重點在於拓展品牌知名度與通路。
圖/ Beyond Meat

他們的銷售策略,也採取盡量面向消費者的路線。包含連鎖超市Whole Foods、Kroger、Safeway都有鋪貨,目前也和不少餐廳合作,如TGI Fridays就曾經引進台灣。

根據惠譽(Fitch)研究,肉類是全球產值最大的食品類別。2017年,美國零售和食品服務產值約為2,700億美元,全球則高達1.4兆美元。

這或許也是Beyond Meat在美上市格外受矚目的原因,因為美國人真心愛吃漢堡。Beyond Meat調查,美國人平均一週吃三顆漢堡,一年下來會吃掉500億個漢堡;如果將這些牛肉都換成「素肉」,可提供23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如果,人造肉能在漢堡王國陸續獲得更多好評,前進世界的野望,就真的不遠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