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上市後首份財報:淨虧損10億美元,但以後不打「價格戰」了
Uber上市後首份財報:淨虧損10億美元,但以後不打「價格戰」了

Uber公佈了2019年第一季營運狀況,目前的市值僅有669億美元,當日盤後股價為40.7美元,還難以回到45美元的發行價之上。

在步步緊逼的盈利問題中,Uber把「走出價格戰」和「Uber Eats業務」推上了檯面。

在電話會議中,向CEO Dara Khosrowshahi迎面砸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Uber正面臨哪些成長困難,以及有哪些解決策略?

Khosrowshahi數過Uber可能的營利成長點,回應顯得有些乏力。儘管財報數據不太好看,但是Khosrowshahi和CFO Nelson Chai都表示,「Uber應該走出價格戰了。」就是這番言論,讓Uber盤後股價還是上漲。

虧損擴大,成長成為新煩惱

Uber第一季的訂單總額達到146.4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4%。Uber叫車平台保持成長已經有些艱難,同時對司機的獎勵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達到3.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但CFO Nelson Chai表示,從第二季開始將削減對顧客的補貼獎勵以及銷售支出。他認為叫車行業的競爭已經轉向了品牌和產品,不再集中於補貼獎勵。Uber表示已經透過產品設計,鎖定了司機和乘客的忠誠度。

叫車平台成長乏力,Uber Eats服務卻因為高成長率,以及有中國巨大外賣市場的前例,成了投資人集中發問的焦點。

Uber的外賣服務Uber Eats第一季收入為5.3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89%,訂單總額達到30.7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08%。Uber在電話會議中表示,從中國的經驗來看,外賣市場成長後可能會比叫車服務市場還要大。在中國市場之外,Uber雖然有很多資金充裕的競爭對手,但也是最大的外賣服務公司。

Uber表示其正處於外賣服務業務的早期,並不會匆忙去整合市場。但如果對股東長期有益的話,可能會在後期進行,但就目前而言這只是後備方案。

uber ipo
圖/ 愛范兒

但Uber Eats成績並沒有帳面上的漂亮,在去除了對司機、餐廳支付的費用後,調整後的淨收入僅有2.39億美元,成長率只有31%。Uber難以逃脫中國市場的外賣服務業虧損問題,而Uber美國的外賣費用已經非常高昂,約在5美元左右,很難有提價空間。

Khosrowshahi還回應了Uber的其他成長機會。他首先提到了一些成長趨勢,比如從城市中心到城郊的叫車訂單成長。在紐約市,50%的訂單不再局限於市中心,而是擴大到郊區。以及千禧一代不願買車,給予Uber成長空間。他還觀察到,為數不少的Uber Eats服務客戶從未用過叫車服務,為Uber核心平台帶來了更多的用戶。Uber的共享電動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此外,Uber還希望打開一些海外市場,說服一些海外城市放鬆監管同意Uber進入營運,這意味著20%的用戶成長可能。

就第一季的全球市場來看,北美仍是Uber最大的市場,收入達到17.5億美元。北美與歐洲、中東、非洲地區的成長最快,較去年同期加速都達到了26%。但與此同時,拉美地區的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3%,從5.18億美元下降到4.5億美元。亞太地區的成長緩慢,一季收入為2.6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率僅有6%。

貨運業務和自動駕駛會是救命稻草嗎?

Uber上市跌破發行價後,股價一路漲漲跌跌,始終沒能回到發行價之上。早期投資者、員工仍能從上市中獲得財富,但後期投資者比如PayPal,剛做出投資就一腳踏入了虧損。

Khosrowshahi表示Uber更新了企業文化,與城市、建立更廣泛的聯繫。他仍在抱怨Uber在美國的品牌損失太不尋常,但Uber總是業內最大的公司。他強調,上市只是Uber漫長旅程的一個重要時刻。

第一季,Uber為了緩和司機的矛盾。Uber在美國推出了司機獎勵計劃Uber Pro,在美國的10個城市展開。通過獲得金卡、白金卡或鑽石卡,司機可以獲得汽油和汽車維修折扣,並可以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接受免學費的在線大學教育。

Uber同時與租車公司合作,幫助Uber司機降低租車成本,也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司機。Uber允許司機給乘客打分,並在近日宣布,分數過低的乘客可能會被拒絕。

在股價低沉的時刻,Uber CEO發信安慰員工,稱上市之後Uber募集了更多的資金,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Uber此次也在電話會議中表示,2019年仍將是「投資之年」。

Uber預計其貨運業務或將是下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專案。Uber貨運推出一年半以來,與超過3.6萬名運營商簽訂合同,擁有超過40萬名司機,已經獲得一些大型企業客戶。

新的融資也將注入Uber,豐田、DENSO和SoftBank Vision Fund向Uber的自動駕駛部門ATG投資10億美元。Uber預計該投資將於2019年7月完成,和豐田繼續合作開發下一代自動駕駛汽車。

此外,Uber宣布預計將於2020年1月完成對Careem的收購。Careem是Uber在中東、北非和巴基斯坦地區的競爭對手,這項收購價值31億美元。收購完成後,Careem將成為Uber的全資子公司,但獨立營運。

本文授權轉載自:Pingwes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