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全球經濟景氣復甦,蟄伏多時的國內企業莫不摩拳擦掌,準備趁機大展身手。然而在景氣翻揚過程中,資本支出自然也會同步增加,如何才能在國際原物料價格急速上漲,與零組件價格飆升的不利情勢,掌握這一波景氣,為公司賺到豐厚利潤,這是一門大學問。尤其台灣資訊產業多數以下游組裝為主,唯有在短時間內研擬出最佳的因應策略,才是真正「面子跟裡子」都賺到的贏家。
**如何有效控制材料成本?
**
今年多家資訊廠商頻傳捷報,然而在衝刺業績之際,原物料、零組件價格飛漲,卻是利潤縮水的一大致命傷。以今年大漲30%、部份甚至飆漲50%的DRAM為例,對某些電子產品的成本即提高了20%,相當於整體製造成本上漲了7%至10%,嚴重侵蝕掉毛利,結果卻陷入營收大增,但利潤卻停滯不前、甚至不賺錢的窘境。如何才能夠扭轉劣勢,這正是考驗財務長及採購主管的地方,不再只是傳統的財會單位,必須化被動為主動。
如何才能夠有效控制材料成本,可以歸類成幾種做法。首先,可以跟主要大客戶合作,客戶全球所需數量規模相當可觀,藉由客戶的力量去跟零組件供應商要求調降價格,所獲得的價差再由雙方共同分享。例如TFT-LCD面板、CPU等主要零組件,不僅占生產成本的比重偏高,而且價格波動激烈,這些成本跟組裝作業並沒有直接關係,透過客戶直接跟供應商溝通,自然更具說服力。
**「財務操作」不可忽視!
**
從企業內部著手,透過各個單位通力合作,亦可以達到相當的成效。可分幾種方式:一、從採購管理直接著手,包括採用充分了解產業景氣、掌握物料漲跌與整體經濟情勢的最佳採購人才;除此之外,必須具備品質控制、備料服務效能等總和成本的觀念,不再只是單純看報價高低的傳統採購模式。亦即,從採購的「源頭」做有效的管理,也可以創造出相當的效能。
二、全公司甚至是整個集團均採行標準化規格,降低SKU,藉由標準化實施,同時降低零組件數目以及供應商的數量。
除了前述跟客戶通力合作,與致力從企業本身著手之外,「財務操作」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由於占資訊產品最大宗的銅、鋼鐵以及塑膠等原物料,均可以透過期貨市場操作進行部分避險,數量愈能夠精確掌握,愈有利於作好完整的避險操作策略。此外,經由應收帳款的買斷,也能從中進行利差的運作;或採用應收帳款證券化的模式,尤其在利率看漲的前提下,更能夠提前鎖住3至5年期較低的利率。
最後,跟客戶與供應商同時簽署「價格中立」(Pricing Neutral)的合約,亦即企業本身跟客戶之間、客戶跟供應商之間,均簽署價格中立之雙邊合約,且必須一致性。相對而言可以避免企業體同時被兩邊價格擠壓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