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總部藏有一間「人體解剖室」,到底用來做什麼?
微軟總部藏有一間「人體解剖室」,到底用來做什麼?

在大科技公司的內部,總有一些非常核心、暫時還不能公開的新技術或原型產品蟄伏在某個角落,伺機而動蓄勢待發。

在Google,它可能是由Google先進科技與計劃部門(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jects,ATAP),即創新項目團隊負責;在蘋果,你可能得先找到工業設計師們的上班地點;至於在微軟,時常被提起的則是位於雷德蒙德市(Redmond)那棟編號87的大樓,微軟(Microsoft)的硬體研發團隊就是在這裡辦公。

最近,外媒《TechCrunch》對這支向來神秘的團隊進行了一次深度訪問,向我們揭開了其中人體工學實驗室、聲音實驗室和原型研發中心的面貌,還分享了不少產品開發的趣聞。

微軟總部
圖/ 愛范兒

在人體工學實驗室中,我們會在實驗室內看到一桌子的「手指」、「耳朵」等不同的人體組織模型。這看起來很像是醫院裡的「解剖室」,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工程師用來模擬人類使用習慣的道具,以確保產品在不同使用狀態下的舒適度和穩定性。

microsoft3.jpg
圖/ 愛范兒

比如在鍵盤的測試環節中,開發人員會先使用高速攝影機錄製「手指」敲擊鍵盤的過程,隨後會將影片降速,觀察手指皮膚是如何延展和拉伸的,這種細節往往可以精確到毫米級。

不僅如此,為了能照顧到所有用戶,微軟對於做測試的模型也有嚴格劃分。像「手指」就會分為兒童或成年人大小,這樣硬體團隊就能提前為「手小的人會不會覺得產品很難用」這樣的問題做好準備。

microsoft4.jpg
圖/ 愛范兒

還有像「耳朵」、「眼睛」和「鼻子」等,這些人體組織的生理結構本身就很複雜,模型也會根據不同年齡和人群,盡可能在造型、材質上表現出對應的差異,並逐一放置在獨立包裝內。

另外,實驗室內還有一把椅子,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四周環繞擺放著36台單眼相機,可以精準還原出被測試者的頭部模型,供微軟建立相應的相貌特徵數據庫。

微軟總部
圖/ 愛范兒

不僅如此,對微軟來說,他們還會用這套設備尋找硬體產品的缺陷和不足。

具體來說,測試者會被要求坐在椅子上使用鍵盤、耳機或滑鼠等產品,相機會從各個角度捕捉用戶的操作過程,同時會用不同顏色來標註皮膚的拉伸特徵,方便調整產品的結構細節。

microsoft6.jpg
圖/ 愛范兒

在探訪中《TechCrunch》了解到,微軟團隊不僅會考慮產品設計中的客觀因素,同時也會收集主觀印象。

好比我們認為一款鍵盤、滑鼠或耳機不好用,但若是進一步問「到底是哪個部分沒做好?」,很多人往往都談不出個所以然。打個比方,一位用戶打字速度很正常,但事實上由於某個按鍵結構的不合理,他的中指按壓鍵盤可能需要施加更大的力氣,從而加劇手部的疲勞。

但很顯然,用戶自己是很難察覺到這種細微差異的,只會單純地覺得「不太好用」。

microsoft7.jpg
圖/ 愛范兒

不過在工程師視角中,他可以通過慢速影片觀察用戶的手指運動細節和使用姿勢,並結合動態捕捉裝置來獲取量化後的測試數據。

microsoft8.jpg
圖/ 愛范兒

87號大樓內還有一間實驗室,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球最安靜之地」,那就是微軟的聲音實驗室,主要致力於進行各種聲音方面的研究。

這里安靜到什麼程度呢?據悉,地球上理論上最安靜的聲音分貝為-23,也就是氣體分子做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時相互碰撞所發出的聲音,而微軟這間聲音實驗室的環境聲音僅為-20.3分貝,非常接近極限值。

微軟總部
圖/ 愛范兒

這個超級安靜的房間,是微軟在2014年竣工的,實驗室處於六個混凝土層的中心,房間的天花板、牆壁和門上都佈滿了楔形吸音器,地板由鋼絲繩製成,底部的防震支架則將實驗室基體與大樓部分隔離開來,中間裝有68個避震器。

不過,相比起出色的房間結構,它的實際用途就有些不起眼了。平時微軟工程師們會用它來測試電子裝置的聲音效果,比如說Surface電腦鍵盤的敲擊聲。

microsoft10.jpg
圖/ 愛范兒

按照微軟團隊的說法,很多產品的聲音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比如你關車門聽到的聲音。有人會認為高檔車的關車門聲音「很高級很性感」,看似是一種略為誇張的形容,實則和車門結構、門鎖和密封零件的設計都有關係。

microsoft11.jpg
圖/ 愛范兒

同理,鍵盤聲也不例外。微軟在意的並不僅是敲擊的響度和噪音,同時也會考慮這種聲音能否帶給人正面的情緒感受—或安靜,或吵鬧,鍵盤劈裡啪啦的敲擊聲,關係到使用者和四周的用戶的心境變化。

它同樣有量化後的數據,工程師們會研究對應的聲圖,同時團隊也會讓一些聲音專家提供主觀意見,整合後再調整內部結構。

微軟總部
圖/ 愛范兒

除了噪音,微軟團隊還分享了他們在開發鍵盤過程中關注的7個核心要點,包括鍵程、鍵距(兩顆按鍵中間縫隙的距離)、鍵中心距(兩顆按鍵正中央的間距)、鍵腹曲線(鍵帽的樣式或傾斜角度)、材質、鍵盤聲、按鍵力量。

只有當指標都達到一定數值後,才算得上是一款合格的產品。

微軟首席人體工程學家伊迪.亞當斯(Edie Adams)也表示:「把我們對人體的所有了解融入到工業設計中,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微軟總部
圖/ 愛范兒

最後一間實驗室是微軟的原型研發中心,顧名思義,這裡主要產出各種原型產品。只要你有一份完整的CAD工程圖,就能在這裡借助3D列印技術,在幾小時內將原本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的彩現圖擺在桌子上,並進行直觀的優缺點分析。

對於一些包含金屬材質的產品,如筆記本的鉸鏈、電腦框架等,則會用到五軸數控機床來製作,或是精密的激光切割系統來製作。

從過往Surface幕後開發故事中我們也得知,微軟會在產品開發階段設計大量原型產品。雖然一些問題也可以靠彩現圖來優化,但他們認為最穩妥的方式還是實際使用產品。這種面對纖毫畢現的實物實施的改良,無疑要比直覺或第六感更有說服力。

責任編輯:江可萱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微軟 #Surfac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