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到颱風假後,工作重新開機吧!老覺得上班很「ㄚ砸」,秘訣竟是少點熱情?
撿到颱風假後,工作重新開機吧!老覺得上班很「ㄚ砸」,秘訣竟是少點熱情?

編按:如果你/妳正對工作感到失望沮喪、毫無動力,如果你一再碰壁,陷在情緒泥淖裡,本書作者莫莉與莉茲以曾經困在不健康的工作環境裡分享,教你如何思考哪些情緒可以捨棄、哪些可以保留,而為了更開心、更有效率,又有哪些情緒可以表達。最好的你是最真的你,不會去壓垮別人的情緒。

以下症狀,你中了幾項?

●十分鐘沒收工作郵件就開始焦慮
●當朋友關心你的近況,你開始細說無關緊要的工作狀況
●接著,你就夢見上述狀況
●不論晚餐、運動和睡覺時間,都瘋狂地想著工作
●你的情緒起伏幾乎完全端看工作進度

如果你的狀況幾乎「全中」,也許該服用加拿大嘻哈歌手德瑞克(Drake)的歌詞建議:「你需要放下、放下、放下、放下工作。」

過度關注工作既無意義也不健康。你可能會放大檢視每個小問題,並針對隨口說出的言論大驚小怪。這並不是領導者、女性或著處女座的人才會這樣過度檢視;任何工作中所有階層的人都可能發生。這也是為何我們討論職場情緒的第一個法則是: 對工作少一點熱情

少一點熱情可以解決大大的痛苦。在上台報告重要簡報之前,你不會緊張到大口換氣。面對工作上的豬隊友,你也不會感到灰心受挫。約會之夜就把電話拋在一旁;還有,背著包包在馬丘比丘旅行的時候,也不會有工作錯失恐懼症(FOMO)。

「對工作少一點熱情」不表示「不再關心工作」,而是留一點關心給自己。多留一點時間給你愛的人,去運動,或著不必帶著罪惡感去度假。同時也提醒自己,很少有人在回顧自己生活的時候,還希望自己在辦公室待到晚上十點。

如果一開始沒有了解問題的根本,很難教自己如何少一點熱情。我們到底為什麼會變成工作的受難者?

一直工作,沒有娛樂

斯克斯公司(Steelcase)是美國一間大型辦公家具製造商。1996年,他們在曼哈頓總部的辦公大廳裡,設置了一個大約4×6英尺見方的玻璃展示櫃,櫃內養著一群收穫蟲(harvester ants),公司想藉此傳達「螞蟻活著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活著。」

但是很不幸地,公眾對這種比喻並不買單。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因為收穫蟻的生命只有三到四個月,所以斯克斯的座右銘應該是:「工作吧,然後你就去死吧!」但其實斯克斯是對的:科技的進步模糊了個人與工作的界線。人與人之間愈容易聯絡,代表我們愈覺得該對工作負責。

你們有些人可能正想著,等一下,這未免太黑暗了──對工作充滿熱情一點都不好嗎?當然好!在職場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你應該帶著歉意推掉晚餐邀約,因為你要去幫你主管擦屁股。但是長期過度勞累有損你的健康──以及所謂的成功。事實上,一星期工作時間超過五十個小時之後,工作產出會開始下降。你可能聽過一句古老的俗話,「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滿為止。」換句話說,給自己少一點時間,反而讓你做事更有效率。

關於回饋意見這件事

聽到他人說自己表現不好,心裡真難受。根據報告顯示,即使那些嘴上說要從錯誤學習的人,在他們接收到批評的反饋意見後,其實會不開心,甚至失去動力。我們一位朋友在績效評估時得到莫大的讚賞,但是仍舊執著於「有待改進」的幾個項目。「當然啦,這可以幫助我了解怎麼樣做得更好,」她告訴我們,「但我還是沒辦法不去厭惡自己,質疑做事的能力。」研究顯示,若同事給予我們的回饋,總是比我們自己認為的還負面,我們往往會想要避開他們。但若我們想要進步(以及想升遷),又會很明顯想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提供回饋的時候,要如何才不讓對方感覺像挨了一拳呢?

好的反饋能讓接收者快速掠過他們下意識的防備反應(「我工作這麼努力,怎麼可能有地方需要改進?」),並立刻下定決心有所作為(「我的工作還在進行中,很高興可以知道須改善的地方」)。

首先,給予反饋時著重在具體的行為。模糊不清的批評毫無用處,也容易讓接收者掉進「我做錯事了,所以我很爛」的深淵裡。思考以下兩種說法:

●你可以把信寫得更好。
●你信裡的第二行句子只是重複第一行的內容,應該刪掉。

第一種說法模糊又讓人洩氣。第二種說法具體點出問題,不會讓接收者認為是衝著自己來的,也可以清楚知道改進之處。

擔心對方受傷,所以在給予具體反饋時語帶保留,這一點要注意。我們通常會給認識的人最有價值以及能有作為的反饋意見──也就是說,在面對想要升遷的其他同事時,我們會隱瞞他們需要的資訊。在以男性為主的職場中,他們喜歡聽到有建設性的具體建議,而女性會接收到一般的評論。男性可能會聽到「會議裡討論到客戶滿意度的時候,你的結論說得不是很清楚。下次可以多做一張簡報,來勾勒整個重點」,而女性可能只是聽到「你報告得不錯,只是有些評論失焦了。」

第二,別只是單單批評──你可以建議不同的做事方式,以及解釋這種方式對他而言會有什麼幫助。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卡德‧麥西(Cade Massey)認為,反饋就是彌補差距:想清楚你希望對方怎麼做,提供達到目標的具體方式,並且(最重要的)強調你相信對方有能力可以彌補好差距。

「我注意到你在討論的時候不怎麼理會他人,」美國網路串流影音公司網飛前任人才長珮蒂‧麥寇德曾這樣對一名員工說。「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主管,你要讓成員想要跟你一起工作。這兒有一些小撇步:不要立刻把想法拆散,不要打斷同事說話,若有人沒發言,邀請他們加入談話,『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嗎?』」還有一項建議:研究顯示,要讓大家較能接受負面反饋,你可以在一開始說,「因為我對你有很高的期待,所以我會給你這些建議,我有信心你可以做到。」

責任編輯:林美欣

本文整理、摘錄自:《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對人對事不上心也是一種職場優勢》

關鍵字: #職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