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有新玩家加入共享電動機車市場,對新創團隊威摩科技WeMo Scooter(以下簡稱WeMo)來說,長久以來的孤獨之路已經結束了!
看待和泰汽車、Gogoro相繼參戰,WeMo創辦人暨執行長吳昕霈認為,這代表共享市場已被大廠所認可,具有發展潛力。尤其WeMo還是一家新創公司,可以養的餅有限,若陸續有其他業者投入,它就會是一個很大的聚落。
共享交通市場發展潛力高
到底共享的市場有多大?「這個市場可說是大到驚人,」吳昕霈分析,全台有近1,400萬輛摩托車,約有5成摩托車齡超過十年,換算下來約600-700萬台的老車需被汰換。
若從使用者習慣來看,一年騎不到3千公里的機車族,占比5成5,這些車主一年騎很少,甚至一天騎不到1次的人數相當高,這些人都是潛在共享使用者。
放眼國外,各國訂定禁售燃油車時程,2輪電動機車市場逐漸起飛。歐洲地區注重環保,對電動機車接受度高;東南亞則是台灣20-30倍規模的市場,全球共享機車市場等待被挖掘,吳昕霈說,現在已不是所有人都追求擁有車的權利。
做出產品差異性,持續嘗試新商業模式
但在進軍國外前,仍得先在國內站穩腳步。Gogoro旗下GoShare共享服務一出手就打出AI人臉辨識,3分鐘快速註冊,以及智慧化推薦車輛,優化使用體驗,解決過往使用痛點。
對此,吳昕霈表示WeMo很快地將導入AI人臉辨識註冊,過去採人工審核的方式,約4到6小時完成註冊,是注重用戶的安全性,且審核相當嚴格。
即便GoShare首發桃園,WeMo主攻雙北,兩者暫時無正面交鋒,但競爭態勢已相當明顯。
GoShare首站桃園一口氣投放1千台共享機車,已於昨(29日)正式上線,更預告12月前還會有新的擴區進度;WeMo則早在今年5月就預告,年底前雙北將投放到8千台車,正如火如荼展開擴區計畫,目前六都已攻占台北、新北兩都,下半年還會再進軍一都。
上線2年、擁有近20萬用戶的WeMo,該如何維持先行者優勢?吳昕霈爽快地回答:「就是做出差異性,我們公司的DNA是服務業,」WeMo下一步會朝更智慧的生活前進,以車聯網技術為核心,引導消費者使用WeMo服務,不再只是一個租賃平台。
今年7月WeMo首推短租吃到飽方案,提供3、6、24小時不限趟次的短租方案,價格150元起,費用直逼傳統租車業,至今推出以來已占付費會員1至2成。(WeMo推短租騎到飽,想一口咬下旅遊、美食外送與物流市場)
當消費者規劃來台北輕旅行時,共享機車就可以和大眾運輸達成互補關係,吳昕霈分享一個使用情境,用戶騎WeMo到台北永康街吃剉冰,結束後可以搭捷運到101,接下來再租借一台WeMo到民生社區富錦街喝咖啡。這代表消費者不會被一台車綁住,帶來的是「交通的自由感」。
過往來台北旅遊的人,往往需要走到租車站租車,現在透過科技的便利性,打開手機App就能直接租車,「我們用吃到飽,打出一片藍海!」WeMo公關經理張睿纖自信地說。
接下來WeMo會趁勝追擊搶攻大型企業客戶,吳昕霈說,共享服務其實和許多行業類別有互補關係,像是美食外送平台、代駕業者等都是潛在合作對象。
像外送員若沒車,就可以使用WeMo短租吃到飽方案;或是代駕員可以騎乘WeMo到各餐廳載客,一樣採隨租隨還方式。
2年來,WeMo不斷嘗試各種新商業模式,每台電動機車所安裝的「黑盒子」,搭配GPS定位系統與4G無線通訊模組,還有車上各種感測器,其累積的車輛大數據,除了能優化服務外,也可以應用在智慧城市。
「我們已走過新創『零到一』的階段,現在是準備加速的階段,」吳昕霈透露,接下來一年內會先以台灣市場布局為主。對於出海計劃,陸續都有海外廠商主動來敲門。
手握車聯網技術,出海看重「在地化」
對比GoShare主打端至端服務(end-to-end),採用白牌等級Gogoro 2,從硬體研發製造、能源網絡布建、運維服務都一手包辦;WeMo擁有車聯網技術、運維服務,但沒有生產車輛,採購光陽Candy3.0輕型電動機車,WeMo定調是走「Android模式」。(站在Gogoro肩膀上,GoShare共享服務可以跑得多快多遠?)
也就是說,WeMo的車聯網技術也可以移植到任何國家,甚至是把技術賣給營運商,使用當地的「國產車」來推共享服務。
吳昕霈認為,共享交通服務必須做到「因地制宜」,與在地的合作是有其必要。更開玩笑說最後大家比的可能還是誰安全帽比較臭、誰的保險比較好,車子的性能並非重點。
站穩腳步前進,目標全台提供10萬輛共享機車
現階段台北部分區域,每台車單日達到10-15次的租借次數,「其中18-25歲的消費者,10個就有2人是WeMo用戶,」吳昕霈驕傲地說。光是2019上半年至今的騎乘次數已較去年同期成長近5倍,拉長遠來看,未來WeMo目標全台擁有10萬輛共享電動機車。
作為台灣第一個共享機車業者,2年來外界對於WeMo的評價多是正面,樹立共享機車的榜樣。除了堅持必須看到市場有需求才會投放車,更重視車輛的運維管理,因為不當管理就會造成城市負擔,而失去共享本質,吳昕霈說接下來仍會站穩腳步,走出自己的路。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