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碗牛肉麵誰幫你煮的?分析機器人如何煮出一碗美味的麵
這碗牛肉麵誰幫你煮的?分析機器人如何煮出一碗美味的麵

說起機器人進軍餐飲業,這倒也不是甚麼新鮮事,像是在台中逢甲夜市,隨處可見機器人端坐麵店門口,就那麼一刀一刀將麵條削進湯鍋,除了麵食之外,機器人泡咖啡也很在行,不僅美味,還附上拉花呢!到了鄰近的日本,機器人當然得學會握壽司,行有餘力,順便翻烤一下章魚燒也行!

即使已經不是新手,但聽到台北街頭出現機器人煮起牛肉麵時,還是讓人豎起眉毛,畢竟牛肉麵稱得上是台灣的國民美食,南北口味、百家爭鳴,機器人真有本事在如此競爭強度下占有一席之地嗎?更何況這家去年底開幕、作為全世界第一家機器人牛肉麵店特別強調,店中的機器人絕對不是跑跑龍套、做做樣子而已,它就是擔任大廚的角色,下麵、煮麵全部一手包辦,我們不禁會好奇,以精準、穩定著稱的機器人真有可能和人類廚師抗衡嗎?最終想問的肯定是,機器人煮的牛肉麵好不好吃呢?

經過半年的考驗,機器人大廚看來已經站穩腳步,筆者趁著中午剛開店的時刻登門造訪,麵店座落在台北北區,一條不算太熱鬧的街上,門口直接擺上像是日本店家常見的食券販賣機,似乎是昭告來客,從點餐開始,你就已經進入自動化流程了。

熱情、爽朗的老闆也印證了這件事,的確如此,當顧客確認餐點後,機器人立刻收到指令,立馬備餐,出身金融界的他表示,當初引進機器人的出發點確實是有財務觀點、人事成本上的考量,但他也相當看好機器人科技的未來,由於真心喜歡機器人,所以就將店名取為愛羅吧(iRobot),至於被問及為何會剛好與艾西莫夫經典機器人科幻小說同名時,老闆表示,這就是個美麗的巧合吧!

3分鐘麵好上桌,機器人怎麼煮出美味牛肉麵?

我們就實地來看看機器人如何煮出一碗美味的牛肉麵。第一時間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兩位機器人大廚竟然都是Fanuc公司的產品,說到來自日本的Fanuc,它可是機器人業界的龍頭,銷售量睥睨全球,所生產的機器人能力當然也不在話下,一向是黃色外裝,身軀精實、動作俐落的它,常常應用於焊接、噴漆、組裝等用途,基本上就是很「工程」,煮起麵來反而給人一種很秀氣的感覺,似乎只需用到三分力氣。

為何煮個麵需要用到這種等級、而且是工業用機器人呢?老闆豪氣的表示,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另一個理由倒很實際,目前市面上就是沒有在賣專門用來煮麵的機器人啊!

感覺上利用工業用機器人來煮麵似乎有點大才小用,但如果因此認為煮麵對於機器人來說,就是個輕鬆自在的工作,那您可要多三思!為了這碗麵,店家使用了兩部機器人,一部先備好碗在旁邊等著,另一部負責下麵、煮麵,等麵煮好後,得先甩甩麵勺、瀝乾水,這廂一放好麵條,另一邊馬上鋪上牛肉,再將碗推進注湯機,整個過程大約兩、三分鐘的時間,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就此大功告成!

機器人煮的牛肉麵_愛羅吧(iRobot)
機器人煮的牛肉麵
圖/ 楊谷洋

除了兩部機器人各自的定位、排程,以及彼此之間的配合需要工程師仔細的調教與反覆的測試之外,另一項挑戰則是來自顧客的不同需求,比方說,是要細麵、粗麵,加蔥、不加蔥呢?麵的粗細還進一步影響到煮麵的時間,有的時候甚至是後面點的麵先煮好,整個流程就得跟著調整,相對於工廠較為固定的製程,機器人反而需要擁有更大的彈性來面對區區的一碗麵!

那機器人費盡心思煮出來的這碗牛肉麵到底好不好吃呢?仔細想想,機器人最下功夫的部分就在麵條身上,當然麵條的Q彈會影響到口感,但牛肉麵美味與否的關鍵還是落在牛肉的烹煮、湯頭的調製,但這些都是屬於店家的獨門配方,機器人一點都插不上手,畢竟它並沒有像人類一樣靈敏的味覺。

如此說來,機器人進軍牛肉麵界的優勢還是在於它的精準度與一致性,以及足以長時工作的耐操力。展望未來,機器人如果想要繼續在餐飲業立足,那可要好好善用它遠超過人類的手勁與速度,細細思量哪種餐點最能發揮自身的長才,就此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餐飲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