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今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準備了十年的隱退計劃是如何佈局?
馬雲今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準備了十年的隱退計劃是如何佈局?
2019.09.10 | 人物

今天是中國的教師節,也是馬雲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的一天。如投身公益的李嘉誠、變身探險家的王石一般,「鄉村教師代言人」馬雲也終於交出了接力棒,要繼續當回馬老師了。

從六年前卸任里巴巴CEO,到去年宣布卸任董事會主席,馬雲的每一次卸任都會成為業內的話題與談資,今年以來,業內就開始為馬雲的卸任倒數,馬雲每一次出現,新聞標題上都會出現馬雲退休倒數XX天的字樣。

不過馬雲一直在強調,不當董事長了,並不等於不創業了,也不等於退休,「我不會停止下來,我覺得阿里巴巴它只是我夢想中的一個而已。我今天還很年輕,我還有很多地方沒去折騰,還有很多事想做。」(年輕人愛跳槽?馬雲:第一份工作不求大企業,找到好導師更重要

不同於很多公司遭遇的「沒有二號人物」、創辦人退休難的靈魂拷問,對於馬雲的卸任,業界已經有了一個共識,阿里沒有馬雲也可以。

「退而不休」的馬雲

事實上,這也不是馬雲第一次「退休」, 2006年,馬雲將阿里巴巴總裁的職務交給了衛哲,這被視作馬雲逐漸將權利交出去的開始,2013年的淘寶十週年慶典上,馬雲正式交出了阿里巴巴CEO的位置,在卸任演講中他曾數次哽咽:「我以後不回來了,要回也回不來,因為我回來了也沒什麼用,你們會做得更好。」

在當時,人們還會問,馬雲會再回來嗎?畢竟在商界有很多退休後仍在幕後運籌帷幄,或是在企業危難關頭殺回來的例子。

如蘋果的賈伯斯、Google的賴瑞·佩吉(Larry Page)、雅虎的楊致遠、搜狐的張朝陽、魅族的黃章等,近一點的就有去年剛退休一年又回來為中興奔走的侯為貴,當時76歲的侯為貴拉著行李箱的背影,曾讓不少人感慨萬分。

不過,馬雲所說的「退而不休」與上者有不小區別,一方面馬雲確實和他說過的那樣,沒有再回來,一步步退後;另一方面,在交出CEO和宣布卸任董事會主席後的這些年,馬雲也確實沒閒著。

雖然阿里如今對外的發言人已換成張勇,但馬雲依然是阿里的一張名片,在宣布卸任阿里董事會主席的這一年,馬雲依然頻繁現身中國外各種大會論壇,行程密集程度不亞於宣布卸任前。

據統計,僅上個月馬雲就出現在了包括人工智慧大會、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在內的6個活動上,過去一年在公開場合出現了超過二十次。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年,馬雲更多的是在忙著去各處「佈道」阿里的價值觀,對於具體的公司業務,他已不再插手,一步步抽離,外界也在這些年一點點習慣了沒有馬雲的阿里。

去年年初,阿里以8.66億美元(約新台幣元)投資ofo,當被問及這起投資時,馬雲卻說他並不知情,「我們投資了ofo嗎?那可能金額不多吧,這種事張勇可能會比較清楚。我從2012年就講過,我要學會怎麼當董事長,我不該去干涉這些事兒」。

如果說早幾年談起阿里,還只知馬雲不知張勇,那麼這些年的大部分時候,則變成了只見張勇不見馬雲。在前年雙十一,當所有人都在台下等著每年例行的馬雲壓軸發言環節時,最後走上台的卻是張勇,馬雲只默默的坐在會場第一排聽著,並未上台。

準備了十年的退休計劃

為放手的這一天,馬雲準備了差不多十年。

2009年阿里巴巴十八羅漢辭去創辦人身份,以合夥人的身份重新「返聘」;2010年,阿里確定了合夥人協議,在當年取名為「湖畔合夥人」,並開始試運行合夥人制度;2013年,阿里正式對外公佈合夥人制度。

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曾在2014年公開撰文闡釋過阿里巴巴建立合夥人制度的思考:「不少優秀的公司在創辦人離開後,迅速衰落,但同樣也有不少成功的創辦人犯下致命的錯誤。我們最終設定的機制,就是用合夥人取代創辦人。道理非常簡單:一群志同道合的合夥人,比一兩個創辦人更有可能把優秀的文化持久地傳承、發揚。」

作為阿里的最高權力中樞,合夥人擁有多項權利,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對董事會成員的提名和任命權。

阿里合夥人擁有董事會成員50%的提名權,提名不通過,合夥人有權指定臨時過渡董事來補缺,直到通過為止,此外,想要修改有關合夥人提名權的相關條款,需要在股東大會上獲得95%到場股東或委託投票股東的同意。

這一套機制保證了核心創辦人和管理層對董事會的控制,進而把控住公司的決策權,最終的目的就是解決馬雲所說的「創新力問題、領導人傳承問題、未來擔當力問題、文化傳承問題」。

而全員持股是合夥人制度得以能實施的前提,全員持股計劃是阿里在成立之初便推行的。

具體來說,就是滿足一定條件的阿巴員工,都有資格持有一定數量或比例的阿里股份,這項激勵措施使得員工可以從公司的發展中獲得紅利,從而不斷的招攬優秀人才加入。而想要成為合夥人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持有阿里一定數量的股份。

在合夥人之上還設有合夥人委員會,目前由馬雲、蔡崇信、彭蕾、張勇、井賢棟5人組成,委員會一來負責合夥人的選舉,二來提議阿里高層的年度獎金分配。也就是說,公司大事依然是由這幾位「長老」來決策。

合夥人每年會進行一次選舉,在離開阿里巴巴集團公司、關聯公司或年滿60歲即自動退休,但作為永久合夥人的馬雲和蔡崇信則是例外,也就是說,即使馬雲不再在阿里擔任任何職務,但依然對公司保有控制權。

目前,阿里的合夥人已增至38人,其中既有張勇等這些陪伴阿里多年的股肱之臣,也不乏很多年輕高層,比如今年新增的兩位80後合夥人:淘寶總裁蔣凡、阿里雲技術研發負責人蔣江偉。

按照馬雲的構想,阿里巴巴合夥人中有三個梯隊,最年輕一波負責一線業務的落地與創新,以張勇為代表的核心高層團隊負責公司的戰略制定,而馬雲這些「長老」級的高層則放手一線,更多把精力放在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宏觀層面。

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主編周展宏這樣評價阿里合夥人制度,這種依靠集體智慧來對抗「叢林法則」競爭壓力的關鍵在於由「三代人」組成的合夥人團隊——最年輕的做執行;中間一代管戰略;老的什麼都不管了,只看人。

後繼有人的阿里

2013年,馬雲將CEO的職位交給陸兆禧,自己只擔任董事會主席,自此將公司日常管理事務交出,只保留公司的戰略決策權。

不過這一階段,馬雲還沒有對阿里完全放手,只是在辦公室待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的時間都在飛機上。(中國工程師抗議「996」高工時,馬雲:我們不缺8小時上班很舒服的人

在雙11、雲棲大會這些阿里每年重要的場合上,依然會看到馬雲的身影,在日常的站台之外,馬雲還在全球各處奔走拓展阿里的「朋友圈」同時為阿里的後二十年定方向,在2016年他提出eWTP倡議,還有至今仍被業界經常掛在嘴邊的「五新」戰略。

一邊定方向,一邊在公司內部進行架構和組織上的調整。2015年12月,阿里設立了中台事業群,讓組織結構從「樹狀」變為更更靈活的「大中台、小前台」的網狀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避免了不同業務對應不同基礎能力的重複建設。

在這個基礎上,2016年之後阿里又開始密集的圍繞「五新」展開多項人事任命和組織架構調整。過去3年,阿里就進行了近20次組織升級,幾乎涉及所有業務線和負責人。而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阿里就進行了三次大的調整。

在阿里,組織結構的升級既是阿里整體戰略思考的反映,也是為推進整體戰略而做的準備。在CEO張勇看來,「未來企業要適應市場的變化,一定是從組織結構的根本上進行自我改革和升級。重構自己,才能帶來業務的重構和市場的重構」。

張勇曾被馬雲評價為「合夥人制度下人材梯隊中的傑出商業領袖」。從早年帶領淘寶全面行動化,到打造天貓、首創雙11,再到近兩年主導入股蘇寧、銀泰、高鑫零售,收購餓了麼,打造零售新物種盒馬,和星巴克等眾國際品牌展開多種戰略合作,這眾多阿里帶給零售界的巨大變化,背後都有張勇的身影。

從一開始被視做濃濃職業經理人氣質的阿里高層,到如今阿里人口中的「在高速路上換引擎的人」,連馬雲後來都說:「說來慚愧,我以前經常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而逍遙子是CFO出身。」

此前在阿里內部曾流傳著一個有趣的說法,張勇是「在高速路上換引擎的人,而且把拖拉機換成了波音747」,而這或許就是馬雲放心把阿里交給他的原因。

在過去一年的接班預備期中,張勇已在多次組織架構調整中,搭建起自己的班底,其中最受外界關注的就是在去年11月的調整中被提拔的85後合夥人——淘寶天貓總裁蔣凡。帶領淘寶完成無線化,是蔣凡加盟阿里後做出的最大功績。

張勇今年在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提到,2013年轉型行動網路,阿里曾嘗試讓擁有多年淘寶經驗的人去升級平台,最後效果都不理想。因為這些人即便非常年輕,但過去10年是跟著淘寶成長起來的,有很多基於PC端的傳統思維。

「最後我決定任用年輕人,一點淘寶經驗都沒有的年輕人,他們天然在行動網路時代成長起來。六年之後,這個人已經是淘寶天貓的總裁了,今年也只有35歲。」張勇說的年輕人就是蔣凡。

而蔣凡在今年兼任天貓總裁後,做出的最大一個舉措就是重啟聚划算,加速滲透下沉市場。

有趣的是,由於同為80後,又都有Google的工作經歷,如今又都聚焦於下沉市場,外界於是頻繁的將蔣凡與黃崢放在一起去討論,而蔣凡也被視作阿里與拼多多在下沉市場比拼的一張王牌,同時也被視作張勇潛在的接班人。

如果說馬雲的故事是淘寶、張勇的故事是天貓,那麼蔣凡的故事則可能是下沉市場。

正如王興此前在朋友圈轉發《黃崢的100種偏執》一文時所說:接下來幾年,中國電商之戰將在拼多多的黃崢和淘寶/天貓的蔣凡之間展開,蔣凡能贏的話,就是阿里當之無愧的接班人!如果他有興趣的話。

但不管是張勇還是蔣凡,對於離開馬雲的阿里,外界的一個共識都是,阿里是後繼有人的,可能正如馬雲所言,如今阿里已經完成了從依靠個人特質變成依靠組織機制、依靠人才文化的企業製度升級,也已經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迎接董事會主席的交接。

如今,馬雲要逍遙的做馬老師去了,而這幾年帶領阿里一路劈荊斬棘的張勇,也終有一日會把接力棒交出去,但他們在不同時期所帶給這家公司的烙印卻不會抹去,就像馬老師所說的,「阿里從來不只屬於馬雲,但馬雲會永遠屬於阿里。」

責任編輯:江可萱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關鍵字: #阿里巴巴 #馬雲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