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腰斬、大股東軟銀也阻擋,一文解析WeWork爭議的上市之路
估值腰斬、大股東軟銀也阻擋,一文解析WeWork爭議的上市之路
2019.09.12 | IPO

WeWork慌了。

華爾街日報消息稱,WeWork正在考慮降低IPO目標估值,從原先的47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預計直接腰斬到200億美金(約新台幣6,190億元)以下。

在八月中旬向SEC提交上市申請後,外界對WeWork的質疑隨之湧來。金融時報指出,公司最大的投資者日本軟銀,甚至因為市場平淡的反應,敦促其擱置IPO計劃。

本次市場的遇冷絕非突然。

長期以來,WeWork深諳投資人和資本圈的遊戲規則,總是能以「好看的財報數據」在眾多北美網路公司裡脫穎而出。

瘋狂擴張的公司,並未發覺手中囤積房地產和長期租賃合同的風險。在經濟衰退的某個節點,便會陷入資金斷流的困境。這些風險暴露出了WeWork在狂飆突進中的「虛偽」。

我們從招股書和大量公開信息裡,試圖解釋以下幾個問題。

1、盲目擴張下,WeWork延長與業主租賃合同,到底在財務上存在什麼風險?
2、數據真假難辨,對標競爭者,WeWork的估值到底水有多深?
3、企業管理混亂,諾伊曼家族到底從WeWork拿走了多少錢?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理解WeWork的真實財務狀況,判斷其作為「二房東」的商業模式本質。

01 瘋狂的擴張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失業率上升了快8個點。大量中小公司倒閉,曼哈頓的辦公大樓閒置,第五大道上衣衫襤褸的流浪漢,上一秒還是華爾街西裝革履的操盤手。

辦公大樓的業主急得發慌,銀行的存款每天縮水。WeWork的誕生有如神助,把酒店模式引入辦公租賃市場,解決了中小公司和房地產業主的共同困境。

拿到面積較大的套內空間後,切割成面積更小的隔間,根據用戶需求重新裝修改造,並提供所謂的配套設施服務,這和中國用戶現在常見的自如、蛋殼公寓的「租房+管家」模式,其實大同小異。

北美投資圈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技術導向的公司和「會講PPT」的公司,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淘金挖礦。WeWork搭上了「共享經濟」的快車,搖身一變就成了「改變人類工作方式」的創新者。

WeWork的第一道殺手鐧,是瘋狂的擴張。

這一秒拿到投資人的錢,下一秒就去開分店。在2017年至2018年之間,WeWork每個月擴張的空間,在1.4萬平方英尺到2.8萬平方英尺之間。

這種擴張瘋狂到什麼程度,數據對比一下就知道。

行業最老牌的靈活辦公服務商IWG,1989年成立於比利時。花了30年,IWG才擁有5000萬平方英尺的空間。而2017年WeWork只有1000萬平方英尺,到2018年底,這個數字就變成了4500萬平方英尺。

但此時,它的會員數目僅僅是IWG的五分之一。

wework2.jpeg
(圖片來自於recode,更新於美東時間2019年8月14日上午11.20)
圖/ 鈦媒體

空間的極致運用,是WeWork的第二道殺手鐧。

它併購了一家3D建築立體模型公司Case,對建築的某一樓層進行逐一掃描,詳細了解門窗的高度和位置,空調和消防所佔據的高度比重,從而將建築成本降低10%,空間利用率提高到15%以上。

根據美國工會統計的數字,在美國,人均辦公使用面積是250平方英尺,WeWork只有50平方英尺。被用到極致的空間提高了坪效,毛利因此達到30%~40%。

這種高歌猛進的擴張讓投資人喜聞樂見。他們活在一種錯覺裡,投下去的錢每一分都被真金白銀地花在了刀刃上,WeWork的版圖每天都在擴大。

02 暗藏的風險

商戰歷史上,透過燒錢來迅速佔領市場的打法已經被驗證過可行性。我們已經見證過的,外賣大戰和打車市場,都是如此,或有一家殺出血路,成為巨頭,或有兩家突出重圍,難分伯仲。

聯合辦公空間也不例外。2012年到2018年之間,北美共享空間市場上湧入了更多競爭者,如Industrious、Serendipity以及專做女性辦公的The Wing。這讓WeWork感到壓力,拿地速度更加疾馳。

為了從競爭者手上搶下目標房地產,WeWork通常會開出更高的年租金或租期更長的合同,贏得業主青睞。

誠然,這種做法能夠率先卡位,但同樣存在風險。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帶來的高租金。

一直以來,WeWork和一家名為Factual的科技公司合作,將不同地點周邊的咖啡店、購物商場、餐廳、酒吧和健身房等一系列數據作為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級打分,從而選出性價比最高的簽約地點。如此一來,WeWork可以最快地簽下目標地段,並開始尋找用戶進場。

這種方式讓WeWork的點位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商圈和黃金地段。並且,這些城市都是政治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的一線城市,如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華盛頓特區、波士頓和倫敦。

反之,IWG的點位分佈於世界1000多個城市,其中相當一部分位於經濟水平較低的拉美區域。就每平方英尺要向業主支付的租金成本來看,WeWork點位集中於高溢價城市,這讓其比IWG面臨更多的風險和資金壓力。

更為嚴重的是,長期租賃合同很容易讓WeWork陷入現金流短缺甚至中斷的危局。

目前,WeWork承租的房地產合同,平均年限在15年,其中71%的合同在2024年以後到期。IWG沒有披露具體的租約平均年限,但其只有37%的合同在2024年及之後到期。

不僅未來需要支付租金的房地產比例低於WeWork,IWG需要支付的租金總額也遠遠小於對手。目前IWG集團旗下所有房地產的未來應付租金在70億美金(約新台幣2,166億元)左右,而WeWork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340億美金(約新台幣1.05兆元)。

一個隱藏的信號是,這幾年IWG不斷清退手中的租賃房地產,寧可付違約金也要提前解約租賃合同。

美國獨立機構資深分析師David Trainer認為,WeWork目前的擴張打法適用於經濟上行時期,不斷增多的用戶租下WeWork的空間並支付足夠多的租金,才能緩解WeWork應付業主的帳款壓力。

但現實是,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乃至全世界,都處於經濟下行期。

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衝突正在加劇,中小公司的業務不斷收縮,初創企業更是每天提心吊膽。經濟不穩定因素還在增加,在某一個節點上,如果WeWork無力支付業主租金,就很可能陷入資金斷流的境地。

03 數據的背後

某種程度上,WeWork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它不是沒察覺這種危機,而是已經騎虎難下了。財報上粉飾的太平,和路演中的激情洋溢,是WeWork極力塑造的完美形象。

有個問題細想很奇怪的。一家高速擴張,如此有前景的公司,營收從2017年的8.86億美金(約新台幣274億元)上升到2018年的18億美金(約新台幣557億元),直接翻倍,但盈利,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現金流」,卻從負12億美金(約新台幣371億元)轉變成負22億美金(約新台幣681億元)。

CNBC援引美國經濟司數據稱,WeWork的成長脈絡正處於美國最長的經濟擴張期,如果此時都不能產生增量現金流,還要待何時?

wework3.jpeg
圖/ 鈦媒體

退一步講,即使現金流為負本身並不可怕,邊際利潤貢獻率的下降就是不能忽略的問題了。

按照招股書的公開信息,在剔除所有的行政、銷售和點位擴張的營運支出後,WeWork2019年第一季度的邊際利潤貢獻率同比下降三個百分點。

作為經濟學領域的重要指標,邊際利潤貢獻率代表了企業和產品的盈利能力,它的下降暗示公司盈利能力的不足。按理說,在經過了公司成長和團隊磨合後,WeWork的營運和管理成本在不斷下降,內部整合和協調效率不斷提升,盈利能力怎麼還下降了呢。

謊言一旦開始,就要用無數個謊來圓。從創業之初,WeWork在數據上就不夠坦誠。2015年,公司對外發表一份融資演講稿。這份報表並沒有把「簽訂長期租賃合同拿到的租金優惠」按照標準會計準則GAAP計入帳面,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把優惠分攤到每年,而是把這筆優惠直接從初始租金中扣除,在帳面上讓初始租金(也就是企業的初始成本)大大降低。

「這個策略讓WeWork對於投資人和分析師來說,有著更高的收入預期。」大衛.A.科斯勒(David A.Kessler),一家諮詢機構的房地產事業部總監指出,這種小聰明還運用在WeWork的建造和裝修成本上。常見的做法是,WeWork讓房東來承擔絕大部分的空間設計和改造費用,作為交換條件,他們會和房東延長租賃合同的年限。

我們在前文已經講過,延長租賃合同的做法,實際上相當危險。不過就帳面而言,空間裝飾和改造費用的剔除,讓公司初始成本的數字更為好看。資本市場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家成本控制非常優秀的公司。

資本圈裡常見的公司類型有兩種,To B或者To C,但這兩者都脫離不了To VC的本質。WeWork從辦公大樓辦公租賃業務這條賽道裡跑出來,一直想要吃掉行業裡傳統玩家的份額,但整整五年來從未敢和傳統巨頭正面Battle。

波士頓物產公司,成立於1970年,股票代碼BXP,是一家自我管理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目前BXP為美國最大的A級辦公大樓物業所有者,管理者和開發者之一,擁有五大市場:波士頓、普林斯頓、紐約、舊金山和華盛頓特區。

根據美國獨立諮詢機構NEW CONSTRUCTS, LLC的分析數據,用絕對估值法來計算WeWork和BXP的市值,可以更為明確地看到兩者未來的收益比較。

福布斯分析該數據並指出,對標來看,WeWork如果要證明470億美金的估值(Shareholder Value)沒有水分,它的稅後淨營業利潤率(NOPAT Margin)必須達到30%(類似於BXP目前的營業狀況),並且在接下來的九年裡,年復合成長率(Total Operating Revenue CAGR)達到30%。

從數據計算來看,即使WeWork目前達到和BXP相同的NOPAT,只要年復合成長率沒有超過30%,估值就不可能達到470億。假設年復合成長率是20%,那麼它目前的估值只有126億美金(約新台幣3,900億元)。

北美私募市場曾經樂觀地預測,WeWork可以在2027年實現波士頓物產公司兩倍的NOPAT。但從目前的局面看來,WeWork的NOPAT不僅遠遠低於BXP,還呈現持續走低的態勢。超越BXP,聽上去真的像一個笑話。

wework6.jpeg
圖片來源:NEW CONSTRUCTS, LLC
圖/ 鈦媒體

04 個人的錢袋

大多數創業者心知肚明的是,商業公司的成功,絕不是PPT上數據堆出來的繁花似錦。

當數據經不起推敲時,謊言就不攻自破了。但問題是,大眾見過很多失敗的創業公司,但很少有把全部身家賠上的創業者,尤其是這種明星公司的領袖。

福布斯、財富雜誌、華爾街日報和Pictchbook等多家媒體報導指出,WeWork企業管理和資金流動中存在操作不規範和不合理異動。

  • 首先,創辦人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本人居然是公司的房東。這意味著,WeWork每年都需要向諾伊曼本人支付巨額的租賃費用。同時,WeWork放貸給諾伊曼本人,來購買WeWork之後租賃的房產,貸款利率低於1%。這一前一後的操作,等於是諾伊曼空手套白狼。向公司借貸買房,然後租給公司使用,用租金償還貸款。

  • 2019年7月,WeWork重組時,公司為了買下「We」這個系列商標,付給諾伊曼590萬美金(約新台幣1.8兆元)。

  • 諾伊曼的妻子Rehekah是WeWork的聯合創辦人之一併擔任教育業務線(WeGrow)的執行長。公司內部成立一個委員會,諾伊曼的妻子是三名成員之一。這個委員會的任務是萬一在以後的十年裡,諾伊曼發生意外,他們合法取代諾伊曼並享有相應權利。

  • WeWork目前採用的雙重股權結構讓創辦人諾伊曼對公司有絕對控制權。

wework7.jpeg
圖/ 鈦媒體

從招股書公開信息來看,儘管WE Holdings LLC目前是最大股東,Benchmark、JP Morgan和Softbank是重要股東,但諾伊曼本人擁有投票權更高的B類普通股和C類普通股,和A類普通股一股一票不同,B類和C類享有一股20票的表決權。並且,C股一欄只有亞當享有。加權計算,亞當將擁有總投票權的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股票在出售或轉讓時保留其權利,而不是轉換為普通股。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諾伊曼和家族成員目前已經套現7億美金(約新台幣217億元)。

05 房地產經濟

中國人的觸網歷史,到今天剛好25年。1994年,中國獲准加入網路。2000年,搜狐、新浪、網易三大入口網站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後面的十年裡,網路真正介入並改變的產業是外賣和出行,還有BAT所搭建的搜索、社交、支付等生態圈。

在全球目前31億辦公人群中,行動辦公人群達到13億,超過三分之一。顯然,圖書館、咖啡館、購物中心等公共空間存在干擾多、網路不穩定、隱蔽性差等問題,並不能完全滿足辦公需求。

在這31億人中,亞洲和中國的機會在於,一是創業浪潮帶來的市場增量,二是千禧世代佔亞洲勞動力總數的50%左右,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他們追求靈活的工作模式,更願意選擇共享辦公空間。

Deskmag的數據顯示,全球共享辦公使用者平均年齡為36.4歲,亞洲地區參與人員年紀最小,為30.8歲。從教育程度上看,大學本科以上的用戶佔據86%,其中研究生及以上人員達到了45%。

從2007年到2018年,除了WeWork、Regus等國外聯合辦公服務商進入中國外,中國逐漸形成了優客工場、SOHO 3Q、氪空間、夢想加、方糖小鎮等近300家本土共享辦公品牌。截至2016年,全國有超過3,500家營運商,提供工位超過10萬個。

共享辦公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辦公大樓和商品房的庫存壓力。

戴德梁行調查顯示,2014年至2016年期間,中國一二線城市新增甲級辦公大樓供應量2,559萬平方公尺,相當於前三年的3倍。國家統計局數據指出,截至2016年11月,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億平方公尺, 空置率總體較高。

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共享辦公」和傳統的辦公租賃業務相比,由於社交屬性的突出,會帶來很強的知識外溢和信息流動,勞動者之間資源置換的可能性將大大提升。同時,共享辦公服務商能夠對辦公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提供有力支持,初創企業的人員配置、時間管理等沉沒成本可有效降低。

這就是從單一的「二房東」向平台型服務的轉變。

眼下的問題是,由於平台孵化能力和資源協調能力較弱,對入駐初創企業的行政、法律和稅務工作培訓有限,對企業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指導也比較寬泛。初創企業既被租金所困,又不能在短期內實現商業發展的快速飛躍。

創業團隊能活過第一年的不到10%,能活過第二年的不到5%,第三年還能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他們的續租能力有限,這對於收入主要依靠租金的共享辦公行業來說,風險極高。

如果空間的入駐率不能達到一定量級,收益就不能維持地租成本,一旦增值服務的盈利有限,賽跑的唯一推助器就只能來自於股權融資。

這造成了一個困局。行業跑馬圈地,盲目擴張,只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空間解決方案和產品。重資產輕營運成了突出問題。

即使在WeWork這樣的行業大公司裡,積累多年的用戶數據,也只能應用在一些簡單的場景。比如,多少平方公尺的空間裡,配備幾個會議室,需要多長的電話線,盥洗室的男女比例如何合理配置。

有理財頭腦的,把公共空間租出去做線下小型活動的分享和路演,讓單位面積的盈利率提高一點兒。

事實上,在共享辦公這個行業,很難看到網路技術突破性的革命和創新。其本質是透過對固定資產的經營以及增值服務來實現盈利。骨子裡,WeWork衝擊IPO,既不是網路經濟,更和科技沒啥關係,其本質還是房地產經濟。

最後一塊遮羞布被扯開時,WeWork很可能毫無招架之力。

wework8.jpeg
(圖為WeWork高層名錄)
圖/ 鈦媒體

這家分佈於全球29個國家的111個城市,擁有528個點位的行業領先者,一個號稱技術領先、高速奔跑的網路公司,居然連個技術長(CTO)也沒有。

一味依賴於融資助力,沉醉於精美PPT和煽情路演的WeWork,如果不能講清楚盈利路徑,扭虧為盈,共享經濟的故事再動人,恐怕也很難打動投資機構和股民了。

責任編輯:江可萱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關鍵字: #共享經濟 #Wewor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深根台灣35年!KLA頂尖技術和人才, 如何引領全球半導體未來?
深根台灣35年!KLA頂尖技術和人才, 如何引領全球半導體未來?
2025.09.01 |

2025年是KLA在台灣成立的第35年。這家來自美國的半導體檢測和量測設備領導企業,在全球擁有15,000多名員工,2024年營收達109億美元,專精於晶圓製造中最關鍵的檢測與量測技術。在AI驅動半導體製程要求日趨嚴苛的今天,KLA正扮演著「良率守門員」的關鍵角色,其先進檢測技術的重要性也反映在與客戶的緊密合作關係上—在台積電2024年供應鏈管理論壇中,KLA憑藉卓越的技術協作與生產支援能力,榮獲「Excellent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and Production Support Awards」肯定,展現了其在半導體製程控制的技術領導地位。

KLA Senior Vice President暨KLA台灣總經理Rollin Kocher強調:「KLA的競爭優勢源自於我們對技術卓越與品質的不懈追求。在AI晶片製造需求比以往更為復雜的時代,客戶尋求的不僅僅是設備,而是能夠協助他們迎接未來挑戰的技術夥伴。」

1990年在新竹起步,到成為全球最大的客戶服務據點之一,KLA台灣35年來以技術深度結合企業韌性,創造了超越市場預期的競爭優勢。35年來,KLA台灣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在技術突破、客戶協作與人才文化三個面向上的持續深耕,逐步建構起難以撼動的競爭優勢。

從技術突破開始,KLA台灣35年創新不輟的秘密

過去35年,KLA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建立在對先進製程控制技術的深耕與創新。隨著AI晶片節點逼近原子尺度,並大量導入2.5D/3D與異質整合封裝架構,單靠傳統光學或電子束檢測已難以掌握奈米級變異。KLA透過將機器學習與AI演算法深度整合到缺陷檢測、復判、量測與製程數據分析平台,協助晶圓廠在關鍵步驟即時定位並分類缺陷,進而提升高效能AI晶片的良率、時脈與功耗表現。

1756695098037.jpg
KLA在先進製程控制技術持續突破與創新,建構難以撼動的市場競爭優勢。
圖/ KLA

面對先進封裝市場的快速擴張,以及AI應用逐漸從雲端延伸至行動與邊緣裝置的趨勢,KLA亦結合etch、PECVD、PVD等晶圓處理設備與完整製程控制解決方案,橫跨前段製造、晶圓級封裝到組裝與基板製造,成為客戶實現下一代AI晶片與系統級封裝藍圖不可或缺的技術合作夥伴。

不只是供應商,KLA如何與客戶建立35年夥伴關係?

KLA台灣TSMC事業群總經理Hawk Wu分析,技術領先、高績效團隊與堅持不懈的企業精神是保持領先的三大關鍵。35年來,KLA與客戶建立的不僅是供應商關係,更是技術夥伴關係。顧客堅定信任,讓雙方即使在全球級難題下也能合作突破,團隊與客戶連月努力終攻克技術難關。這種客戶夥伴關係的深度讓KLA能更精確感知市場需求,開發「真正符合客戶需要」的技術解決方案。

留住人才35年,KLA台灣的企業文化有何特別?

在KLA的發展歷程中,企業文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公司的五大核心價值包括堅持不懈(Perseverance)、積極進取(Drive to Be Better)、高效團隊(High Performance Teams)、誠實正直一致性(Honest, Forthright and Consistent)與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 for Customers)。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也確保優秀員工在組織內多元發展。技術人才可跨產品業務、技術支援、市場銷售、應用製程或軟體研發等多樣選項,培育與傳承是競爭力關鍵。這樣的人才文化,造就今日KLA穩定的核心戰力和優質的團隊環境。

35年後的今天,KLA台灣已成為亞太區最具規模的技術研發與支援基地之一,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夥伴關係,服務範圍跨足晶圓代工、記憶體及特殊製程,穩居檢測量測領域領導者。

1756695099391.jpg
KLA以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培育優秀人才多元發展,造就穩定的核心戰力。
圖/ KLA

新世代共鳴:價值驅動與職涯歸屬感

June Yeh是KLA的應用開發工程師,從材料科學系畢業後直接加入KLA。June特別認同KLA的企業文化:「同事們都專注於技術本業,我們可以把精力完全用在解決問題和創新上,這種單純的工作環境讓我能夠專心發揮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公司真正實踐『堅持不懈』的價值觀,即使面對困難的技術挑戰,團隊也會一起堅持到底。」

另一位應用工程師Bryan Fu則從不同角度分享他的觀察。這位清大材料科學系畢業、曾在其他大規模的半導體製造商任職過一年半的工程師直言:「很多公司新人都要自己想辦法學習,但在KLA台灣完全不同,主管很願意跟員工分享市場現況和產品及客戶的訊息,這種開放的資訊分享讓新人成長很快。」

在近期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目標設定、團隊關係、主管支持、成長學習和包容等領域獲得KLA台灣的員工高度認可。這種積極投入的工作文化,成為KLA廣納頂尖人才的重要因素。

「在KLA,每位員工都專注於解決複雜且深刻的問題。」Rollin Kocher表示,「兼具深厚專業基礎與以客戶導向的服務模式,正是我們與眾不同的關鍵優勢—也是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延伸對談:KLA台灣的實務觀察

Q:什麼樣的人才是「核心戰力」?

A:我們需要能「同時理解技術與理解人」的人。KLA的應用工程師角色需直接面對全球頂尖半導體客戶以解決複雜問題,也要用服務業心態應對現場變化,兼具「高科技」和「服務業」的雙重能力。

Q:為何KLA有同甘共苦的工作氛圍?

A:我們相信團隊合作,在關鍵專案的緊要關頭,整個團隊包括高階主管都會全力投入,大家共同迎戰挑戰。久而久之,KLA內部形成高度互信、互助文化。

35年的厚度,為下一個世代蓄力

經歷技術突破、客戶信任、人才文化三大核心競爭力淬煉,KLA台灣已為AI時代的半導體升級打下厚實基礎。對不同世代的科技人才而言,這裡是實現技術理想與職涯發展的最佳舞台。

值此35週年,KLA台灣即將啟用台灣總部新竹辦公室與全球最大訓練中心。同時,持續積極招募設備客服、製程應用、產品裝機、演算法、系統和軟體工程師!詳情請關注KLA CAREERSKLA台灣Facebook專頁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