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13.2正式版實測:4大功能體驗、Deep Fusion最無感
iOS 13.2正式版實測:4大功能體驗、Deep Fusion最無感

隨著蘋果新無線耳機AirPods Pro的發布,iOS 13.2正式版也在10月29日正式推送。

這是iOS13自推出以來的第二次大升級,重點在於提昇實用性,還有諸多細節方面的調整。

半個月前,我們已經根據測試版系統介紹了幾個關鍵更新點,包括像Deep Fusion拍照,新的刪除應用操作,還有新一批emoji表情等。

iOS 13.22.jpg
圖/ 愛范兒

在正式版發布後,我們重新拿了兩台裝置進行對比體驗,一個是已經升級完的iPhone11 Pro Max,另一台則是未升級的iPhone11 Pro。

想體驗AirPods Pro的完整功能,請升級至最新系統

AirPods Pro耳機已經上架了蘋果官網,值得注意的是,這幅耳機共有三種使用模式,分別為主動降噪、正常模式以及通透模式。

用戶既可以長按耳柄處的力度感應器,在主動降噪與通透模式之間切換,也能長按iPhone、iPad控制中心裡的音量滑塊,同樣能看到三種模式的切換。

iOS 13.23.jpg
圖/ 愛范兒

然而,裝置端的切換開關並未集成在舊版iOS系統中,也就是說只有當iPhone、iPad等裝置升級至iOS 13.2系統,才能正常使用控制中心的模式切換。

iOS 13.24.jpg
▲ AirPods Pro 的耳柄處支持一系列點按、長按操作
圖/ 愛范兒

我拿了一台尚未升級的iPhone與AirPods Pro進行連接,界面就會彈出「軟體更新」的字樣,但意外的是,它仍然支援透過點按耳柄實現播放/暫停,也可以透過長按在主動降噪與通透模式之間切換。

iOS 13.25.jpg
▲ 沒有升級新系統的iPhone,連接 AirPods Pro 就會彈出這個界面
圖/ 愛范兒

至於Android手機的情況,我手頭上的三星Galaxy S10也能成功連接AirPods Pro,同樣可以透過手柄的點按、長按來切換主動降噪與通透模式。

iOS 13.26.jpg
▲ AirPods Pro 可以連接Android 手機
圖/ 愛范兒

在技術規格頁面,蘋果也註明AirPods Pro能「作為藍牙耳機搭配非蘋果裝置,只不過功能會有所限制」。

當然,如果你想獲得更好的穩定性,我還是建議升級至最新系統。蘋果在AirPods Pro官方介紹文檔底部標註了這樣一行小字:

「使用AirPods Pro需使用運行iOS 13.2或更新版本、iPadOS 13.2或更新版本、watchOS 6.1或更新版本、tvOS 13.2或更新版本、macOS Catalina 10.15.1或更新版本的Apple裝置。」

iOS13.27.gif
▲ 升級完系統後,就會成功彈出AirPods Pro 的配對動畫。
圖/ 愛范兒

從AirPods Pro的兼容列表中也能看到,所有能升級至iOS 13的硬體,基本都能用上AirPods Pro的全部功能(iPhone7及更早的舊機型不支援音樂共享特性)。

iOS13.28.gif
▲ iOS 13.2 里內建的AirPods Pro 模式切換
圖/ 愛范兒

說了很久的Deep Fusion拍照特性到底是什麼?

在9月份的iPhone11發布會上,蘋果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曾重點介紹了一項新拍照特性:Deep Fusion(深度融合),主要用於強化新iPhone的拍照能力。

按照蘋果的說法,Deep Fusion的工作原理是在用戶按下快門前,預先讓裝置捕捉多張不同曝光的樣張,再基於A13晶片中的神經引擎和機器學習技術,將這幾張照片進行合成,最終得出一張有著更多細節、更低噪點以及更高清晰度的照片。

iOS 13.29.jpg
圖/ 愛范兒

單從技術原理來看,蘋果這項功能和我們在Android手機上看到的「多幀合成」,或是蘋果自己的「智慧HDR」都十分相似,但蘋果也強調這項功能更看重合成的過程,這其中就需要A13晶片的硬體支援,所以目前該功能只支援iPhone11系列。

問題是,Deep Fusion本身並不具備可見性。很多人在iOS 13.2測試版時也發現,這個功能並不像閃光燈或是夜景模式一樣,會在界面上顯示專門的文字,或是擁有獨立的開關,反而會根據手機所使用的鏡頭,以及當前場景的光照程度來自動啟用。

iOS 13.210.jpg
圖/ 愛范兒

也因如此,Deep Fusion只會在特定條件下才會觸發。根據Mac World以及iMore等多家媒體的消息來看,觸發Deep Fusion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先關閉「設置-相機」菜單中的「超取景框拍攝照片」功能。

坊間猜測,這是因為Deep Fusion在合成時需要調用iPhone 11系列的多個鏡頭,意味著會和「超取景框拍攝」的超廣角取景功能相衝突。所以,這個選項也成了觸發Deep Fusion特性的一個「前置條件」,但我個人更希望蘋果能在設置項中提供一個專門的Deep Fusion開關。

iOS 13.211.jpg
圖/ 愛范兒

另一方面,Deep Fusion的觸發條件還與鏡頭、場景有關。以iPhone11 Pro Max為例,只有當用戶使用廣角和長焦鏡頭取景,並處於中低光照環境下,才能大概率觸發Deep Fusion功能(高亮度場景會改為智慧HDR),但在超廣角鏡頭下則無法啟用。

iOS 13.212.jpg
圖/ 愛范兒

我拿升級了新系統的iPhone11 Pro Max,與未升級的iPhone 11 Pro做拍照對比。在日間光線充足的環境下,如果你不把照片導入至電腦並放大觀察,兩者的成片細節並不會有明顯差異,但一些局部場景的雜訊,以及色彩、色調還是有明顯變化的。

iOS 13.213.jpg
圖/ 愛范兒

不過,我並不確定這到底是觸發了Deep Fusion的結果,還是不同韌體下的白平衡與色彩異同,畢竟在iOS相冊中,蘋果也沒有為照片註明誰啟用了Deep Fusion誰沒啟用,基本都要靠肉眼來判斷。

iOS 13.214.jpg
圖/ 愛范兒

如果只用一台升級了新系統的手機,關閉「超取景框拍攝」是否能100%觸發Deep Fusion呢?上方這張照片是我捕捉到的比較明顯的例子。尤其是模型頭盔的部分,左邊這張的細節和質感都會更銳利。

但如果你期待明顯的變化,可能會失望。還是那句話,如果不專門放大去看,僅靠小圖仍很難察覺到Deep Fusion存在的。比如下方這張圖我就很難分辨出Deep Fusion是否有觸發。

iOS 13.215.jpg
圖/ 愛范兒

要強調的是,網上有很多人都誤把「智慧HDR」以及「夜景模式」當成是Deep Fusion的功勞,但實際上這三者會在不同的光照環境下啟用,相互之間是並行存在的。

問題就在於,前兩者都有很顯眼的標識,唯獨只有Deep Fusion要靠盲猜。如果上方這些樣張我都沒有事先標註,你又能否分得清誰觸發了Deep Fusion,誰沒有觸發?

從個人角度來看,糾結Deep Fusion是否有觸發並沒多少價值。它更像是一個在軟體底層運行的合成算法,有一套自己的判定邏輯;而作為用戶,升級前該怎麼拍照,升級後繼續爽快地按快門就好了。

iOS 13.216.jpg
▲ 蘋果在發布會用一張身著毛衣的人像來演示效果,這種擁有復雜紋理的照片也最能凸顯出 Deep Fusion 的細節提升
圖/ 愛范兒

這也是為什麼,蘋果沒有將Deep Fusion做成一個功能開關。與其去關注那些連肉眼都難以察覺的清晰度改變,倒不如將注意力放在取景、構圖上,對最終成片可能會有更大幫助。

當然,如果你依舊對Deep Fusion感興趣,也可以嘗試手動關閉「超取景框拍攝」(這個功能也是默認關閉的),然後用長焦和廣角鏡頭拍幾張照片,之後再重新打開該選項拍幾張,根據對比結果來做決定。

iPhone支援將音樂「隔空投送」至HomePod

iOS13.2更新的同時,蘋果也推送了HomePod的最新系統更新,如果你是HomePod音箱用戶,就可以配合iOS 13.2體驗到多用戶模式、隔空播放以及環境音效等功能。

iOS 13.217.jpg
圖/ 愛范兒

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隔空播放特性,在手機端打開開關後,只要讓iPhone靠近HomePod,就可以透過AirPlay將手機端正在播放的音樂轉至HomePod上播放。

另外,如果你家中不止有一名蘋果用戶,HomePod還能分辨出不同的人聲口令,提供與該用戶相關的個性化音樂庫、日曆提醒等;而環境音效則可以讓HomePod播放不同類型的白噪音,睡前助眠還是很不錯的。

注:本次HomePos 13.2更新推送後,在國外出現了多例產品失靈的情況,目前蘋果已經撤回了該更新包,尚未升級的朋友可以等待未來再升級。

刪除應用的操作變簡單了,還有70多個新emoji表情

除了前文所說的幾個主要改進外,iOS 13.2還在一些我們平時不太會留意的地方做了調整,也和你平時的使用體驗息息相關。

一個是優化了刪除主螢幕應用的操作。在之前的iOS 13裡,如果我們想刪除某個應用,只能一直長按等待圖標抖動出現「X」按鈕,或是在彈出菜單時拖動圖標。

iOS 13.218.jpg
圖/ 愛范兒

本次更新後,用戶則可以直接在長按圖標後彈出的菜單裡選擇「刪除」,之前「重新排列App」的選項也新命名為「編輯主螢幕」。

iOS 13.219.jpg
圖/ 愛范兒

其次是70多個新增的emoji表情。今年7月份的世界emoji日上,蘋果已經預先展示了這批新表情圖案,包含了哈欠臉、樹懶、紅毛猩猩和華夫餅等多種樣式,你還可以手動修改牽手小人的膚色。

iOS 13.220.jpg
圖/ 愛范兒

還有一項改進和Siri有關。新加入的「Siri信息播報」可以讓你在使用第2代AirPods和部分Beats耳機時,不用解鎖iPhone即可讓Siri讀出簡訊內容;如果你聽完後想立即回覆,直接念出文字即可,無需再說一次「嘿Siri」口令。

在安全和隱私方面,iOS 13.2還讓用戶決定是否與蘋果共享Siri音樂數據。你也可以在「設置-Siri與隱私」一欄內,刪除蘋果服務器端上與自己相關的Siri錄音記錄。

未來,蘋果還會推出一個專用的「研究」App,讓用戶選擇願意分享給蘋果的數據類型。

還有兩個尚未發布的配件

從蘋果的系統韌體代碼中尋找那些尚未發布的產品信息,已經成了諸多開發者們的習慣。這次的iOS 13.2也不能倖免,又有兩款蘋果配件得到了曝光。

一個是很多人都熟悉的iPhone背夾電池殼。據MacRumors報導稱,蘋果同樣會為iPhone 11和11 Pro系列推出類似的電池殼配件,依舊延續了「駝背」設計,但鏡頭的開孔部分明顯變大了。

iOS 13.221.jpg
圖/ 愛范兒

目前我們暫時不知道今年的電池殼能為三款新iPhone增加多少續航,唯一可以確定的是,「iPhone11 Pro Max+電池殼」的重量一定很感人。

另一個遭到洩露的配件是提了很久的藍牙防丟器,有人在iOS 13.2韌體中發現了名為「AirTag」的產品名稱,但具體的產品樣式還不清楚,說不定蘋果也會在近期直接上架這款配件。

以上就是本次蘋果在iOS 13.2正式版中推出的新功能。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生成式 AI 帶動企業數位轉型浪潮持續升溫,各界不再滿足單一任務型的 AI 應用,而是期盼 AI 能真正成為具備主動決策與多工能力的「智慧代理人」(Agentic AI),在最少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推進工作流程、完成複雜任務。

但企業導入AI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對AI有正確認識,並制訂循序漸進的導入流程,才能真正發揮AI功效。在2025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中,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提出三大導入關鍵階段,深入剖析企業如何從概念驗證(PoC)階段,逐步推進到實際上線(Production),並分享實務經驗與觀察。

延伸閱讀:生成式AI可以怎麼用?cacaFly現身說法,助企業應用GCP服務智慧轉型

解鎖 Agentic AI,企業邁向多任務智慧代理

「很多公司會問,One AI 要做什麼事?但實際上,若要讓 AI 回答公司內部政策或新法條的相關問題,僅靠基礎模型並不足夠。」吳振和指出,要讓 AI 真正成為能「做事」的智慧代理人,前提是它必須理解企業內部的脈絡與知識,並即時掌握外部變動的資訊。

企業必須先釐清內部規範是否與最新法規相符,這意味著系統必須具備持續爬取與解析最新資料的能力。為此,企業必須先截取與整理內容,再建構成專屬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確保資料品質達到可用標準後,再透過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技術,使 AI 能夠即時動態查詢並生成符合企業語境的回答。

延伸閱讀:從資料清洗到 RAG,大型語言模型的必需品,做出專屬企業的 AI 知識庫!

吳振和強調,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從資料蒐集、品質控管、知識庫建構到生成應用,每一環節都息息相關,任何一處鬆動都會影響最終產出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破除「一次到位」迷思,從驗證到落地的三大關鍵階段

許多企業對 AI 寄予厚望,因此常將 PoC 視為年度計畫的重點,希望能「一次到位」做出具體成果。但吳振和提醒,若缺乏清楚的系統工程思維,PoC 容易淪為「概念展示」,難以真正走入組織的日常營運。

他將導入 Agentic 系統工程的歷程,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1.第一階段: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Study)
企業必須在投入資源前,先明確界定「最需要被 AI 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並進一步設計可量化的驗證指標。這不僅包括評估技術實作的可行性,更要從商業目標出發,釐清導入 AI 的具體使用情境、預期成效與風險邊界,如此才能確保後續模型選型與資料蒐集方向正確對齊業務需求。

2.第二階段:系統設計與驗證(Design & PoC)
在確定導入方向後,必須規劃清楚資料蒐集與整理流程,確保知識庫的內容具備正確性、完整性與時效性。吳振和特別強調,這個階段不能只追求展示效果,而應以「產品化思維」來構築 PoC,使其具備可擴充性、可維護性及安全性,才能為後續上線打下基礎。

3.第三階段:產品化與營運(Production & Operation)
當 PoC 驗證完成後,進入正式上線階段,挑戰也隨之而來。除了需要整合企業內部系統與流程,還必須建立持續監控與維運機制,確保模型表現隨時間演進不會劣化,並能快速回應法規變動或資料更新的需求。吳振和指出,這往往是最容易被低估、但也是最考驗企業組織能力的關鍵環節。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建立模型優化根基,打造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

吳振和特別強調,要讓 Agentic 系統工程真正發揮效益,企業必須先建立一套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Golden Dataset),作為模型評估與優化根基。他指出,黃金資料集的價值在於能為模型選擇與前測提供客觀依據,讓團隊能針對不同任務挑選最適合的模型,避免導入初期就誤踩方向。

同時,黃金資料集也能協助團隊辨識模型的常見錯誤與脆弱點,進而快速回應「模型飄移」(Model Drift)的風險。吳振和說明,所謂模型飄移,指的是即使模型本身未經改版,效能也可能隨著環境與資料變動而突然下降,導致原本表現良好的模型出現偏差。透過持續比對模型預測與黃金資料集結果,團隊才能即時察覺效能衰退,並進行迭代更新,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作。

從小規模應用起步,漸進擴展至核心業務

吳振和分享,在實際輔導企業導入 AI 的經驗中,最常見的挑戰來自於「期待落差」。許多企業誤認為概念驗證(PoC)階段即可呈現完整的產品原型,然而實際情況顯示,若企業未能建立完善的資料架構與流程基礎設施,即使短期內展現亮眼成效,也難以確保長期營運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也因此他建議企業在規劃 AI 導入時,應採取漸進式策略,從小規模應用場景著手,逐步擴展至核心業務領域。企業應將 PoC 定位為整體產品開發生命週期的重要環節,而非獨立的一次性專案。

AI 的導入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企業組織文化與決策流程的轉型工程。唯有從資料治理、流程優化到人才培訓同步布局,才能確保 AI 能在企業內部真正「落地生根」,創造長期商業價值,成為真正的智慧代理人。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