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百貨周年慶, 電商購物節創新消費風潮
迎戰百貨周年慶, 電商購物節創新消費風潮
2019.11.11 | 生活

百貨周年慶以往是消費者一年一度期待的購物季,常有新聞報導消費者一刷千萬,或者大排長龍領來店禮,但你是否發現,這幾年不只是媒體或民眾,對於百貨周年慶的討論度慢慢不見了,反而是電商購物節,像是99、雙11、雙12,每每引發消費者討論與參與。究竟電商購物節如何逐漸超越行之有年的百貨周年慶、成為消費者最愛?

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10月周年慶旺季,百貨業營業額成長僅0.1%,較前一年(2017)同期6.5%年增率大幅下降!而百貨零售業的微幅成長,其實大多是由餐飲服務所貢獻。而主計處今年4月的調查,餐飲服務是目前百貨公司銷售商品成長率最高的部門,已占百貨營業額近15%。百貨業者經營上遭遇的困境,則以「電商搶食市場」漲幅最高,較前一年成長近兩成。

三大因素造就「電商購物節」時代

三大因素造就了電商購物節逐漸取代實體百貨周年慶的趨勢:

第一,「行動化」讓電商離消費者更近

行動時代,消費者幾乎無時無刻離不開手機。根據國發會調查,國人平均每日花在手機上網的時間,已從2011年僅92分鐘攀升至2018年211分鐘,等於每天超過3.5小時黏在手機上。手機購物比出門逛街更方便,不用人擠人,送貨到府是電商消費的基本服務。再者,隨著人手一機的生活型態,金流與物流的數位整合,讓電商比傳統百貨業更容易推播消費資訊給使用者,也更能吸引消費參與。

shutterstock_335123246_shopping online
手機購物比出門逛街更方便,不用人擠人,加上金流、物流的數位整合,讓電商比傳統百貨業更容易推播消費資訊給使用者,也更能刺激消費者參與。
圖/ Stanisic Vladimir via shutterstock

第二,同業互拱,創造「集市」效果

百貨周年慶從9月開跑,各家百貨分店陸續推出,直到11月底才結束。相較之下,各業者「電商造節」皆集中在較短的期間,不只在高度分眾的消費文化搶客效果十足,還起到類似「集市」的效果,創造出的消費熱度也更勝百貨周年慶。

此外,由於各家平台趁勢抓準消費者「囤貨」心態,搶在百貨周年慶前舉辦美妝與精品預購活動,與實體百貨搶占業績的意味濃厚,各電商業者在同一期間競爭搶客,不但替雙11購物節提前暖身,還會提供更多優惠和獨家好康,對消費者更有促動效果。

第三,話題性高,創造關注

相較於百貨大多以來店禮或抽獎吸引消費者到店,電商吸引消費者到站的方式相對多元且更具話題性。

近來,電商行銷甚至邀請明星一同創造導購話題,如阿里巴巴找來影星和馬雲合拍武俠片,蝦皮購物邀請世界足球先生C羅代言,在球場上隨著歌曲秀出「魔性」舞蹈引人發噱。

此外,加入互動遊戲概念也能提高用戶的參與意願,例如淘寶的互動小遊戲「99拉霸機遊戲抽紅包」、露天拍賣的「覓寶樂園」,以及生活市集的「雙11尋寶趣」等,藉由娛樂性吸引消費者到站同樂。

電商購物節往「線下」搶客

線上購物節不只逐漸超越實體周年慶的聲量,網購業者也紛紛走到實體搶客。 例如蝦皮購物搭大選話題,以品牌吉祥物「蝦小編」扮演候選人到線下發送購物金;今年PChome線上購物更與KKBOX旗下現場活動品牌「JUSTLIVE就是現場」聯手舉辦直播演唱會,邀請重量級藝人輪番表演,用娛樂體驗抓住消費者注意力。(淘寶台灣威脅本土電商事小,詹宏志:台人瘋買境外淘寶問題更大

除了線下行銷,網購業者更開出概念性的實體店面。有業者在去年雙11當天在信義區街頭開快閃店,讓消費者親身體驗360環景與VR的沈浸式購物;而今年99購物節,也有業者嘗試在熱門商圈推出智慧派樣機,讓路過民眾憑登入網購App免費領取各大品牌體驗商品,並透過贈送購物金吸引消費者回購。

反觀實體百貨也有非常成功結合娛樂帶動業績的案例。每年5月的微風之夜,就是一個以時尚派對包裝的購物節慶,讓購物節更像是娛樂而非銷售。

所有線上或線下零售業應該要思考的是,是否可以讓購物節慶不只是折扣和來店禮,還可以加入更多娛樂和話題元素?是否可以充分整合線上、線下行銷通路與工具,讓到站或到店的消費者更多?

消費者在變,零售業也不斷在變。唯有不斷推陳出新,線上、線下多通路進擊,正面看待同業間良性競爭與合作,將市場鞏大,才能在日益競爭、多元的零售賽局中不被淘汰。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