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史上第一款沒有Google應用的手機開賣,Mate30 Pro該何去何從?
華為史上第一款沒有Google應用的手機開賣,Mate30 Pro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知道,華為在今年經歷了很多磨難,但在10月底,我們手機的出貨量在全球正式突破2億台,」華為台灣總代理訊崴總經理雍海在今(14)日舉辦的Mate30 Pro台灣上市記者會上說道。

根據市調機構IDC最新統計,2019年第三季華為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出預期、達6,660萬台,再度超車蘋果位居「老二」的位置,但在這一條路上,華為的確舉步維艱、越走越難。

【HUAWEI】HUAWEI Mate30 Pro 暨 全場景生活圈記者會_現場照片2.jpg
在華為舉辦Mate30 Pro在台上市記者會上,最令人最好奇的,是Mate30 Pro取消GMS(Google Mobile Service)、沒有Google Play商店的後續處理問題。
圖/ 華為

在記者會前一天,華為已經忙的不可開交,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針對華為部分機型的「台灣」標示被改為「中國台灣」,強硬要求復原並簽立切結書,否則將撤銷商品認證證明,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在今天這場記者會上,還有一個更受到關注的爭議點:在美政府下了「禁令」後,Google不再提供GMS(Google Mobile Service)給華為新機種,Mate30 Pro作為華為旗下第一款從GMS改為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的手機,要怎麼在對Google服務習以為常的台灣市場,克服這個難題?怎麼說服消費者買單?

沒有Gmail、沒有YouTube,App靠華為應用商店下載

徠卡4顆電影鏡頭、4K縮時攝影、7nm製程麒麟990處理器、4,500mAh大電量⋯⋯這些都是華為最新旗艦機Mate30 Pro的亮點,但再大的特色,都比不過大眾對Mate30 Pro沒了GMS的關注度高。

GMS其實就是Google旗下的各種行動服務,包括Gmail、Google Map、Google雲端、相簿、表單、YouTube⋯⋯等等,是台灣人每天幾乎都會用到的APP服務。但在中美貿易戰夾擊下,華為的手機被拿來「開刀」,美政下令Google從Mate30 Pro開始,不能再提供GMS給華為的新手機,而Google Play商店也從此消失在Mate30 Pro裡。

沒了Google Play,要怎麼下載App?華為只能自己打造一個專屬的App商店Huawei Gallery,並轉而提供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也就是華為自己開發的行動服務。

mate30 pro
HMS入口是華為自己的應用程式商店Huawei Gallery。
圖/ 唐子晴攝影
mate30 pro
打開商店App不難發現,目前還是以中國的App為主,但還是可見KKBOX、生活市集等App已經囊括其中。
圖/ 唐子晴攝影
mate30 pro
在華為的應用程式商店中,一樣無法下載Google的各種App,但還是有「替代方案」。如Gmail,即便不能載Gmail App,但在Mate30 Pro內建的信箱App中,一樣可以輸入Gmail帳號串接登入,但如果想要使用YouTube、Google雲端等服務,只能透過網頁來做到。
圖/ 唐子晴攝影

華為透露,HMS提供的應用服務,需要和App廠商一家一家洽談而來,雖然已經有不少台灣App上架,但如LINE這類重要軟體還未見蹤影,更別說像Netflix、Facebook、Instagram等「美系」App,並不能在應用商店中直接下載,短時間內便利性仍會被打折扣。

Mate30 Pro怎麼賣? 雍海:先不追求銷量

面對這樣一款「特殊」的手機,消費者的接受度成為一大難點,華為的動作更是「小心翼翼」,Mate30 Pro在全球發表兩個月後,僅在中國、馬來西亞、香港及台灣四個市場引進。

令人意外的是,面對台灣這一個和Google各種服務緊密連結的市場,雍海卻格外地坦承和坦蕩:「Mate30 Pro是第一款HMS手機,我們的首要追求並不是銷量,是消費者的滿意度;我們不會一定要說服消費者,如果你真的願意,你再用。」

雍海表示,Mate30 Pro的銷量並不是現在最重要目標,當務之急是要讓消費者認識這是一款HMS手機。

「我們必須要和消費者明確告知,Mate30 Pro是HMS手機、不是GMS手機,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兩者的區別,所以我們的策略是在自己掌握度非常高的通路,透過店內人員慢慢講清楚,品牌店就是第一步,之後才會逐步開放更多通路開賣,不會一下子打通所有的銷售管道。」

因此,華為決定在Mate30 Pro初步上市之際,罕見地未和任何一家電信商合作綁約販售,雍海反覆強調,華為面對Mate30 Pro相當謹慎,得要慢慢觀察消費者反饋再做出策略改變,如馬來西亞市場,一開始也是華為在自己的通路上賣,直到確定銷量不錯、市場也願意接受後,才開始和電信商合作。

mate30 pro
華為Mate30 Pro售價2萬9900元,將於11月23日在全台14家品牌店獨家開賣。
圖/ 唐子晴攝影

然而,誰是華為眼中認為最有機會進場的一群人?

「大家以前沒有見過HMS手機,要花3萬塊購買,需要一定的勇氣,」雍海坦承,Mate30 Pro在初售之際,目標族群相當明確,就是原先的華為用戶、華為的鐵粉。

仔細觀察這次的行銷策略便能窺探出一二,華為釋出相當豐富的購機優惠方案,購機除了會贈送超過1萬7,000元的商品外,並保證購買Mate30 Pro手機消費者未來若要再買新機,Mate30 Pro能享有「舊換新優惠」,官方將以建議售價的五折買回Mate30 Pro。

謹小慎微,就是華為對待Mate30 Pro的市場策略,但消費者反饋究竟如何,幾個月內就可見真章。

和小米一樣,華為開始全力布建物聯網生態系

「華為在硬體上是領先的,但未來HMS生態系的構建才是重中之重,軟的東西現在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和小米走的路類似,在消費性終端裝置佈局中,不可能永遠倚靠手機來支撐,華為也以手機為中心,進一步擴展「物聯網生態系」,首次提出了「1+8+N」的新策略。

mate30 pro
「1」代表手機,「8」代表八大類周邊商品,包括平板、筆電、耳機、車仔、音箱、智慧家居、眼鏡、手錶等,「N」則是與合作夥伴串連的各種裝置。
圖/ 唐子晴攝影

但雍海強調,華為生態系中的商品,並不會什麼都要靠自己做,更傾向與外部廠商合作,華為則好好把「連接技術」給做好,目前中國的大型家電品牌幾乎已經開始和華為合作,針對台灣市場,則計劃明年尋求更多台灣本土品牌合作。

mate30 pro
包括Mate30 Pro在內,華為今天一口氣在台灣亮相七款產品,並確定當會在台上市,其中包括可以聽歌、通話的智慧眼鏡Gentle Monster Eyewear。
圖/ 唐子晴攝影

「中國台灣」爭議越演越烈,NCC禁止五大電信販售3款華為手機

除此之外,在現場還有一大問題引起熱烈討論。

NCC昨日對「中國台灣」標示的警告,今日再加碼,已通知五大電信業者禁止販售P30、P30 Pro、Nova 5T三款不符合規範的手機,華為也透露後續的處理進度。

華為
然而,在現場實際操作Mate30 Pro和Mate20X 5G兩台手機,並沒有發現這樣的問題。在兩支手機上,打開語言和地區設定上,標示是「台灣」。
圖/ 唐子晴攝影

雍海反覆強調「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遵守當地的法令法規」,訊崴正在全力以赴地解決該問題,但還要等總部進一步通知。

「你們也看到,華為產品很多,版本滿天飛,Mate30 Pro、Mate 20X 5G就沒有這個問題,」但如今標示問題尚未修正,NCC的動作無疑又讓華為雪上加霜。

華為 雍海
雍海自己使用的是明天才會在中國大陸才上市的5G摺疊手機Mate X,他透露,台灣5G明年上半年將開台,加上台灣消費者對大螢幕手機接受度高,有認真考慮是否要把Mate X引進台灣。
圖/ 唐子晴攝影

責任編輯:王郁倫

關鍵字: #華為 #NC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