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是數位媒體的未來?
合併是數位媒體的未來?
2019.11.18 | 併購

最近美國媒體圈最大的震撼,就是數位媒體集團Vox media併購了美國最好的雜誌之一《紐約》(New York)。

先介紹《紐約》雜誌,這是台灣讀者比較陌生的,並經常與《紐約客》(New Yorker)混淆。它是一本城市文化與生活雜誌,既是關於紐約這座城市,也因為其獨特地位,內容與影響力又遠遠不止於一座城市,有很多政治的深度報導和重量級的文化評論。創辦於1968年的《紐約》也在美國新聞史具有重要地位,從一開始就是「新新聞」(New Journalism)──結合文學手法的深度新聞──的重要基地,許多報導在當時震撼美國,並蔚為經典(註1),如傳奇記者湯姆伍爾夫(Tom Wolfe)將70年代美國描述成一個「自我的時代」(“Me”decade)。

這本雜誌的老闆幾度易手,其中包括媒體大亨梅鐸,直到2003年在金融家Bruce Wasserstein手中穩定下來。2004年起擔任總編輯的Adam Moss把《紐約》雜誌帶往影響力的高峰,無論報導深度、文章趣味性和重新設計的版面,歷年來拿下超過二十座國家雜誌獎項(美國雜誌界最重要獎項),亮眼成績超越任何其他雜誌,並於2013年被美國雜誌協會選為「年度雜誌」。更重要的是,面對數位時代的衝擊,他們進行非常成功的數位轉型,將原來雜誌的不同區塊成功建立個別的垂直網站,如時尚網站The Cut、流行文化網站Vulture,購物網站The Strategist、飲食網站Grub Street、政治網站Intelligencer。

據統計,在2018年,所有美國媒體網站最多人engage的文章前十篇中,就有三篇是出自《紐約》雜誌,足以證明他們是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

Vox則是數位世界最大且最成功的媒體集團,2005年開始時只是一個體育網站,一步步建立或併購不同主題的網站,強調高品質內容和犀利視覺:包括科技網站Verge,解釋性新聞網站Vox,飲食網站Eater、時尚網站Racked。他們自認為是網路世界的康泰納仕集團(Condé Nast)。

所以這兩個媒體可說是最像雜誌的數位媒體,另一個是數位轉型最成功的雜誌。 確實是一樁非常有趣的婚姻。

Vox Media數位媒體集團旗下媒體公司_Vox Media,Inc
Vox media是數位世界最大且最成功的媒體集團,旗下包括科技網站《Verge》,解釋性新聞網站《Vox》,飲食網站《Eater》等,現在美國最棒雜誌之一《New York》也加入,陣容華麗!

訂閱制與合併,媒體產業的求生指南?

如今眾所皆知的,生存不易,紙本發行量快速滑落,數位的廣告收入大部分流入Facebook或Google。是否要改成「訂閱制」是每個人心裡的掙扎。 尤其今年,雅虎、AOL、HuffPost都進行幅度不小的裁員,Vice Media裁員250人,而被視為網路時代媒體典範的Buzzfeed也裁掉200多人,占總人數的1/7。

Vox媒體的表現不差,他們不做訂閱,但在廣告之外開拓新的版圖,包括販售內容管理系統Chorus,建造一個龐大的Podcast網絡(在美國已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台灣今年似乎出現一個小風潮);還與Netflix合作製作一個解釋性新聞節目叫「流行大百科」(Explained,這中文片名很不到位。)

許多人認為,增加數位廣告的解決之道,不外乎小媒體合併成更大的媒體,因此這些數位媒體這兩年都在尋求併購的可能性。但除了金錢遊戲,關鍵還是結婚雙方體質是否契合。

《紐約》和Vox媒體都公開宣稱不會裁員,目前看起來,他們既有的網站的確是十分互補(只有飲食部分有一點重疊,但Grub Street只做紐約餐廳,Eater則是全美各大城市),因此可以建立起更完整的媒體陣容。

這樁婚姻除了增加廣告收入,也增加訂閱的誘因。 對於媒體產業的分析指出,雜誌(型)網站採取訂閱不易成功,因為他們是讀者的第二選擇(在台灣則不完全是這個邏輯,因為主要新聞網除蘋果日報之外都是免費。)《紐約》雜誌去年將所有網站都設立付費牆,月付5美元,但未必成功(所以才會賣)。因此,《紐約》和Vox媒體的合併就更有道理:因為讀者可以看更多高品質的網站。

所以,數位媒體彼此間、或線上媒體與線下雜誌的整併,真的是媒體未來生存之路? 這當然未必,

套一句老話,內容是王道,若要讀者訂閱,先得內容有料、不斷創新。而這兩個合併的媒體集團,旗下網站都實現了內容與視覺上的高品質。

另一方面,相對於變大,也有變小的,亦即在這個「印刷已死」的數位時代,也有越來越多的獨立雜誌出現。他們掌握了清楚的「分眾市場」,建立與讀者的緊密連結,雖不追求大利潤,卻能持續地生存。這樣的品牌力又能為他們創造出新的價值。總之,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都還在尋找突圍的方式。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跨場景、跨平台、跨境|中國信託以全方位服務滿足超維金融時代下的支付需求
跨場景、跨平台、跨境|中國信託以全方位服務滿足超維金融時代下的支付需求

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及對支付工具的使用需求,間接促使金融支付服務在近年來出現許多重大變革,從主動融入生活場景、串連數位實體通路,讓服務無所不在、再到如今因應超維金融時代到來,支付服務走向「超越維度、微至個人」,已成未來必然趨勢。

根據《2023數位金融大調查》報告,所謂超維金融意指,金融服務不只要跨越客群、通路和場景等各個面向,更要確保服務維度可以細緻到滿足每一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而在超維金融時代下,如何讓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使用自己喜好的支付工具進行交易,成為金融業者發展支付服務的重點。

一直致力提供完善金融商品與服務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以下簡稱中信銀),從跨場景、跨境與跨平台三個面向出發,發展出多元、便利及優惠的支付服務,不只符合民眾希望金融服務可以跨維度與個人化的期待,領先趨勢的佈局策略,亦讓中國信託成為支付產業裡的領導品牌。

跨場景|打造超優惠的支付生態圈

從跨場景的角度出發,中信銀的佈局策略是,積極與不同場景的領導品牌合作,包括航空、交通、電信、百貨、電商、外送、社群與公益等,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且最優惠的支付生態圈。

在跨場景支付生態圈,中信銀除了提供包含辦卡、刷卡、累點、折抵、查詢資訊等無斷點支付服務,更整合合作夥伴力量創新刷卡回饋機制,讓民眾在消費的同時也能享有超值優惠。中信銀與LINE Pay合作發行聯名卡,並推出刷LINE Pay卡便可獲得LINE POINTS點數回饋的創新機制,不只突破傳統聯名卡只能回饋紅利點數或現金的框架,LINE POINTS可以折抵消費、購買LINE貼圖或是電子票券、捐款、轉換成其它點數或航空哩程的使用彈性,也讓LINE Pay卡成為台灣民眾最愛用的信用卡之一。

此外,中信銀除了與台灣中油合作發行中油聯名卡,更進一步協助台灣中油推出台灣第一個行車交通電子錢包「中油Pay」,並創新推出中油 Pay綁定中油卡先儲值再加油最高可獲得6.8%回饋,及加油時自動優先折抵紅利金的服務模式,成功獲得廣大開車族的肯定,創下發卡量近130萬的佳績。

跨平台|整合最多元的商戶金流服務

就跨平台的角度來看,中信銀則推出整合多元支付工具的商戶金流服務。根據《2023數位金融大調查》,近五成消費者認為,在不同通路使用不同支付工具是一件相當不方便的事情,此外,不同年齡階層消費者偏好使用的支付工具亦不一樣,由這兩點調查結果來看,商家必須提供多元化支付工具,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並帶來好的交易體驗。

為協助商戶跟上多元支付趨勢,中信銀事先串起刷卡機、行動錢包等不同支付工具,讓收單金流服務可以跨越不同平台,不僅為商家省下自行整合的時間與成本,也提供消費者自由選擇付款方式的彈性。目前中信銀的收單金流服務共有手機刷卡機、多元支付刷卡機及雲端收款三種,商戶可以根據自身的營運型態及應用場域做選擇,輕鬆跟上多元支付趨勢。

手機刷卡機則是透過「中信行動刷卡APP」將手機或平板化身為刷卡機,消費者可以使用實體信用卡、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智慧手錶等支付工具感應付款,適合移動收款商戶,也適合沒有實體門市或門市空間有限的商戶。多元支付刷卡機整合20種以上支付工具,且同時具備刷卡、感應及掃碼等各種功能,商戶只需要一台設備就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支付需求。雲端收款則讓商家可以發送付款連結給消費者,消費者點選網址後輸入信用卡相關資訊,就能完成付款。

DSC04898-2.jpg
透過中信行動刷卡APP,可將手機或平板輕鬆化身為刷卡機, 無論消費者使用的是實體信用卡、Apple Pay、Google Pay、 Samsung Pay、智慧手錶等,都可以透過支付工具感應付款、快速結帳,適合移動收款商戶。
圖/ 中國信託

跨境|發展更便利的跨境支付工具

站在跨境的角度,中信銀看準跨境電商網購趨勢,且觀察現行主流跨境支付工具的種種不方便,例如:使用ATM/Web ATM轉帳必需重覆輸入資訊、使用超商繳費要特地走一趟便利商店等,中信銀近年積極與跨境業者合作推出更便利的台幣存款帳戶支付(ACL)服務,為民眾提供跨境支付新選擇。

目前,中信銀已經於淘寶APP上推出ACL服務,淘寶會員只要綁定中國信託台幣存款帳戶,日後購物結帳時,便能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無需重覆輸入轉帳帳號等資訊,也不必特別出門,既安全又便利,而且手續費只有1%,亦沒有其他額外費用,交易成本比起傳統支付工具還要低。

面對超維金融時代的到來,中信銀除持續擴展跨場景支付生態圈、與更多境外業者合作,以及協助更多商戶建構便捷且安全的收款服務,還會依照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的期待–超越維度、微至個人–與時俱進的完善支付體驗,實踐「客戶在哪裡,我們的服務就在哪裡」的承諾。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Be Young and Beyond  引領台灣破浪的創業家們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