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進化成大型超市,亞馬遜實體店能用「鮮食」變出什麼驚喜?
Amazon Go進化成大型超市,亞馬遜實體店能用「鮮食」變出什麼驚喜?
2019.11.21 | Amazon

今年3月被《華爾街日報》披露實體店展店計畫後,如今更傳出亞馬遜已在洛杉磯簽訂12間店面租約,預計最快2020年第一季便會推出旗下第一間大型超市,並且可能採用Amazon Go的無人結帳技術。

亞馬遜正式揮軍實體零售的消息,讓外界紛紛燃起推測其意圖的興趣。當電商成為趨勢,各大零售業者紛紛拓展網路通路時,身為美國電商龍頭的亞馬遜卻反其道而行,積極開發這些螢幕外的實體通路,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彌補電商弱點,「鮮食」成亞馬遜拓展實體零售主要方向

過去被控訴壟斷電商市場時,亞馬遜曾跳出來喊冤,聲稱他們在美國零售市場中僅占了5%,何來壟斷之有?根據《Statista》的數據,電商在整體美國零售市場中約占11%的份額,亞馬遜雖吃下近一半電商市場,顯然在龐大的零售產業中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Whole Foods
鮮食是電商難以攻克的領域,也是亞馬遜在實體零售的要點,2017年收購的全食超市,就被認為是亞馬遜朝該領域發展的一步大棋。

因此,亞馬遜放眼這90%過去鮮少涉足的實體市場,可說是情理之中。尤其雜貨是實體零售中最龐大的項目,規模上看7,000億美元。相對地,美國電商市場規模約4,200億美元,只有雜貨6成左右的規模。

根據報導,亞馬遜即將開設的大型超市,計劃主要銷售產品為鮮食。鮮食一直是亞馬遜亟欲拓展的領域,過去也曾推出Amazon Fresh服務,結合在地商家搶攻鮮食市場,儘管成效不彰。

試想你傾向在電商平台購買肉丸、水餃,還是選擇親自跑一趟超市採購?大多人應是後者,這就是為何亞馬遜對鮮食商品魂牽夢縈的緣由之一,既然走線上攻不下這座城池,那何不從實體零售開闢奇襲路線試試?

面向普羅大眾,走與Amazon Go、全食超市不一樣的路線

接著回顧一下亞馬遜這幾年在實體通路的布局。2015年,亞馬遜設立Amazon Books實體書店,目前在全美擁有21間店面;2017年,亞馬遜砸137億美元買下全食超市,被認為是進軍實體零售舉足輕重的一步棋。

amazon physical stores
亞馬遜官網上的實體店舖。
圖/ Amazon

2018年,亞馬遜推出Amazon Go,這是他們第一間導入無人結帳技術的便利商店;同年亞馬遜還發表了專賣平台上評價4星以上商品的Amazon 4-Star,以及類似快閃店的Presented by Amazon。

其中與鮮食有關的是Amazon Go與全食超市。全食超市強調健康且天然,產品以較高單價的有機食品為主,因此含有添加物的加工食品、冷凍食品等皆無法在此銷售,目標客群也瞄準收入較高的白領階級,顧客取向較狹窄。

Amazon Go在定位上又過於接近超商,占地小意謂著銷售品項有限,投資報酬率有限外成本也高。根據《彭博社》報導,自2012年啟動Amazon Go項目以來,光是相關人士的薪水加起來就有10億元之多。

亞馬遜當前在雜貨、鮮食領域的嘗試,都屬於利基市場的範疇。現在亞馬遜希望能建立一個更面向普羅大眾,投報潛力更高的實體零售業務,結合電商的短處來看,一間販售鮮食的大型超市便成了不二選擇。

實際上,亞馬遜最初策劃Amazon Go時,是間像超市般占地更大的店舖,但最終轉向小規模的便利商店形式,銷售三明治、沙拉等拆開包裝即可食用的食物為主。

強化購物體驗,創造發掘的樂趣與驚喜

「購物體驗」被視為是亞馬遜選擇鮮食為主力商品的另一緣由,物流技術公司Takeoff Technologies執行長José Vicente Aguerrevere認為,亞馬遜將著重改善消費者體驗,將新超市作為探索新美食、烹調方法、新口味的空間。

選購各家品牌的清潔劑、衛生紙,或者從嬌艷欲滴的菜餚中進行挑選,相較之下,食物更有發掘的樂趣與驚喜。

硬體成本所費不貲,放大版Amazon Go有沒有搞頭?

但亞馬遜籌劃的新超市,能否真如外界想像的美好,還有一些問題要解決。據悉新超市將導入與Amazon Go同款的無人結帳技術,這意謂著龐大的建設與營運成本。

雖然消費者對Amazon Go極度讚嘆,這宛如穿越時空而來的未來商店顛覆了過往的消費體驗,但這一切卻是建立在龐大、根本難以回本的金錢堆砌。

僅供刊物用途_shutterstock_1272002959_amazon go.jpg
Amazon Go一間店攝影機、伺服器等器材成本便高達上百萬美元,一間以銷售平價鮮食為主的小超商,究竟要多久才能回本?
圖/ MariaX via shutterstock

亞馬遜員工透露,光是第一間Amazon Go在攝影機、伺服器、網路設備等器材上的成本,就高達上百萬美元,若亞馬遜依舊維持其平價路線,究竟要多久才能回本?

Amazon Go開店之際,亞馬遜曾喊出2021年前建立3,000家店的計畫,截至今日為止,總共僅24家店面落成。從展店的數量來看,Amazon Go絕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Amazon Go至少可以打著實驗、概念店的旗幟,對於虧本營運也有更大的容忍性,但若新超市要引進這項技術,勢必面臨投資者們更嚴格的審視。

《彭博社》指出,隨著技術進步,現在亞馬遜這套系統已能支持占地更大的店面。亞馬遜目標最終是為3,000平方英尺(約840坪)的店面服務,目前正在西雅圖進一步測試。

即使技術有所進展,如果以營利為前提的話,這套無人結帳系統能不能跨過門檻還是未知數。此外,在高昂的營運成本下,亞馬遜還能維持一貫的親民路線,並創造優質的購物體驗嗎?

資料來源:ForbesWashington PostAmazonBloomberg

責任編輯:陳映璇

關鍵字: #亞馬遜 #無人店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深根台灣35年!KLA頂尖技術和人才, 如何引領全球半導體未來?
深根台灣35年!KLA頂尖技術和人才, 如何引領全球半導體未來?
2025.09.01 |

2025年是KLA在台灣成立的第35年。這家來自美國的半導體檢測和量測設備領導企業,在全球擁有15,000多名員工,2024年營收達109億美元,專精於晶圓製造中最關鍵的檢測與量測技術。在AI驅動半導體製程要求日趨嚴苛的今天,KLA正扮演著「良率守門員」的關鍵角色,其先進檢測技術的重要性也反映在與客戶的緊密合作關係上—在台積電2024年供應鏈管理論壇中,KLA憑藉卓越的技術協作與生產支援能力,榮獲「Excellent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and Production Support Awards」肯定,展現了其在半導體製程控制的技術領導地位。

KLA Senior Vice President暨KLA台灣總經理Rollin Kocher強調:「KLA的競爭優勢源自於我們對技術卓越與品質的不懈追求。在AI晶片製造需求比以往更為復雜的時代,客戶尋求的不僅僅是設備,而是能夠協助他們迎接未來挑戰的技術夥伴。」

1990年在新竹起步,到成為全球最大的客戶服務據點之一,KLA台灣35年來以技術深度結合企業韌性,創造了超越市場預期的競爭優勢。35年來,KLA台灣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在技術突破、客戶協作與人才文化三個面向上的持續深耕,逐步建構起難以撼動的競爭優勢。

從技術突破開始,KLA台灣35年創新不輟的秘密

過去35年,KLA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建立在對先進製程控制技術的深耕與創新。隨著AI晶片節點逼近原子尺度,並大量導入2.5D/3D與異質整合封裝架構,單靠傳統光學或電子束檢測已難以掌握奈米級變異。KLA透過將機器學習與AI演算法深度整合到缺陷檢測、復判、量測與製程數據分析平台,協助晶圓廠在關鍵步驟即時定位並分類缺陷,進而提升高效能AI晶片的良率、時脈與功耗表現。

1756695098037.jpg
KLA在先進製程控制技術持續突破與創新,建構難以撼動的市場競爭優勢。
圖/ KLA

面對先進封裝市場的快速擴張,以及AI應用逐漸從雲端延伸至行動與邊緣裝置的趨勢,KLA亦結合etch、PECVD、PVD等晶圓處理設備與完整製程控制解決方案,橫跨前段製造、晶圓級封裝到組裝與基板製造,成為客戶實現下一代AI晶片與系統級封裝藍圖不可或缺的技術合作夥伴。

不只是供應商,KLA如何與客戶建立35年夥伴關係?

KLA台灣TSMC事業群總經理Hawk Wu分析,技術領先、高績效團隊與堅持不懈的企業精神是保持領先的三大關鍵。35年來,KLA與客戶建立的不僅是供應商關係,更是技術夥伴關係。顧客堅定信任,讓雙方即使在全球級難題下也能合作突破,團隊與客戶連月努力終攻克技術難關。這種客戶夥伴關係的深度讓KLA能更精確感知市場需求,開發「真正符合客戶需要」的技術解決方案。

留住人才35年,KLA台灣的企業文化有何特別?

在KLA的發展歷程中,企業文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公司的五大核心價值包括堅持不懈(Perseverance)、積極進取(Drive to Be Better)、高效團隊(High Performance Teams)、誠實正直一致性(Honest, Forthright and Consistent)與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 for Customers)。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也確保優秀員工在組織內多元發展。技術人才可跨產品業務、技術支援、市場銷售、應用製程或軟體研發等多樣選項,培育與傳承是競爭力關鍵。這樣的人才文化,造就今日KLA穩定的核心戰力和優質的團隊環境。

35年後的今天,KLA台灣已成為亞太區最具規模的技術研發與支援基地之一,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夥伴關係,服務範圍跨足晶圓代工、記憶體及特殊製程,穩居檢測量測領域領導者。

1756695099391.jpg
KLA以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培育優秀人才多元發展,造就穩定的核心戰力。
圖/ KLA

新世代共鳴:價值驅動與職涯歸屬感

June Yeh是KLA的應用開發工程師,從材料科學系畢業後直接加入KLA。June特別認同KLA的企業文化:「同事們都專注於技術本業,我們可以把精力完全用在解決問題和創新上,這種單純的工作環境讓我能夠專心發揮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公司真正實踐『堅持不懈』的價值觀,即使面對困難的技術挑戰,團隊也會一起堅持到底。」

另一位應用工程師Bryan Fu則從不同角度分享他的觀察。這位清大材料科學系畢業、曾在其他大規模的半導體製造商任職過一年半的工程師直言:「很多公司新人都要自己想辦法學習,但在KLA台灣完全不同,主管很願意跟員工分享市場現況和產品及客戶的訊息,這種開放的資訊分享讓新人成長很快。」

在近期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目標設定、團隊關係、主管支持、成長學習和包容等領域獲得KLA台灣的員工高度認可。這種積極投入的工作文化,成為KLA廣納頂尖人才的重要因素。

「在KLA,每位員工都專注於解決複雜且深刻的問題。」Rollin Kocher表示,「兼具深厚專業基礎與以客戶導向的服務模式,正是我們與眾不同的關鍵優勢—也是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延伸對談:KLA台灣的實務觀察

Q:什麼樣的人才是「核心戰力」?

A:我們需要能「同時理解技術與理解人」的人。KLA的應用工程師角色需直接面對全球頂尖半導體客戶以解決複雜問題,也要用服務業心態應對現場變化,兼具「高科技」和「服務業」的雙重能力。

Q:為何KLA有同甘共苦的工作氛圍?

A:我們相信團隊合作,在關鍵專案的緊要關頭,整個團隊包括高階主管都會全力投入,大家共同迎戰挑戰。久而久之,KLA內部形成高度互信、互助文化。

35年的厚度,為下一個世代蓄力

經歷技術突破、客戶信任、人才文化三大核心競爭力淬煉,KLA台灣已為AI時代的半導體升級打下厚實基礎。對不同世代的科技人才而言,這裡是實現技術理想與職涯發展的最佳舞台。

值此35週年,KLA台灣即將啟用台灣總部新竹辦公室與全球最大訓練中心。同時,持續積極招募設備客服、製程應用、產品裝機、演算法、系統和軟體工程師!詳情請關注KLA CAREERSKLA台灣Facebook專頁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