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流量寶藏:一飛衝天的背後,小心流量毒蘋果
尋找流量寶藏:一飛衝天的背後,小心流量毒蘋果

Google、Facebook等各大平台演算法的變動,應該是許多行銷人員心裡的痛。但真正可怕,也更具有殺傷力的,可能是讓你放鬆警戒的流量「毒蘋果」。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一覺醒來,文章搜尋曝光量一下少了數萬次,或是社群觸及率掉了一大半的經驗?

做為一個品牌、一間企業或是一家電商,基本上都避不開要與Google、Facebook、Instagram等各大平台為伍。但哪怕僅僅只是一條程式碼的變動,都可能瞬間摧毀品牌、企業或許努力數月,甚至是長達數年所積累下來的內容和流量基礎。

以近期來說,因為Google演算法的調整,要想和過去一樣,透過多篇相同主題的不同文章,大量搶占關鍵字第一頁搜尋結果的情形,基本上已不復見。

無法改變演算法,但可以改變「回應演算法」的速度

不過對有經驗的行銷人而言,與這些大平台背後的演算法奮戰,畢竟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基本上已經可以稱之為日常。即便這些變動發生的時間、內容、細節難以預測,更無法左右,但如何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讓流量恢復到正常水準,仍然是品牌、電商可以著力的。

以筆者過去的經驗為例,透過文章追蹤工具,可以在演算法改變的第一時間,找出流量出現異常的內容。即便無法立刻知道造成異常的原因並予以調整,但至少已經可以先從逾千篇內容中快速收斂,找出原因和共通點,再透過各種小實驗重新優化,嘗試讓文章的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最佳化)排名重新回升。

其實這就像是進入一個新社群平台,或是開發新市場一樣,只能靠認真做功課和快速試錯,才能一步一步爬出天堂路。

而一般來說,比較好的情況或許兩、三個星期,在調整過後,流量就會逐步恢復正常。但當然也會有遲遲找不出原因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就曾經在「文章授權轉載」這件事上嘗過苦果。

去年(2018)以前,將文章內容授權給合作對象,搭配連結導流這件事,對於原創內容的SEO是加分的,但這件事情卻在今年出現翻轉。我們發現自家許多原創內容,現在SEO排名反而落在我們授權給合作夥伴的文章之後,至今仍不清楚問題的癥結出在哪裡。所以目前能做的,就是更審慎評估後續的文章轉載授權合作。

「助攻技巧」可能是比演算法更可怕的毒蘋果

然而,即便找不出明確答案,我們由此也看到,

爭取SEO排名的大方向其實沒有改變,如「內容的完整度」、「較低的跳離率」等好內容應該具備的條件,依舊會帶來加分。只是過往能夠創造「助攻」效果的技巧失靈。

而過去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各種 「刻意迎合」 搜尋引擎演算法的優化、助攻技巧,可能會是比各大平台演算法變動更要小心的 「毒蘋果」

我曾經有一個與海外市場的合作經驗,透過合作夥伴旗下KOL產出的內容,經常可以在當地搜尋引擎獲得很好的搜尋排名,透過這樣的合作也曾將創造出不小的流量、帶動業績成長。

只是好景不常,有一天該市場的流量莫名地大幅下滑,我們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過去合作夥伴展現出來的高超SEO表現,來自於自家開發的「黑科技」。但在搜尋引擎改變演算法之後,黑科技也瞬間失效,這個合作的內容也瞬間掉了近1/3的流量。

而當時因為該夥伴高超的導流能力,讓我們一度放鬆了警戒,將心力轉移到別處,因此,當夥伴陷入流量地獄時,我們也沒有能夠即刻填補缺口的能力。最終我們只能一個KOL、一個KOL去談,才終於在約莫兩個季度之後,讓業績逐步回升到原本水準。

這麼做雖然耗時,卻更能確保每一個合作的KOL都是憑藉著扎實、優異的內容,而不是靠同一套導流手法爭取SEO排名,如此即使搜尋引擎的演算法有所變動,我們也不至於遭受太大的衝擊。

流量來得快、消失也快,「新創」更要提高戒心

而在這次事件中,我們也學習到,

「可以快速累積流量的夥伴,更要注意他的流量怎麼來」。

因為走捷徑得來的流量,也可能消失得更快。特別是對於時間和人力機會成本比金錢來得更高的新創團隊而言,更需要提高警覺。

畢竟,如果是花錯錢,最終付費廣告沒能帶來預期中的訂單,那就認了吧,也不至於有後遺症。但如果是找錯夥伴、放錯力氣,那過去累積起來的內容行銷效益,卻可能會像被推倒的骨牌一樣,付諸流水。

當然,你可能會問,「當下看到流量可以快速成長的方法,難道不用嗎?」不可諱言,這確實是很大的誘惑,實際上,如果真的再發生一次,我也還是會選擇合作。只是這一次,我心裡會清楚知道,這可能是一單來得快、去得也快的高風險生意,所以在搶快流量的同時,我會記得同步堆疊穩健流量,以降低「快流量」的占比,平衡風險。

如此,即便有一天合作夥伴的流量垮了,我也將不需要再花費長達兩個季度的時間,讓業績回復到原來水準。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