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破解莎翁謎團!莎士比亞著名作品居然是代寫?
AI破解莎翁謎團!莎士比亞著名作品居然是代寫?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亞眾多著名劇作中的其中一部,但這部作品出名的地方,與其它莎士比亞著作不太一樣,甚至還能說有點尷尬。

因為這部作品被大家談論得最多的地方,是它的「出身」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不少人懷疑這部作品根本不是出自莎士比亞筆下,而是有人「代寫」。

實際上,在這部作品面世之後,就已經引起了不少爭議。眾多批評家批評這部作品的語言和情節,認為它的語言不夠優美,情節不夠緊湊,並因此懷疑這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亞的劇作。

莎士比亞2.jpg
▲《亨利八世》
圖/ 愛范兒

1850年詹姆斯.龐斯丁在仔細地研讀了《亨利八世》之後也嚴重懷疑這部作品並非出自莎士比亞,而是另外一位劇作家約翰.弗萊切(John Fletcher),並在當時發表了一篇論文《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是誰寫的?》

其實,梁實秋在翻譯此作品時,在序言中也曾經提出相同的疑惑,並在後來記錄在了《著作人問題》當中。這個問題在文學界中的討論其實並沒有停息過。而最近,針對這個問題,一位強有力的指控者出現了,但他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AI。

來自捷克的研究人員Petr Plecháč開發出了一套可以分析文學風格的算法系統,於是他將極具爭議的《亨利八世》輸入到了系統當中進行分析。

首先,Plecháč分別將莎士比亞同時期作品以及「代寫」嫌疑人弗萊切的作品都輸入到了算法系統當中,讓系統去學習他們各自的語言風格,行文習慣等。

當系統都學習完之後,Plecháč最後再將《亨利八世》也輸入到系統當中,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

最終結果和之前眾人的猜想一樣,《亨利八世》確實是由兩個人合作完成的,並且另外一個人,就是大家所懷疑的弗萊切。

從系統的分析結果中顯示,劇作中存在著許多風格突然轉變的地方,例如第一幕的第三場,第三幕的第一場等。而從統計結果來看,這部作品真正來自於莎士比亞筆下的,只有一半左右。

莎士比亞4.jpg
▲ AI 分析結果
圖/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Shakespeare and Fletcher

當然,為了讓測試更加嚴謹,更具對比性,Plecháč還將另一位「代寫」嫌疑人菲利普.馬辛格(Philip Massinger)的著作也輸入到算法系統當中,讓算法也對他的文學風格進行學習。

但結果顯示,雖然與菲利普.馬辛格與《亨利八世》的行文風格也有相似的地方,但佔比相比起弗萊切的根本不值得一提,所以基本可以排除馬辛格的嫌疑。

莎士比亞5.jpg
圖/ 愛范兒

Plecháč認為,雖然該演算法系統在討論語言風格和行文習慣時,更多的還是基於遣詞造句的組合模型。但是對於戲劇來說,這其實極具作者的身份辨識率。所以這次「打假」的結果,是相當可靠的。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人工智慧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