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達不到的精準度!Waze地圖如何招攬網路界最狂熱的義工,一起對抗Google Maps?
AI達不到的精準度!Waze地圖如何招攬網路界最狂熱的義工,一起對抗Google Maps?
2019.12.24 | Google

怎樣的一款導航App,能在無論用戶數或資源都遠遠不及的情況下,擁有比肩Google Maps的準確度,甚至獲得消費者更高的評價?

40歲的查德.里奇(Chad Richey)是一間公共軟體公司的產品經理,他平均每週抽出30至40個小時協助優化Waze(位智)的地圖,甚至連高爾夫球也不打,而這一切全都沒有酬勞。

Waze 4.0 Android Easy Reporting
Waze讓車主能利用回報功能提供塞車狀況,或者車禍碰撞等意外事件。
圖/ Waze

像里奇這樣,奉獻時間維護地圖的志願者並非特例;萊克(Reich)身為3個孩子的媽,同樣自願協助編輯地圖,「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興趣。」美國以外也是如此,位在印尼的克里斯蒂安.伊斯坎達(Christian Iskandar)在親身體驗Waze導航的效率後,也加入地圖編輯的行列。

包括上述的志工在內,目前世界各地共有超過3萬名活躍編輯,正為了呈現更好的Waze地圖,在背後默默付出。究竟,一款地圖導航App是如何讓全球民眾心甘情願抽出寶貴時間,無償為維護地圖付出心力?

遊戲化的編輯體驗,關係緊密的地圖社群

有別於Google Maps、Apple Maps充滿工具感的介面,Waze的UI本身就偏可愛風格,並以遊戲化的地圖編輯設計吸引用戶參與,每次用戶協助更新地圖都能獲得經驗值,便能漸漸擴張可編輯區域。

當編輯累積足夠經驗提昇等級,就能獲得新的形象造型。Waze地圖編輯總共有6個等級。這樣的設計除了營造「練等」的趣味外,也是防止有心人士胡亂編輯地圖的辦法。

遊戲化的設計並非Waze成功吸引用戶擔任志工的唯一因素,更大的原因或許在於建立地圖編輯社群的連結,讓每位志工有和同好一齊討論、請益、甚至分享經驗的管道。

「年輕的地圖編輯請別害怕,你永遠不是孤身一人。」就如Waze在地圖編輯宣傳影片中所聲稱,新加入的地圖編輯會在同伴、當地社群領袖的建言下逐步熟悉作法。

Waze以非常遊戲化的方式為地圖編輯定調,並強調其互相扶持的緊密社群。

且能像分派任務般,社群編輯領袖可以拔擢積極、貢獻良多的地圖編輯,賦予更新人流眾多的核心區域路況的權限。Waze的地圖編輯並非單打獨鬥,緊密的社群關係正是維繫起全球龐大志工群體的關鍵。

雖然是因維護地圖而相聚,但強大的凝聚力讓地圖編輯社群不止於這個層面。里奇表示,他與其他編輯們有時會一起出遊,深入發展友誼,他們不僅談論編輯地圖,也會討論家庭等私人話題。

邀請頂尖地圖編輯齊聚一堂,面對面互動了解忠誠用戶感受

2008年,一個iPhone才剛呱呱墜地、Android還在胎中的年代,以色列工程師埃胡德·沙卜泰(Ehud Shabtai)便成立了Waze(位智),他期望透過這款App在以色列惡劣的交通環境中,替旅客們的出逃尋找生機。

根據Crunchbase的資料,Waze成立初就獲得1,200萬美元資金;3年內更總計獲得6,700萬美元投資。

Waze甫推出即大獲成功,並希望能在海外市場複製以色列的經驗,但他們很快意識到,維護一款全球性導航App是多麼費時費力的任務。不過,Waze也很早就發現,培養忠實的深度用戶可以幫助他們免費更新全球各地的地圖,大大減輕負擔。

waze map edit
Waze的地圖編輯有著非常可愛的界面,用戶編輯能獲得經驗,累積足夠經驗即可升等並解鎖新的形象。
圖/ Waze Youtube

這或許與企業基因有關,Waze的前身就是一個集眾人之力維護的社群項目。Waze社群及營運副總裁──兼天字第一號員工菲吉.西摩萊維茲(Fej Shmuelevitz)表示,「(成立地圖導航軟體的)這個想法在當時非常具顛覆性,但方法必須具有成本效益,否則公司不可能存續。」

2013年,Google以逼近10億美元的價格買下Waze,這筆天上掉下來的資金,也成為他們後續建立社群提供援助,讓他們得以邀請世界各地的地圖編輯齊聚一堂,與開發團隊進行深度談話。

雖然Waze沒有給予志工們半毛薪水,半年一度,他們會邀請全球各地擁有管理權限、最高級別的地圖編輯齊聚一堂,不僅給予他們與其他同樣熱衷地圖編輯的同好們面對面交談的機會,也是開發團隊親自聆聽深度用戶想法的難得場合。

「很多時候,你整天埋首撰寫程式,卻從未見過真正的使用者。」西摩萊維茲指出,在Waze裡卻不一樣,你可以親自與最忠誠用戶面對交談,這種互動式的反饋方式正是凝聚社群的原因之一。

在地社群積極的維護與更新下,Waze往往能帶領用戶走最有效率的捷徑,避免無謂的行車時間,而備受消費者喜愛。時至今日,Waze已是全球最二大的導航App,擁有1.3億名活躍用戶。

以人為本的產品基因,吸引Google Maps效仿

雖然被Google收購,但網路巨頭並未對Waze的營運進行太多干涉,而他們對與Google Maps的關係也感到相當從容。即使同為地圖導航服務,Waze並不認為他們在與Google Maps競爭,根本原因是兩者迥然的文化與基因。

Google Maps的資訊幾乎都是由官方自主更新,對外部編輯的開放有限,相對地,Waze則是以地圖編輯社群為基礎的服務,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主張,瞄準的客群可說壁壘分明。

Waze執行長諾姆.伯丁(Noam Bardin)表示,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滿足社群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發揮的舞台;西摩萊維茲也說,Waze賦予了地圖編輯相當大的權力,這種作法是科技巨頭少有的。

但這些年來,Google Maps也開始向Waze取經,一步步納入社群功能,好比說,現在當你開著導航搭上公車時,App便會詢問車上是否擁擠,這就是仰賴社群功能優化服務的一個展現。

今年10月中,Google Maps更新了一系列功能,允許用戶回報道路狀況提供其他使用者參考。
圖/ Google

今年10月中,Google也宣佈一系列新功能,讓駕駛可以利用Maps即時回報臨時事件,包括道路施工、道路封鎖、故障車輛或者落石阻路等,希望藉社群之力即時反應路況。

不只如此,Google先前還提供用戶回報測速照相位置,或者查看附近加油價格等社群功能。不過與Waze相比,Google Maps的協作性質比較淡,屬於單打獨鬥的類型,也較無法產生強大的社群凝聚力。

AI達不到的精準度,使命感、在地情懷成用戶付出動力

Google Maps仰仗先進的AI技術,維護全球185個國家的地圖與更新即時路況或事件,好比說今年6月,Google Maps就推出預測大眾交通運輸擁擠程度的功能,或者透過用戶回報資料建立模型,預測公車何時到站等。

對於Waze來說,科技自然很重要,但在規模、資源遠遠不及的前提下,賦予其媲美、甚至超越Google Maps精確度的,便是背後龐大、狂熱的地圖編輯社群。所有AI能做的事,地圖編輯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

一位Waze用戶奧利佛.瓦拉斯頓(Oliver Wollaston)表示,他曾親自駕駛比較Waze與Google Maps究竟孰快,測試結果顯示Waze指引的路線總是快上5至10分鐘。

與AI相比,地圖編輯對於臨時事件的反應更為即時,能確實地幫助民眾遠離突如其來的危機。好比說,2017年英國發生倫敦橋恐攻事件當晚,約翰.安斯蒂(John Anstey)便透過Waze協助疏導車輛,避免民眾靠近案發現場。

而在颶風來臨之際,身為最高階地圖編輯一員的阿比蓋爾.桑德斯(Abigail Saunders)則會成為政府與Waze義工們的橋樑,在地圖上及時更新道路封鎖狀況,引導危險地區的民眾前往避難所。據她表示,2018年颶風佛羅倫斯來襲時,約有700戶家庭利用Waze導航至避難所。

幫助世界的的使命感、深植每個地區民眾的在地情懷……正是這些情感轉化為維護地圖的熱情,使各個地區的地圖編輯社群緊密相依,無論他們是能受邀參訪的高等編輯,或者在家中、路上偶爾拿起手機更新資訊的普通義工。這樣的情感成為了社群發展的基礎,讓用戶願意委身於一個更龐大、崇高的目的與團體之中。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FortuneCampaignliveTechCrunchWall Street Journal

關鍵字: #Google #社群媒體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