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眾多斜槓的工作中,有一個特別的項目就是「教書」。
有時候我會在大型企業做人員培訓,也到過政府單位或大學進行演講。然而我是怎麼開啟這項業務的呢?猶記得十多年前,才20出頭歲的我,因為當時有個機構邀請我老闆去教書,但老闆因為假日要陪小孩不太想去,於是就叫我去代課。或許教的還不錯,於是就這麼教著教著,竟已教了超過十年。
發自內心細膩的體貼,就是最特別的亮點
而我的教書旅程,也好像是張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機票。因為教書,曾讓我飛過上海、廣州,金門,台灣從北到南,遠至屏東花蓮都曾到訪過,有一番滋味。某次上課的時候,我遇到了一個學生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那個孩子站在人群中排著隊,等候前面的人問完我問題才出聲。別人問問題時他也在旁靜聽,手中同時記著筆記。輪到他發問的時候有禮貌的把想問的題目條列式的給我說了一番,讓我容易一條一條回答。我要走的時候他說:「老師,您剛剛用自己的帳號登入教室的電腦,我替您登出吧。」這個動作給我很深的印象,雖說我的公眾信箱裡頭也沒甚麼見不得人的東西不怕人看,但這個小朋友細膩的「體貼」,其實就是一個少見的「差異化」。
另外有一個經驗是這樣的,某次我陪幾個醫師朋友南下去演講,因為他們是搭計程車前往,而我是開車去的,因此回程大夥全上了我的車回台北,當大家討論著要去哪吃飯,其中一位醫師就貌似自然地說:「到江子翠去找吃的吧。」我當下聽起來怪:「江子翠哪有甚麼好吃的?怎麼會想去這裡?」。而且他們幾個都住台北市,只有我住江子翠,我大可以走高速公路先把他們丟回市區再自己開車回家,後來才知道他是「體貼」不讓我一個女生最後自己開車回家,於是直接在我家附近找飯館,他們再自己回去的心意。
我覺得「體貼」是一種很微妙的行為,出自於一種「疼愛」,是以對方為中心的思考基礎下而產生的。在過程中,不去強求自己的動作非要讓對方看懂,只要是「為對方好就好」的心意,雖然淡淡的,但感動的記憶卻能存留很久很久。
隱晦的「小聰明」就像未爆彈,遠離是唯一解方
這其實也適用於職場的用人原則,雖然我沒有自己開業當老闆,但還是偶有面試助理或帶領一些年幼夥伴的職務。一直以來我都算是個頗仁慈的老闆、雖然要求很嚴格,但對伙伴們也向來都是提攜、成全、不藏私。但前幾年我曾fire掉一個夥伴,坦白說這個孩子是我歷任助手中相對聰明,學歷、語言也都優秀。我很花心思的栽培她,甚至把我某一個項目的收入提撥一部分出來,讓她跟著我去接下一份原本並沒有她位置的工作。
但是「聰明」並沒有保住她的飯碗,在某幾次的專案中,那孩子用了撒嬌政策,向我的客戶討要了一個沒有事先跟我商量的「特權」,爾後當我知道了那件事情,她給我的回應居然是「客戶都已經同意了呀,我何必那麼在意」的態度,這實在不是個太可愛的記憶。
而最終她所「討要到的特權」並沒有保住她的位置,在幾次無法配合交辦任務的事件後,我們終止了與她的合作。這樣看來,我很無情嗎?或許會有人這樣認為,但是對於我或品牌而言,「隱晦」都是個麻煩的大忌,這有可能衍生的是「八卦」,是我將因為未知而無法適時掌控的「危機」,這是個黑暗。當我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情況的時候,遠離就是唯一的解法。(推薦閱讀:給CEO的5個教訓:不開除人是讓公司毀滅的好方法)
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不怕沒有發展的舞台
其實這幾個例子都是滿小的事,但卻衍生出完全不同的結果。當我們多替別人想一點,多問一句,或是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的時候,可以創造的是被記住的機會、接案的機會、或是一份新的工作。
當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只想到自己的時候,你因為「捨己」而成為一個「奇特的亮點」。那份光芒並不是來自於你長得特別帥,外語說得特別好,而是融在血液裡的良善,你就會閃閃發光。
聖經裡有段故事是這樣的:「在最小的事上忠心的人,在很多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的人,在很多事上也不義。」於是主人稱讚那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並且把許多產業都派給那僕人管理,並且讓他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很可愛的,在某次我接手一個國際論壇的主持工作,因著自己的外語不好而有些自卑,但當下我的小夥伴跟我說「沒關係,以你的檔次都會直接有翻譯協助你,不用難過自己英文不好。」你說說看:這樣的人,怎麼會沒有舞台?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