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設計、台灣製造!Aillio智能烘豆機讓人人都能享有好咖啡
丹麥設計、台灣製造!Aillio智能烘豆機讓人人都能享有好咖啡

致力打造 IoT 咖啡烘豆機的新創公司 Aillio 耗時兩年建置產品原型,創辦人暨執行長 Jonas Lillie 於受訪時分享,在產品研發階段,團隊秉持客製化設計理念、強調咖啡品質維護,並投注相當大的成本與心力在烘豆機的製造。

Aillio 技術長、同時也是創辦人的雙胞胎哥哥 Jacob Lillie運用過去專業的工程經驗,與 Jonase 共同打磨產品、實踐品牌核心價值:讓咖啡店能用最低的價格出產最高品質的咖啡

Aillio Bullet R1 Prototype

智慧賦能翻轉咖啡市場,機器不再是單純的工具!

「烘豆的控制過程其實是一門專業,因此我們在各國都申請了專利;例如在二十分鐘的烘豆過程中,如果最後的十秒設定或是處理方式不同,最後烘豆的味道也會不同。」出生於丹麥的 Jonas 自信地說道,有別於其他市面上高耗電和機身龐大的烘豆機組,由丹麥設計、臺灣製造的Bullet烘豆機除能夠有效節省電力外,迷你的機身也相當具有設計感,且咖啡豆一次烘焙的量可達一公斤重,為目前全球機型最小的烘豆機中,內含最多專利的一款。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Aillio製成的烘豆機顛覆大眾將烘豆機視為「傳統家電」或「商用機器」的想法,透過 AI 與 IoT 技術試圖打破以往實體咖啡店必須延攬專業咖啡師的門檻,向消費者傳遞為咖啡豆品質把關的觀念。

Aillio.JPG
Bullet烘豆機搭載智能,成為大數據串連的終端設備,這更讓機器不再單純是工具。
圖/ Meet創業小聚

由於Bullet烘豆機搭載智能設備,使得機器不再單純只是工具,它可自動感應空氣溫度、預測氣候,當氣溫低時,機器能夠在電腦自動偵測後調高烘焙的溫度,執行長補充道:「舉例來說,不管你住在寒冷的高山上或是像溫熱的臺北盆地,如果你想要喝到味道一樣的咖啡,透過這臺機器的技術都可做得到。」

如此一來,當生豆技術上可以直送,使用者並不需要擁有專業烘豆訓練,即可客製化個人的咖啡風味、香氣,也能從中平衡酸質與醇厚度。

產品專利化,優良品質讓品牌屹立不搖!

Aillio 致力研發讓民眾輕易上手和容易清潔的機器,旗下的產品包含原料和製程,目前大約有98%皆來自臺灣,僅有2%來自於中國。但執行長也提到,一開始也試圖於中國尋找合適的材料工廠,但考量元件品質與技術修正的便利性,最終仍選定臺灣桃園的材料工廠作為原料主要的供應商。

「剛開始我也不想分享太多,怕技術被複製,但後來發現:其實市面上很多很像的機型設計都是抄來抄去,而我們有專利,所以不怕別人抄襲。」執行長也提及,日前不乏相似或幾近互相抄襲的產品在市面上流竄,是因為在研發過程中,以產品開模為例就需要耗資將近一千萬,因此這些品牌並不願意下重本、也沒相關研發人才。

除產品專利是目前Aillio的優勢外,執行長也強調建立品牌社群的重要性:「你只要有好的產品跟品牌社群行銷,就更容易把產品推出去。」對此, Aillio規劃未來建立咖啡資訊平臺以及App,讓服務更完善。

針對服務,延攬具有創造力的工程師會是Aillio當前最大的挑戰。執行長Jonas Lillie在採訪時也分享,人力攸關服務品質,更與職場環境息息相關。「其實我也常鼓勵員工,當發生錯誤時可以去討論,不用怕被糾正或是被處罰。」目前Jonas Lillie正逐步將自己的丹麥文化帶入工作環境,打造理想的工作場域,包含:合理薪資、21天年假、在年終之外還有利潤分享等,帶領員工能夠獨立自主工作、且擁有宏觀視野等;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

Aillio_006161-4x6.jpg
Aillio執行長Jonas Lillie來自丹麥。目前正逐步將自己的丹麥文化帶入工作環境,打造理想的工作場域。
圖/ Meet

文化決定了一切走向,因地制宜是關鍵!

曾在香港住許多年的執行長 Jonas Lillie 認為,臺灣文化與香港相似,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取得一杯咖啡相當容易,因此自家烘豆(home roasting)的生態並不普及。Aillio 在亞洲市場鎖定自營咖啡店和工作室、再進軍連鎖店,而歐美國家除生活型態相較於亞洲,咖啡無法唾手可得,且自家烘豆的文化早已建立,因此歐美市場主要搶攻個人戶,今(2020)年6月Aillio品牌也將正式進軍波蘭市場。

除烘豆機外,客戶也可搭配專業不鏽鋼咖啡粉渣糟(Knockbox)、咖啡壓填器(Tamper)、填壓墊(Tamping Mat)一起入手。目前最多的客戶分佈於北美、歐洲、東南亞、澳洲。而下一個主力產品 Green generation,這款烘豆機同樣導入人工智慧,可依照使用者習慣自主決定自動或手動控制烘豆,它的售價將省下比平常70%的花費,且咖啡豆可延長保存一年;而今(2020)年,Aillio將更專注於Green generation的產品研發,產品預計於一年半後上市。

創業快問快答: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We want to be a socially responsible company. The people who work for Aillio Ltd. are not just employees – they are the reason for our success. CEO’s around Asia should stop looking at their employees as a liability and see them as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 for their success,
This means we treat people with respect and giving them 8 good hours of work per day.
Of course the challenge here is the Asian Mindset, / European Value clash.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The better the concept of your product / business model - the higher the chance of success. You read about this everywhere, but only truly understand it till you start
2. Foreseen problems usually turns out not to be a problem. Problems appear with the thing you never thought about.
3. When building your team, understand that some people are good at starting, others are good at running.

Q:就目前市場狀況,您認為貴公司服務的競爭優勢為何?

A:Our product solves very specific problems, while being cost effective,
We have developed our own patented technology, and we have surrounded ourselves with great people. We are a small leader within a niche market.

公司資訊

公司名稱:愛利奧有限公司 AILLIO LTD
成立時間:2013/10/23
產品名稱:Bullet 烘豆機
上線時間:2015/5/1
團隊人數:15人
官方網站Facebook新創資料庫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