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的調查報告指出,在2017年,北美市場約占全球電子書市場58%。由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對於全球性的電子書平台而言,英語書籍還是最重要的市場。
另一方面,由《publishdrive》提出的數據則指出,目前在英美電子書市場,Amazon Kindle依然是市場龍頭,而且無論在美國、英國、澳洲、甚至是在Kobo起家的加拿大,都拿到56%以上的市場占比;在英國與美國,市場占比甚至高達80%以上。
於2009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創立的Kobo電子書(於2012年被日本樂天集團收購),比起成立於1994年的Amazon Kindle,晚了5年才開始投入電子書。與Amazon Kindle一樣,都是由英語國家起步,致力於經營全球市場;並且擁有自家開發的封閉式系統電子書閱讀器。看似條件相當,不過,由以上的數據看來,儘管經過了超過10年的競爭,在全球電子書市場Amazon Kindle依然贏得了壓倒性的市場占比。
面對這樣的市場局勢,樂天Kobo電子書有什麼不一樣的戰略?
Kindle還是全球市場龍頭,KOBO:我們經營更多區域市場
「當我們一開始創立Kobo的時候,就想著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國際化,」樂天Kobo執行長邁克爾·坦布林(Michael Tamblyn)這樣說。
現任的樂天Kobo執行長坦布林,自Kobo草創時期就已經加入團隊。他回憶,當時在美國市場,當蘋果(Apple)、Amazon Kindle、Google都把重心放在英美市場的時候,Kobo電子書就已經開始著墨要進軍不同區域市場。
而到了今天,樂天Kobo電子書已經跨入了190個國家地區,經營包含77國語言的出版品。而Amazon Kindle目前只開了17個國家地區的電子書店,支援41種語言。「當人們討論到Kindle是最大的電子書廠商,他們其實只有討論美國與英國;在其他國家,Kobo時常是Kindle最大的競爭對手,」坦布林這樣說。
為了佐證這樣的說法,坦布林以台灣為例說明,「當Kobo在2016年到台灣的時候,Kindle還沒有開始經營繁體中文市場,我們比Kindle更早開始在台灣經營我們與出版社的合作關係、建立電子書閱讀體驗。」
在去年5月,Amazon Kindle開設「繁體中文電子書店」時,僅有2萬冊繁中書籍。但是樂天Kobo電子書已經累積了超過9萬冊繁體中文藏書,會員人數也突破30萬;相比之下確實成績比Amazon Kindle好上許多。
收購、轉售事業體,都是為了壯大樂天生態系
而為了要搶攻更多不同的區域市場,併購與轉售,都是樂天Kobo電子書的重要策略。
像是在2017年,樂天Kobo電子書就收購了德國電子書平台Tolino。「在德國,自從收購Tolino之後,樂天Kobo在德文電子書的市占比例就提升至40~45%,與Kindle當地市占相當,」也就是說,目前在德國,樂天Kobo電子書與Amazon Kindle加起來的市場占比就高達9成。坦布林認為,這是樂天Kobo一項非常成功的併購案例。
那麼,持續收購各國的電子書平台,會是樂天Kobo電子書的重要戰略嗎?
面對這個問題,坦布林說,這必須依照各區域市場的現況與企業的商業模式而定。像是德國Tolino電子書,不但擁有書城,也有生產自有的閱讀器,與樂天Kobo原先的商業模式類似。「正因為Tolino的商業模式與樂天Kobo相當符合,所以才進行這個收購,」他說明,如果是在其他市場,樂天Kobo可能不會選擇收購在地電子書平台,而是選擇與在地電商、出版社合作,達成夥伴關係。像是在法國的法雅客、美國的Walmart就都是樂天Kobo的合作夥伴。
去年底,樂天售出了旗下的圖書館電子書服務OverDrive,也是一則電子書產業的大新聞。談到這一項決定,坦布林說明,「樂天市場在日本起家,就是專注在通路、商家的經營,Kobo也符合這樣的商業模式;但是圖書館是完全不一樣的經營模式。」
由於樂天集團自創立以來,都專注在C2C的消費性市場,不過,OverDrive的服務對象是圖書館、學校,屬於B2B的商業模式。據觀察,這樣商業模式的差異,是樂天集團將OverDrive出售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在近期,無論是收購或是出售事業體。這些決定其實都緊扣著樂天最強調的「生態系」策略,要更加聚焦在消費性市場,為整體生態系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