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百年老行庫!滙豐未來3年裁員3.5萬人,改革大刀怎麼揮?
拯救百年老行庫!滙豐未來3年裁員3.5萬人,改革大刀怎麼揮?

在發表2019年不堪的成績後,滙豐銀行(HSBC)宣佈公司將進行大規模重組,預計在未來3年內裁員3.5萬人,企圖為這間每況愈下的百年老行庫力挽狂瀾。

滙豐今(18日)公佈的2019年第四季財報中,全年營收同比前年成長4.3%達到561億美元,淨利卻大幅跌落33%至133.5億美元,遠低於外界所預期的198億美元,在財報及重組計畫公佈後,滙豐股價一度下滑約3%。

淨利衰退33%,武漢肺炎疫情、英脫歐添變數

令人擔憂的是,不光去年利潤衰退,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更令前景不容樂觀,臨時執行長諾艾爾.奎因(Noel Quinn)透露,疫情將重創中國及香港地區業務,產生額外的貸款損失並減少交易量,影響今年表現。英國脫歐也替未來業務增添幾分變數。

coronavirus
滙豐預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籠罩下,2020年中國及香港地區的業務將受到影響。
圖/ Pixabay

面臨危難關頭,滙豐決定大刀闊斧推動改革,對表現不如預期的歐美業務進行裁撤整併,將重心放在亞洲區域上。儘管進軍歐美市場20餘年,滙豐超過一半的營收、90%利潤依舊是由亞洲地區貢獻。

滙豐啟動重組計劃

匯豐預計在2022年底前減少約1,000萬美元的資產,以及削除45億美元的成本 。預估未來幾年的重組將產生72億美元支出,這也是匯豐近10年來第三度對組織進行策略性調整。

第一次主要是在2012年捲入洗錢醜聞後,滙豐退出部份地區業務,同時裁員上萬名員工;第二次是2015年時,滙豐縮減歐美等部份地區的資金,投入亞洲業務之中。

奎因表示,由於部份業務無法帶來預期中收益,他們將著手進行一項改革計畫,目的是創造持續性的成長、增進投資者的回報,並強化未來的投資能力。與此同時,滙豐聲稱執行長人選將在未來6至12個月內進行決定。

縮減歐美業務,把資源轉移亞洲

具體而言,滙豐計畫縮減歐洲的銷售、交易及股票研究業務,將更多資源轉移至亞洲,同時美國地區將減少3分之1的分行,並重新定調為「以國際客戶為核心的企業銀行」。

進行集團改組,裁員3.5萬人

集團內架構也將進行改組,零售銀行、財富管理和全球私人服務銀行業務將整併成一個稱為財富與個人銀行的全新部門。另外,由於重組所費不貲,這段期間滙豐將暫停股票回購,但仍會繼續發放股息。

奎因預估經過這項重組計畫,未來3年內總體員工人數將從23.5萬減少至20萬,意謂著滙豐將揮下裁員大刀大砍3.5萬人,外界估計英國可能是本次重組影響最大的地區,身為滙豐僅次香港的第二重鎮,當地擁有約4萬名員工。

滙豐期望藉由這次重組,快速擺脫部份收益微薄的業務,例如目前正處於待售清單的法國銀行業務,並再次將重心放在亞洲業務上。

資料來源:Nikkei Asian ReviewReuterBBC

責任編輯:陳映璇

關鍵字: #裁員 #武漢肺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