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只是賈伯斯遺孀——羅琳·鮑威爾
她不只是賈伯斯遺孀——羅琳·鮑威爾

「我從賈伯斯那裡學到的一個深刻教訓是:我們不必接受我們出生的世界是固定的、不可滲透的東西,透過意志力和專注的力量,我們實際上可以改變它。」

羅琳·鮑威爾·賈伯斯(Laurene Powell Jobs)在2019年底接受《紐約時報》記者大衛·蓋爾斯(David Gelles)記者採訪時說。

這也是她再次吸引媒體關注的主要原因。在採訪中,這位在富比士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35、身家約275億美元(約新台幣8,260億元)的女富豪說:「我從丈夫那裡繼承了我的財富,他不關心財富的積累。我這樣做是為了紀念他的工作,我畢生致力於盡我所能、有效地分配這些資產,以永續的方式提升個人和社群的地位。」

「我對遺產財富打造不感興趣,我的孩子們也知道這一點。史蒂夫對此不感興趣。如果我活得夠久,這一切都將以我而告終。」她補充說。這意味著她和賈伯斯的三個孩子將不會繼承賈伯斯的這些遺產。

因此,類似「賈伯斯遺孀將裸捐275億美元(約新台幣8,256億元)(有的稱是250億美元,約新台幣7,506億元)」之類的標題成了各媒體的噱頭。

賈伯斯與鮑威爾
圖/ 虎嗅網

延伸閱讀:被賈伯斯燃燒過的時代

提到羅琳·鮑威爾·賈伯斯,人們似乎首先記住的是她是蘋果公司已故共同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遺孀。

儘管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我們不應該簡簡單單地用「賈伯斯遺孀」來介紹她,她首先是羅琳·鮑威爾·賈伯斯,現在,她正在利用自己巨大的影響力涉足不同社會領域的議題。

在《紐約時報》發表於2020年2月27日的上述採訪中,鮑威爾罕見地暫時拋開了保持私密和低調的做派,暢談從貧困、教育到氣候變化、移民政策、社會福利甚至佛教等問題。

她坦承自己的家庭裡有川普的支持者,但她直言不諱地批評稱,「妖魔化那些移民過來的人」是川普的一種愚蠢的政治策略。「一旦人們記住了這一點,你就可以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川普的言論。」

她強調,川普自上台以來的諸多聲明和政策釋放的黑暗力量正在撕裂美國的社會結構。

「真正讓我深感不安的是,中小學裡正在發生的仇恨言論和仇恨犯罪的程度,三年前就開始了。」鮑威爾說。

面對持不同政見的美國人越來越分裂、越來越不願意相互交談,她認為需要找機會對話,「它通常是從我們自己的家庭開始」,在不討人厭的情況下表達不同意見,在一些領域——比如就自由和尊嚴、自由和正義這一美國核心價值觀的框架下——達成一致。

過去這些年,雖然鮮少在媒體上拋頭露面,但她的一舉一動依然引人矚目。

2013年,鮑威爾接受NBC電視台主持人布萊恩·威廉士(Brian Williams)的採訪時表示,她支持DREAM法案和移民改革。她透露,最早在1995年,她在輔導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時發現,這些「非法」學生沒有辦法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上大學,這給了她很大的觸動。

2002年,她和學生們收集了簽名,寫了一份完整的請願書,把它帶到了華盛頓特區,希望能被寫入DREAM法案裡。但18年過去了,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諷刺的是,川普上台後,還曾邀請鮑威爾擔任白宮教育和移民政策顧問,顯然二者未能達成一致。

「但我下定決心,只要我活著,就永不放棄。」她對大衛·蓋爾斯(David Gelles)說。

賈伯斯與鮑威爾
圖/ 虎嗅網

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鮑威爾目前還是矽谷的投資者和慈善家。她創辦了College Track和Emerson Collective。

前者是「超級學校計劃」,成立於2015年9月,鮑威爾為這個項目投入了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旨在幫助貧困青年進入大學,至今已資助了數千名高中生上了大學。

後者是她2004年創辦的非營利慈善機構,重點關注教育、自然環境、移民改革和社會公平正義等領域,並著手解決其中難題。但按照鮑威爾的解釋,「一部分是慈善基金會,一部分是創業投資公司。」過去幾年對外的投資都是由Emerson Collective完成的。

鮑威爾
圖/ 虎嗅網

去年,她批評川普對媒體的攻擊「完全出自獨裁者的劇本」,並發表了一場為獨立新聞進行辯護的演講,她認為,如果沒有適當的新聞報導,「我們的民主就會受到威脅」。

2017年7月,Emerson Collective購買了《大西洋月刊》雜誌的大部分股票,並獲得了這家擁有160多年歷史——第一期出版於1857年11月——的雜誌的控制權,鮑威爾成了這家美國最受人尊敬的雜誌之一的新老闆。

2018年底,Emerson Collective收購了現場類雜誌Pop-Up Magazine,後者2009年成立於舊金山灣區,以現場講故事的體驗形式策劃節目秀,結合故事、照片、小說和書籍等素材,表演者合作者包括奧斯卡獲獎製片人、《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當紅電台主播、國際主流博物館級的藝術家等,打破了印刷雜誌的傳統方式。

此前還有媒體報導稱,她還投資了美國新媒體新創公司Axios,並對BuzzFeed表現出興趣。

不僅涉足媒體行業,鮑威爾還將觸角伸到了影視和體育等領域。

2016年10月,據科技媒體Recode報導稱,羅琳·鮑威爾·賈伯斯目前正在投資一家名叫Anonymous Content的電影工作室,後者成立於1999年,製作了《Spotlight》、《The Revenant》等影片以及電視節目《Mr.Robot》。

2017年10月,《每日先驅報》報導稱,羅琳·鮑威爾·賈伯斯已經同意了收購泰德-雷昂西斯巨人體育娛樂公司20%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後者擁有NBA球隊華盛頓奇才隊和NHL冰球隊華盛頓首都隊。

對於進入如此多的領域,鮑威爾對《紐約時報》解釋道:「當你在社會領域工作時,如果你只專注於一件事,你實際上不可能取得任何持久的進步。」

鮑威爾坦承,她現在的很多想法都受到了賈伯斯的影響:「我認識史蒂夫是在我25歲的時候。從我們相遇的那天算起,我們在一起22年。所以他影響了我的一切。我和他一起成長。我已經融入了他太多的東西。」

說起兩人的相遇,在賈伯斯的傳記和各種媒體版本的演繹中同樣充滿了戲劇性。

在賈伯斯於2011年10月5日去世後不到三週,賈伯斯授權的傳記《史蒂夫·賈伯斯傳》在10月24日全球發售,書中描述了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也揭露了賈伯斯年輕時豐富的情史。

除了為眾人所熟知的、高中時候的女友、給賈伯斯生下大女兒麗薩的布倫南,還包括民謠女皇瓊·貝茲。

圖
1994年,賈伯斯為大女兒麗薩吹口琴,鮑威爾在後面圍觀
圖/ 虎嗅網

1982年二人初識時,賈伯斯27歲,而貝茲41歲,比賈伯斯大14歲,在上個世紀60年代貝茲跟鮑勃·迪倫相戀過。賈伯斯的朋友認為,賈伯斯與貝茲交往的原因之一是她曾經是鮑勃·迪倫的情人。「史蒂夫喜歡這種與迪倫的關聯。」

二人交往三年後分手,交往時賈伯斯就是否要跟貝茲結婚跟朋友訴苦,貝茲當時已經有了一個十幾歲的兒子,可能已經過了想要孩子的階段,而賈伯斯總是說他想生兒育女。「我以為我愛她,但其實我只是非常喜歡她,」賈伯斯後來說,「我們是注定無法在一起的。我想要孩子,而她不想再要了。」

1983年夏天,賈伯斯跟瓊·貝茲去矽谷參加一個小型的晚餐聚會,身邊坐了一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本科生,名字叫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賈伯斯發現自己被伊根迷住了。伊根當時在舊金山一家周刊做暑期實習。他找到她,給她打電話,帶她去賈桂琳咖啡廳(Café Jacqueline)。他們約會了一年,賈伯斯常常飛來東部看她。一次在波士頓的MacWorld大會上,他告訴一大群觀眾自己是如何深陷愛河的,必須搭航班趕去費城看望他的女朋友。最後,伊根告訴賈伯斯自己還太年輕,談婚論嫁為時過早。

1985年初,賈伯斯又認識了蒂娜·萊德斯(Tina Redse)。「她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女人。」賈伯斯回憶說,「她是我真正愛的第一個人,我們是那麼心意相通,我不知道誰還能比她更理解我。」

這一年,賈伯斯被趕出了蘋果。萊德斯跟他去歐洲旅行,陪他在那裡療傷。這段戀情起起伏伏持續了5年,他們充滿激情,也喜歡公開表現他們的感情:他們在NeXT大堂親熱的場景讓很多僱員都記憶猶新。他們吵架也同樣轟轟烈烈,在電影院,在伍德賽德的訪客面前……1989年的夏天,賈伯斯向萊德斯求婚,而她無法接受。她告訴朋友,那會讓她發瘋的。

1989年10月,賈伯斯跟蒂娜·萊德斯分手後,勞倫·鮑威爾走進了他的生活。

當時,賈伯斯同意在史班佛商學院的「高屋建瓴」系列講座中講一場。勞倫·鮑威爾是史丹佛商學院的新研究生,她班裡的一個同學拉她去聽這個講座。他們到晚了,所有的位子都滿了,所以他們坐在走道上。後來有人過來說他們不能坐在那兒,鮑威爾就帶著她的朋友徑直走到第一排,坐在了兩個預留座位上。賈伯斯到場後,被引導到她旁邊的座位。

「我向右側一看,一個美女坐在那,在我等著被介紹時我們就聊了起來。」賈伯斯回憶道。他們調侃了幾句,鮑威爾開玩笑說她坐在那是因為她中了彩票,獎品是他帶她去吃晚飯。

演講結束後,賈伯斯在講台邊跟學生們聊天。他看到鮑威爾離開,然後又回來了,站在人群外圍,後來又走了。他衝出去追她,商學院院長都沒能抓住他聊幾句話。他在停車場追上她說:「不好意思,不是說你贏了彩票,我應該請你吃飯嗎?」她大笑。「週六怎麼樣?」他問。她同意了,給他留了她的聯繫方式。

賈伯斯要開車去伍德賽德那邊聖克魯茲山的托馬斯·福格蒂酒莊(Thomas Forgaty Winery),出席NeXT教育銷售團隊的晚宴。走到一半,他突然轉身回來了。「我想,哇,跟教育團隊相比,我更願意跟她一起吃飯,所以我跑回到她的車旁,問她今晚就一起吃飯怎麼樣。」她同意了。那是一個美麗的秋夜,他們走進帕洛奧圖的一家時髦的素食餐廳聖邁克爾巷(St。 Michael’s Alley),結果在那待了4個小時。賈伯斯說:「從那以後我們就一直在一起了。」

兩個人都是素食主義者,二人對日本佛教文化同樣迷戀,這些共同的愛好讓二人更加互相欣賞。

狗血的是,賈伯斯曾向鮑威爾求過兩次婚。1990年的第一天,她接受了他的求婚,之後他有幾個月都沒再提這件事。9月份,她等夠了,搬走了。10月,他送給她一枚鑽石訂婚戒指,她又搬了回來。12月,賈伯斯帶勞倫去夏威夷的康娜度假村度假,聖誕節前夜,他再一次、更正式地宣布,他想跟她結婚。而在夏威夷時,鮑威爾懷孕了。

更狗血的是,即便求過兩次婚,賈伯斯仍為結婚這個念頭猶豫不決。他想,也許他還在愛著蒂娜·萊德斯;他給她送玫瑰花,試圖說服她回到他身邊,也許甚至結婚。他問一大群朋友、甚至相交不深的人他應該怎麼做。他會問,誰更漂亮,蒂娜還是勞倫?他們更喜歡誰?他應該跟誰結婚?

1991年3月18日,賈伯斯和勞倫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的阿瓦尼酒店(Ahwahnee Lodge)舉行了婚禮,婚禮由賈伯斯的佛教禪宗師傅乙川弘文主持。

圖
羅琳、伊芙、愛琳、麗薩和賈伯斯在希臘。
圖/ 虎嗅網

1991年,在跟賈伯斯的婚禮幾個月後,鮑威爾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里德·保羅·賈伯斯(Reed Paul Jobs)。

愛琳·錫耶納·賈伯斯(Erin Siena Jobs)生於1995年。她有些文靜,有時候得不到父親足夠的關心。她繼承了父親對設計和建築的熱愛,但她也學會了在感情上保持一點距離,以免被他的疏遠所傷害。

最小的孩子伊芙於1998年出生,是個有主見又有趣的暴脾氣,她既不黏人也不膽怯,知道怎麼左右她爸爸,跟他討價還價(有時候會佔上風),甚至還拿他開玩笑。她父親開玩笑說,她是那個將來會掌管蘋果的人,如果她不當美國總統的話。

「我一生中真正愛過的只有兩個女人,蒂娜和勞倫。」賈伯斯後來說,「我原來以為我愛瓊·貝茲,但我其實只是很喜歡她。我愛的,只有蒂娜和勞倫。」

直到2011年10月5日賈伯斯去世,勞倫與他在一起度過了22年。

結婚20週年的時候,賈伯斯給妻子寫道:

We didn’t know much about each other twenty years ago. We were guided by our intuition;you swept me off my feet. It was snowing when we got married at the Ahwahnee. Years passed, kids came, good times,hard times,but never bad times. Our love and respect has endured and grown. We’ve been through so much together and here we are right back where we started twenty years ago — older,wiser,— with wrinkles on our faces and hearts. We now know many of life’s joys,sufferings, secrets and wonders and we’re still here together. My feet have never returned to the ground.

20年前我們相知不多。
我們被自己的直覺所引導;你使我神魂顛倒。
我們在阿瓦尼結婚時,天在下雪。
許多年過去了,有了孩子,有美好的時光,有艱難的時光,但從來沒有糟糕的時光。
我們的愛和尊重歷久彌新。
我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現在我們又回到了二十年前開始的地方——更老了,更聰明了,臉上和心上都有了皺紋。
我們現在知道了生活中的許多歡樂、痛苦、秘密和奇蹟,但我們仍然在一起。我的腳再也沒有回到地面。

現在,勞倫正在各領域展現自己的野心和抱負,她還瀟灑地宣布,將在有生之年有效利用完繼承自賈伯斯的275億美元資產(約新台幣8239億元)。

她不單單是賈伯斯遺孀,她更是羅琳·鮑威爾·賈伯斯。

責任編輯:林芳如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關鍵字: #賈伯斯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9 成老闆沒發現的數位轉型盲點:缺少「自己專屬的域名」,等於把客戶拱手讓給平台!
9 成老闆沒發現的數位轉型盲點:缺少「自己專屬的域名」,等於把客戶拱手讓給平台!

台灣有 167.4 萬家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 98%,近九成已投入數位轉型,從導入數位工具、社群行銷到進駐各大平台,努力跟上消費行為的變化。但縱然許多企業積極投入數位化,卻忽略了在數位世界「被找到、被信任」的關鍵門檻,而這正是企業專屬域名的重要性。

在 AI 時代,資訊大量生成,真假難辨已成消費者最大痛點。企業要被找到、被信任,第一步就是擁有專屬域名。根據 2025 年《Consumer Pulse Report》,有 74% 的消費者更信任與品牌名稱完全一致的域名。對中小企業而言,註冊 .tw 或 .台灣域名不只是在地品牌的數位門牌號碼,更是避免仿冒與釣魚風險的防護盾。專屬域名代表真實身份與長久信任,是數位轉型中最穩固的基石。沒有專屬域名,就等於在數位世界失去定位;擁有 .tw域名才能在資訊洪流中被正確看見、被消費者選擇。

各行業註冊「.tw/. 台灣」域名比例
各行業註冊「.tw/. 台灣」域名比例
圖/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從域名開始,建立企業的信任基礎

「沒有信任,就沒有轉型。」TWNIC 董事長黃勝雄語氣堅定地說。他指出,台灣過去 25 年成功建構了高速且普及的網路環境,但數位信任卻沒有同步建立,企業與消費者都在承擔隱形的風險成本。「數位轉型不只是上平台、買廣告,更要先確保顧客能找到真正的官方入口,並且放心與品牌互動。」他強調,註冊與品牌名稱一致的域名,是建立數位信任的第一步,也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最基本的約定。擁有明確的「門牌號碼」,不僅能向市場清楚宣告品牌身份,更能把流量與顧客資料導回自己,避免完全受制於第三方平台的演算法或規則。

黃勝雄指出,台灣需要建構自己的「數位信任體系」,以公開、透明、隱私保護為原則;同時,TWNIC透過國際合作建立「受信賴通報者」(Trusted Notifier)機制,由可信任通知機構通報並快速處理涉嫌惡意網路活動,進一步強化域名安全治理;他強調.tw 與 .台灣域名是這個信任機制很重要的基礎。相較於國際域名,.tw 與 .台灣域名受台灣法律保障,違法與詐騙案件比率僅 0.07%,是企業建立官方網站、守護品牌資產的最佳選擇。「唯有將信任融入制度、技術與文化,台灣的數位發展才能真正站穩。」

黃勝雄.jpeg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黃勝雄董事長
圖/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讓數位轉型不只是上雲端,域名更是品牌管理的起手式

長期關注台灣企業數位化進程的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觀察,許多中小企業還停留「數位優化」階段,「只是把流程上雲,商業模式卻沒有真正改變。」她指出,有些傳產甚至仍用傳真接單,南北數位落差明顯,顯示轉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 王怡雯執行長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 王怡雯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她提醒,AI 正在改變流量分配的規則,能不能被看見將決定企業能否抓住下一波商機。若能擁有自己的域名並建置專屬網站,不僅能強化搜尋引擎與 AI 的索引效果,還能在下一波流量紅利來臨時把握曝光機會,提升行銷能見度。「很多老闆覺得品牌名稱和域名不同也無妨,甚至只用社群平台開店。」王怡雯說,這樣雖然短期見效,卻埋下長期風險:「一旦平台演算法改變,流量與顧客資料都不再掌握在自己手裡。」

她形容域名就像數位世界的門牌號碼;與品牌同名的專屬域名不只讓消費者和搜尋引擎能找到企業,在 AI 時代更能提升被引用的機會,形成可持續的網路流量。「如果沒有把這個門牌號碼訂下來,就等於放棄了下一波數位紅利。」王怡雯最後提醒,數位轉型的最終目標是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從域名、官網開始把品牌內容整理好,才能把轉型真正轉成企業成長動能。」

建立數位店面,讓域名成為企業的關鍵投資

企業對域名的重要性認知仍然不足,TWNIC 執行長余若凡強調,第一步就是先把品牌的「門牌號碼」建立起來。「域名就是數位世界的門牌。沒有門牌,顧客和搜尋引擎都找不到你。」她提醒,許多企業把生意放在社群媒體上,就像租在別人的房子裡,「房東」一旦改規則,流量和顧客資料可能瞬間消失。

她指出,擁有自己的 .tw 或 .台灣域名並不困難,每年僅需數百元即可完成註冊,再用受理註冊機構的一站式服務,就能建好一個簡單官網,讓所有行銷活動有個長期的「官方落點」。這不只是集結被平台收走的流量,更能累積品牌的自然曝光,確保消費者每一次搜尋都能找到真正的官方網站。

余若凡補充,2024 年已有 2,219 筆 .tw 域名完成 DNSSEC 部署,超過六成域名啟用 HTTPS,顯示企業對資安防護需求持續上升。「DNSSEC 透過數位簽章驗證 DNS 回應,確保資料不被竄改,讓使用者安全到達正確網站,同時強化網路信任基礎。」她說TWNIC亦推出綠色域名認證服務,如同社群媒體平台上的「藍勾勾」身份認證標示,能核驗註冊人身份並協助使用者辨識何者為真正企業提供的網站;域名安全鎖(Registry Lock)則以多重驗證機制,防止域名被未經過授權的人士竄改或轉移,甚或刪除。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現在,就是中小企業重建數位信任的時刻

「數位信任不是口號,而是企業能不能把顧客留住的關鍵。」余若凡強調,現在正是中小企業重建數位信任的最佳時機,從擁有一個 .tw 或 .台灣 的專屬域名開始,把流量、顧客資料和品牌主控權重新抓回自己手中。「我們希望讓每一家企業都能用最低的成本,建立一個安全、可信任、被 AI 看得見的數位門牌。數位轉型不應只停留在上平台或投遞廣告,而是要先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門牌。『Trust in Every Click! 點點都信任』不只是一個口號,更是幫助企業從每一次點擊開始,與顧客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讓台灣品牌在全球市場被看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