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7年赴印尼打海外市場以來,EZTABLE創辦人陳翰林難得飛回台灣。受訪時,他特別穿起西裝,走進要價千元起跳的W Hotel吃到飽餐廳,回憶創業10年來的心路歷程與觀察到的產業變化。
「像這種chill(酷)的五星級飯店,是我們一直都有的合作類型,不管是約會、追妹、談公事都很適合。」他接著說,「也正是因為重視顧客的用餐體驗,所以連公司的中文名稱都叫『簡單桌』——讓消費者簡單地上餐桌享受。」
EZTABLE的訂位平台服務,能提供消費者一站式預訂各類型餐廳,對老闆來說,就是有人要來幫忙「預售座位」。這樣的前提下,公司團隊需熟悉市場文化、消費者喜好,才有辦法說服餐廳合作;同一套模式在台灣可行,到了印尼就難與當地公司競爭。
隨著陳翰林轉戰海外,改為協助印尼餐廳經營線上會員後,EZTABLE在台灣的媒體曝光、記者會少了許多。「我們還是過得不錯啊,訂位服務年營收平均都有雙位數成長,2019年大約多25%至35%,今年還想挑戰成長46%目標。」
高價餐廳少,合作目標轉往居酒屋、餐酒館
陳翰林表示,EZTABLE在台灣約有2千多家合作餐廳、近400萬會員,平均每月訂單數9萬多筆,累積訂位2,800萬人次(含多人訂位、重複到訪),仍持續以「不賠錢模式」擴大市場規模。
他解釋,公司在三年多前獲日本一休集團投資,無法公開談論財務數字,只能說:如果為了拉高EPS(每股盈餘),導致市場規模太小,將不利2023年上市的目標。因此,與其想辦法擠出更多獲利,當下的重要課題,反而是思考如何擴大規模。
「過去12個月內,我們的主力是價位500元以下的居酒屋、餐酒館。」他說,精緻餐廳(fine dining)數量終究有限,而擴大合作餐廳主要影響就是「平均客單價下降」,從800多元掉到600多元。
相較於2016年,EZTABLE曾公開表示擁有近3千家合作餐廳,如今數字不增反減、客單價也下滑,公司卻能維持不虧錢,這與陳翰林誤打誤撞地推出「獨家方案」有關。
「說穿了,當餐券市場萎縮,我想嘗試滿足消費者的折扣需求。」EZTABLE的獨家方案,其實就是訂金,消費者預付一定比率餐點費用,就享有折扣與優惠。
對餐廳來說,預付訂金可以提前讓金額入袋,同時降低了客人臨時取消的機率;消費者則是在沒有額外成本的情況下,賺到一些便宜。
EZTABLE最初的商業模式,是在每一筆成交訂單中,抽取10%至15%不等的佣金費,現在多了獨家方案的預付費抽成,後者在營收占比高達70%。
先進者優勢,老字號不畏削價競爭戰局
不過,EZTABLE在餐廳訂位平台市場的龍頭地位,這些年來也開始受到挑戰,漸漸被餐廳訂位系統(B2B)蠶食。知名麻辣火鍋「詹記」就選擇用餐廳控位系統Inline打造的獨立訂位介面,甚至全面取消電話、現場預約,大力推動網路訂位;瓦城、樂子等餐廳也迅速成為Inline客戶。
許多原本提供企業使用的訂位系統慢慢做出成績後,眼光也開始移向EZTABLE所在的消費者市場。像是Inline找上愛食記聯手推出訂位平台,初步提供上百家餐廳選擇。來自日本的E排客(EPARK),也從B2B跨足消費者市場,吸引「藏壽司」等人氣餐廳加入。
「他們從上游技術服務轉到消費者端,確實會帶來一些競爭關係,但現在不比從前,取得會員的流量(行銷)成本可能多出三倍。」陳翰林開玩笑說,EZTABLE優勢是已經比別人燒了更多錢,累積出一定品牌聲量、會員數和銷售數據,可說服店家買單。
以W Hotel為例,雙方在2016年開始合作,每年情人節旺季賣出多少位子,數字都會說話;系統還可以提供過去「訂不到座位」的日期數據給餐廳參考。
他苦笑表示,自己過去踩了很多雷,像是顧客管理系統(CRM)、座位管理(table management)、夜店訂位等,這些功能早期都整合在EZTABLE服務裡,後來一個一個收起來了。追根究柢,除了跟工程師人數有限、部門(B2B、B2C)之間的資源排擠有關,還牽涉到企業文化,因此最後決定專注本業。
陳翰林預言,「B2B」領域將是2020年餐飲訂位的戰場,很可能出現削價競爭的混亂局面。
不過,他不擔心市場被瓜分,反而看好合作的可能性,一起把餅做大。「消費者最常抱怨的是訂不到位,無論是誰都逃不了這個難題,我們(規模)都還太小了,餐飲業產值可是有好幾千億元。」
責任編輯: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