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YouTube紛紛降低畫質,是響應防疫還是順水人情?
Netflix、YouTube紛紛降低畫質,是響應防疫還是順水人情?

2020年大概是被調成了困難模式,口罩、洗手液供不應求,衛生紙也要搶,現在連上網都要限速。

隨著疫情在世界範圍蔓延,歐美各國也開啟了遠程辦公模式,加上線上娛樂流量暴漲,導致頻寬需求大增,Netflix、YouTube等平台紛紛以降低視訊解析度的方式實現變相降速。

限速最早從歐洲開始。

疫情爆發初期,預見到寬帶網絡可能吃緊,歐盟內部市場和服務專員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敦促串流媒體平台考慮限制視訊碼率,以避免流量過載,影響在家辦公人群。

圖
圖/ 愛范兒

第一個同意降低碼率的是Netflix,該公司宣布從3月19日起降低歐洲地區所有串流媒體的解析度,為期30天。YouTube、Apple TV+和Amazon Prime Video等平台緊隨其後,也降低了提供給歐洲用戶的視訊畫質。

除了YouTube在聲明中直接表示視訊將採用預設解析度(480P)以及9to5Mac發現Apple TV+解析度降至670P之外,大部分平台都未透露畫質會降至何種程度,Netflix也只是宣稱會減少25%的流量,倒是都強調會盡量保證不影響觀影體驗,畢竟高畫質視訊是這些平台的重要賣點,但也有部分Apple TV+用戶反映「高速移動的影像刷新速度較慢,壓縮程度較高,有明顯的像素點」。

youtube
YouTube默認畫質480P
圖/ 愛范兒

不過,其他國家的用戶也沒高興多久,Netflix的限速措施已擴大至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以色列、阿根廷和智利等國,官方聲稱是響應政府和營運商的要求;YouTube也從本週二起預設為全球用戶提供480P畫質,但用戶依然可以選擇高畫質解析度,只要他們的網絡狀況允許。

遊戲公司也扛不住了,為廠商提供加速服務(CDN)的美國公司Akamai證實為了在疫情期間保留帶寬並避免網絡擁堵,他們打算降低高峰期的遊戲下載速度。社交網絡霸主Facebook和旗下的Instagram也?沒能置身事外,確認在歐洲降低視訊畫質。

為什麼歐洲要限速?

繼搶衛生紙後,網站主動降速,大概也是疫情期間老外又一讓中國人意想不到的操作,歐洲的網絡有這麼差嗎?

不可否認的是,視訊平台和線上遊戲作為流量大戶,消耗的網絡資源顯然遠高於音樂、消息等形式的資訊。

圖
圖/ 愛范兒

SANDVINE的統計顯示2019年全球60%的下行流量被視訊服務佔據,Google、Neflix、亞馬遜、微軟和蘋果等5家公司則瓜分了全球43%的流量,這幾家公司都擁有大量串流媒體業務,其中,擁有YouTube的Google排名第一,Netflix僅以微弱的差距位列次席。

當數以百萬計居民被隔離在家時,視訊和遊戲對頻寬的消耗可想而知,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估計在疫情持續影響下,以Netflix為首的串流媒體娛樂使用量還會增加,近日剛登陸歐洲的Disney+對用戶來說是錦上添花,對網路營運商可能就是雪上加霜。更不用說隨之而來的視訊會議、遠程教學等服務,網路的需求只增不減。

但追根溯源,犧牲畫質只是治標,因為造成網絡擁堵的根本原因在於歐洲的基礎建設。大部分歐洲國家仍在廣泛使用基於xDSL技術的銅線網絡,佔據歐洲50%固定帶寬線路。相比光纖,銅線具有成本低的優點,但在延遲、傳輸容量和抗干擾性上則要差得多。

為了實現歐洲網絡環境的升級,歐洲各國還成立了「歐洲光纖到戶委員會(FTTH Council)」,根據該機構2019年的報告,光纖滲透率最高的是拉脫維亞,超過了50%,英國也終於以可憐的1.5%擠進了全球排行榜。

圖
圖/ 愛范兒

但滲透率不代表使用率,歐盟28國的平均光纖使用率僅為38.2%,英國則為13.1%,這還是相比2017年大幅成長83%後的水平。

不僅普及率低,歐洲的銅線到光纖的切換升級進度也非常緩慢。例如英國為了避免同時維護兩個不同網路的高成本,推遲銅線網絡的淘汰時間,於是很多用戶出於習慣和認知的原因,也沒有動力切換到光纖網絡,ZDNet就吐槽說「大多數英國用戶可能要再過十年才會考慮切換成光纖」。

光纖化改造也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涉及到裝置、土地規劃、物業、入戶等多個環節。

電信公司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推進光纖改造的動力不足也是一大原因,從前面的圖表可以看到,德國的光纖覆蓋率也非常低,就和該國電信企業一直用成本相對低廉的VDSL矢量技術維持銅線傳輸速度,堅持不升級有很大關係。

相比之下,中國在2018年接入網路基本實現全光纖化,2019年光纖接入(FTTH/0)端口占網路接入端口91.3%,xDSL端口僅剩下0.9%,確實不負「基建狂魔」之稱。

拋開碼率談速度是耍流氓

一味把鍋推給銅線網絡也有失偏頗,中外視訊平台的畫質差異也應當被考慮在內。中國的主流影視平台的「假藍光」、「假高畫質」已為人詬病許久,同樣是號稱4K的視訊,在中國平台的碼率只有4-7Mbps,一部兩小時左右的電影,只需要2 、3G流量,別忘了大多數客戶端還有P2P加速技術加持,把用戶終端作為節點,伺服器帶寬壓力也會小很多。

Netflix
圖/ 愛范兒

作為對比,YouTube上4K的碼率至少為35Mbps,按Netflix的數據,4K的視訊每小時消耗的流量就能達到7GB,就算標準畫質(720P)一小時也要3GB,如此大的流量下,疫情期間歐洲的網絡不堪重負也不足為奇。

所以,中國的視訊網站沒崩潰、沒限流,不代表疫情期間中國的網路水平沒下降,釘釘、企業微信等辦公軟體在中國復工的第一天就沒能扛住壓力,不得不緊急擴容伺服器緩解困境。

這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麼中國的網路廠商說擴容就擴容,YouTube們卻選擇配合政府、營運商的要求限速呢?公眾號「腦極體」的作者「藏狐」認為有硬體和文化兩方面的因素:

  • 歐洲有既定的數位化進程,沒有必要為疫情臨時追加基礎硬體投入,而疫情對中國基建卻是查漏補缺的機會;
  • 中國的雲端運算和數據業務逐漸成熟,有能力提供快速擴容;
  • 提倡環保的歐洲人傾向於節約使用網絡。

或許還能再加一個理由:對於YouTube、Netflix而言,響應號召降低畫質,既做了個順水人情,體現大公司的擔當,順便還能節約一點頻寬成本,可謂一舉兩得。

看來這次疫情不僅能從各國的防治態度和舉措中窺見不同體制和理念的差異,降速這種小事也能折射出中外的區別,但在居家娛樂這件事上,中外人民達成了高度一致,疫情下不約而同出現的網絡流量壓力,亦是環球同此涼熱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