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創業,萬事俱備也不見得會成功,但如果缺乏重要的因子,很有可能就發生骨牌效應,公司一命嗚呼。
創業成敗最重要的內在因子,不外乎創辦人的人格特質。有幾種人格特質在我看來,是幾乎不可能在勞力精簡的科技業中創業成功的。
虛榮心作祟,以曝光為己任
聽起來似乎理所當然,但大家可能不會相信,虛榮心大於實力的科技創業家,我個人粗估恐怕多過七成。
比起事業到底有沒有真正賺到錢,擁有這種人格的創業家,更在乎是否被媒體報導、參加交流聚會、爭取上台曝光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至今仍有許多創業將TechCrunch Disrupt、Demo Day等「大拜拜活動」視作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同樣是在美國,Disrupt和Demo Day當中得獎者成功(出場或永續經營)的占比,遠比美國的知名加速器還要低(通常都在1/3到1/5之間)。
曝光多不如曝光得好,認識的人多不如認識相關的人。更何況,許多新創事業如企業級服務,在媒體和比賽、講座等活動中曝光,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還不如好好訓練業務團隊到相關的產業展、博覽會,去接觸潛在客戶,或真正解決業務上的問題。
推薦閱讀:創業當個好老闆
當全世界創業家矚目的TechCrunch Disrupt,實際對於創業的幫助都很有限了,大家應該也可以想像:台灣國內的大拜拜活動,和各類政府贊助的講座有多少「重量」。
另一種創業家人格,我個人稱之「部落客創業家」,或是「網紅創業家」。台灣有些以「AI」(人工智慧)作為號召的創辦人,就有這種傾向,跟前一類人格類似,每天工作並沒有專注於業務發展,反而都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花在經營創辦人的公共形象,和在網路上發文筆戰。
這樣經營的公司很少會成功,屢試不爽。
再來是對創業殺傷力沒那麼強,但在台灣處處可見的「控制狂人格」。
凡事都要插手、愛錢大於一切
其實不管在哪裡,創業家多半固執己見、積極掌控全局,因此常常放不下心讓別人來處理事情,導致外行領導內行,這是第一次創業家最容易犯的錯。
在台灣和華人世界,控制狂人格的全面性氾濫,恐怕脫不了華人史上長期的「大宅院文化」:大家習慣命令由權力中心向外擴散,並沒有與各類專業共商大計的格局。
所以說,台灣很多年輕創業家以為,仿效美國新創模式,就是跟進全球創業潮流;事實上,他們骨子裡還是大老闆心態,常常會直接干預公司營運,更不要提股權裡「出錢就是老大」的習慣了。
當創辦人一切都要控制,無法讓公司有監督、反饋和修正等多邊協商機制時,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總有一天會犯錯,全公司難免都得下去陪葬。
綜觀國內外很多高知名度的大型新創失敗案例(如Theranos、Fyre、WeWork等),人禍都源自創辦人的控制慾。
到了這邊,其實開始有點牽涉哲學問題:事業發展跟獲利之間要如何取捨?
過去創業時,前輩曾對我說:「核心價值只有獲利的企業,不會是個長久的好企業。」我將這句話重新解讀:為了賺取蠅頭小利,而捨棄解決深度痛點的公司,很難會有長遠的成功。
由於這種思維跟台灣過去50年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很明顯的牴觸,相信有很多人會不以為然。這也是台灣人老是從代工製造和貿易兩大類商業模式找飯碗的原因,賺錢最直接,又不太需要花心思找出產業問題。
另一方面,台灣軟體新創成功案例很少,過去10年軟體業在台灣掛牌上市的,幾乎都是電商(說實在的,電商是零售業不是軟體業)。
而電商淨利率低,大部分「營收」數字來自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總額),都只是「過水」的錢,實際公司賣出商品的單元毛利率,幾乎都是固定在成交額兩成到四成間。
台灣消費市場規模不大,一般人民的消費力又在衰退,很莫名其妙地,台灣的電商平台卻是愈來愈多,而且同質性高得嚇人。大家的做法都了無新意,只為了賺取低機會成本,而完全放棄思考如何創新、想辦法在商業模式上持續突破。
同時,台灣AI、IoT產業(物聯網)的發展方向,都在追求能在最短時間創造微薄營收,而非思考如何解決產業長久的問題。
在這種創業人格與方針下運作的公司,通常營收起來快,被競爭對手幹掉的速度也快,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是台灣目前產業思維的縮影吧。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