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學中有一個3B原則,由廣告大師奧格威提出。在他看來,Beauty(美人)、Beast(萌寵)、Baby(萌娃)三元素符合人類關注自身生命的天性,最容易贏得消費者的注意力。
講到後兩者,那不得不說可愛就是生產力。
從尤達寶寶到皮卡丘,從假笑男孩蓋文(Gavin)到你的表情包宋民國(編按:韓國演員宋一國的三胞胎兒子中,排行第二,因出演實境節目《超人回來了》而爆紅)。人們天生就喜歡這些可愛的、天真的人物和IP。這種喜愛也讓「最賺錢的影音up主稱號」被一個只有9歲的男孩摘走。
世界上最賺錢的YouTuber今年9歲
每一年,《富比士》都要做一個YouTuber收入排行榜,告訴你過去一年最紅的影音up主賺了多少錢。大部分人估計都會猜最賺錢的遊戲的YouTuber是遊戲領域主播,但事實卻出乎意料。
遊戲影音類的YouTuber確實有五人登上了前十榜單,但他們分列六到十名,和最賺錢的稱號無關。在他們前面的有美食、美妝、運動領域的當紅炸子雞,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分列一三位的兩個YouTuber。
原因無他,這兩個人年紀加起來都沒有榜單上任意一個人大。但他們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一個賺了2,500萬美元(約新台幣7.5億元),一個賺了1,800萬美元(約新台幣5.4億元)。做為8歲和5歲的孩子,這兩個小朋友可以說是風頭無兩,白手起家的典範。
連續兩年蟬聯最賺錢的YouTuber的萊恩(Ryan)其實是個經驗豐富的網紅了。他3歲的時候就開始在YouTube發布玩具開箱影音,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和沈淀才迎來了今天包含兒歌、動畫、綜藝、多品類衍生品的「Ryan帝國」。
擁有更豐富的變現手段,這才是萊恩(Ryan)登上收入榜榜首的秘訣。在收入榜前十中,萊恩(Ryan)的粉絲數只能排第七。但粉絲數不等於賺錢能力。前十榜單中的遊戲博主Pew DiePie粉絲1.1億,但作為YouTube流量擔當,他也只能在收入榜排在第七。
不只靠流量廣告賺錢,萊恩(Ryan)的變現手段非常豐富。他有自己的品牌商店Ryan’s World。商店售賣玩具、生活用品、書籍等商品產生的利潤,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在2019年,商店營收了1.9億美元(約新台幣57億元)。更別提他還有自己的付費節目,每期都有50-60萬的觀眾。
今天的萊恩(Ryan)已經不是那個最初做玩具評測的小男孩了,他是動畫片的主角,綜藝的明星,還有屬於自己的遊戲。
今天的萊恩(Ryan)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知名IP。
而排在第三的納斯塔西亞(Nastasia)年紀則更小,今年只有五歲。在去年和父親在動物園的互動影音獲得了7億多的觀看次數後,她也擁有了強大的商業變現能力。樂高就是她的贊助商之一,她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玩具品牌和遊戲App,接下來,她也會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甚至會自己出書。
兒童網紅受歡迎,吸金能力強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中國超受歡迎的「假笑男孩」開通微博的第一天就能有100萬粉絲,之後每條微博廣告也都有不少的曝光。
而印著他臉的衣服、手機殼、杯子可以在電商網站上買到。
他還和騰訊簽了合約,將會入駐他們的短影音應用Yoo。
就算不說外國小朋友,只說中國成名的小孩子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
比如前些年在《爸爸去哪兒》出現的素人小女孩阿拉蕾就迅速地獲得了關注,之後拍戲、拍廣告賺得可能比你還多。
而抖音等短影音app也不有不少因可愛走紅的兒童網紅。
在走紅之後,孩子拍的影音帶一些知名品牌元素很常見,帶一點知名商品的影音就變得很常見。XX同款蠟筆、XX同款羽絨服也稱為商家行銷的對象。不管是在微博、抖音還是其他平台,這些憑藉可愛或出人意料走紅的小朋友總不會缺變現機會。
兒童網紅,他們是否已準備為成名付出代價
相較更為多樣的成人網紅,小朋友只因可愛或會說話就能擁有一票粉絲聽上去很讓人羨慕,但這也面臨很多的爭議。關於孩子的意願,成名對他們生活的影響,以及網紅收入的分配等問題都是兒童網紅的焦點。
假笑男孩蓋文(Gavin)在參加微博之夜活動時,每一次合影都要露出標誌性假笑。一個小朋友在大型活動現場笑到僵硬,甚至偶爾露出的無措表情都引發了人們的討論。人們很想像同在現場的李易峰一樣,問一句:Are you tired?(你累了嗎?)
蓋文(Gavin)的走紅和他的網紅叔叔尼克·馬斯托登(Nick Mastodon)也有關係。叔叔平常就喜歡拉蓋文(Gavin)一起拍影音,在一次把壁虎放蓋文(Gavin)頭上時,小男孩露出了尷尬不失禮貌的微笑。蓋文(Gavin)因此一舉成名,成為人們的表情包,也成為了網紅。
他的網紅叔叔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年少成名對蓋文(Gavin)的影響是未知的。
他只有8歲,但在網路上出名的經歷將伴隨他一生。
我不認為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我也不認為我們知道。我一直在想,他15年後會怎麼想。他會感激嗎?他會說我希望我叔叔沒有那樣做嗎?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把孩子送上了一個他並未報名參加的遊戲。
而童模妞妞的故事也是一樣。
三歲幼齡,每天工作10小時,這些東西真的是她想要做的嗎?如果她動作沒有做到位,還可能被周圍人責罵,但這些事情可能也沒辦法由她來做出選擇。所以一個沒有選擇權的小朋友半被迫地要求完成超額工作時,圍觀群眾才如此憤怒。
就像蓋文(Gavin)和妞妞一樣,大部分的兒童網紅並不具備獨立製作影音並營運個人帳號的能力。他們是弱勢且失語的一方,在這種情況下,打造了一個個兒童網紅IP、品牌的到底是誰呢?是他們的家長呢,還是經驗豐富的MCN機構呢?
還有觀眾在看著抖音一個個孩童影音的時候感到不適,他們臉上已經有被迫營業的成熟表情。「有些孩子神情太世故了,給我感覺不太像孩子。看著十歲,看表情像二十歲。」
他們到底想不想成為一名網紅,發布受人喜歡的影音呢?如果不想,是誰在推動他們的選擇?
不管是誰做的選擇,後果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兒童來承擔的。
加文(Gavin)的母親表示,她看到有人曾在蓋文(Gavin)拿馬克杯喝水的照片上加了一個Clorox標籤,這是一個暗示自殺的meme。還有一次,一群十幾歲的孩子開車去蓋文(Gavin)外婆家,在屋外等待蓋文(Gavin),他們想見見他。
2016年,大衛·法瑞爾就在衍生劇中展現了YouTube這類公共平台的邪惡的一面。性侵犯者讓孩子們以「YouTube挑戰」為幌子上傳戀物影音。這類針對兒童的掠奪性行為已經成為所有平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捷克紀錄片《V síti》在開拍前曾做了一個真實的實驗,一位12歲的小女孩在註冊了個新帳號後的5小時內,就有83個成年的男性跟她打招呼,要求視訊通話,發送色情連結、生殖器照片。
接觸有風險,內容也有風險。
一般來說,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把自己放在一個可在線聯繫的空間,那麼他周圍可能會有危險。
而兒童網紅身為半公眾人物,身邊從來不缺少危險因素。
兒童網紅,賺來的錢可能沒辦法全部屬於你
小朋友賺得錢究竟用在了何處也是一個大問題。
像萊恩(Ryan)和納斯塔西亞( Nastasia)這樣的「吸金獸」即使將部分分成交給MCN機構,留給他們的利潤依舊令人咂舌。那這些錢會由孩子來分配嗎?
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孩子還沒有健全的理財觀念,未成年的孩童即使在法律保護下也不能掌控所有自己賺到的錢。
萊恩(Ryan)的父母曾說,兒子的大部分收入都將用於準備大學教育的基金中。但萊恩(Ryan)現在賺到的錢對於大學教育金來說也太豐厚了,積累幾年給哈佛捐棟樓可能都夠了。
阿拉蕾曾在節目中說過參加節目歲為了賺錢養弟弟。
而蓋文(Gavin)的媽媽則是為他建立了一個Coogan帳戶。
在美國的部分地區,法律規定工作兒童必須擁有一個Coogan帳戶,這是為了保護孩子的權益。雇主必須扣留未成年人總工資的15%,在受僱後15天內存入Coogan帳戶,而父母必須將Coogan帳號提供給雇主。這樣才能保障兒童獲得一部分自己的商業利潤。
而中國尚沒有成熟的兒童工資保護法則,未成年人賺的錢有多少會用到他們自己身上就只能看父母的規劃了。
隨著孩子能夠自己賺錢,原有的家庭結構也開始收到衝擊。父母如何對那些比成年人更有錢的孩子設定規則和界限,成為了一個新問題。
父母管理孩子的手段之一是「你在經濟上依賴我。」
如果你的孩子賺的錢比一般成年人都多,那麼這種依賴就沒有了。有些父母會說,「如果你不打掃自己的房間,那就搬出去,自己住。」
嗯,這些孩子明天就可以有自己的房子了。
兒童內容藍海,但不是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賺7.5億
美國、英國和中國的研究顯示,比起孩子傳統夢想職業太空人,現在的孩子更想成為YouTuber。
拍影音、有粉絲、名聲大噪,對於看著萊恩(Ryan) 和納斯塔西亞( Nastasia) 玩玩具成名的孩子來說,成為網紅是一個夢幻結局。
像萊恩(Ryan)媽媽一樣,辭去本職工作為自己孩子專職打理帳號的人似乎越來越多,有越來越多人想要成為孩子的經紀人、孩子的下屬。甚至有教授父母如何培養網紅兒童的書出現,如《怎樣使寶寶成為網路名人:指導孩子獲得成功和成就》。
這一切都是因為做兒童內容有足夠多的機會。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此前的報告中顯示,在粉絲數量較多的頻道中,與兒童相關的YouTube影音平均觀看次數是其他類型影音的3倍。皮尤的另一項研究表明,11歲的孩子有81%的孩子可以觀看YouTube。
相較競爭激烈的成人網紅內容,兒童網紅內容對市場來說依舊有不小的缺口,出頭更容易。目前中國大部分兒童內容依舊是成年人為孩子準備的,而孩子自己表達的內容則非常稀缺。但在國外,已經有頂級的網紅證明了市場對這類內容的渴求。
不只以萌、可愛為賣點,而是評測玩具,分享生活,輸出觀點,有很多同齡人會對這種內容非常「感冒」。在孩子獲得一定的粉絲後,簽約MCN機構,緊接著推出系列「作品」。從vlog開始到個人綜藝,從自己專屬的電視節目到個人玩具品牌,IP化網紅能帶來越來越多的收益。
在成功的兒童網紅賺得盆滿缽滿的刺激下,家長、孩子、MCN機構就會更想打造下一個網紅寶寶。
有對此趨之若鶩的,也有對此避之不及的。
在網上越來越多萌娃照片分享背後,有人對孩子暴露在充滿未知的網路世界也感到恐懼。
有年輕的父母彼此約定,在孩子能夠獨立作出決定之前,他們都不會在社交網路分享孩子的照片。把孩子的數位身份交給孩子決定,不在孩子還沒接觸網路前就定義他們的數位身份。
還有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盡力避免將孩子往網紅的方向培養,依舊引導他們成為醫生、科學家、學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如果說前幾代人的童年是彈珠和毽子,那現在孩子的童年則是手機和各類影音平台。
網路給孩子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成長路徑,同時,也帶來了更多風險和爭議。
五歲的納斯塔西亞(Nastasia)在影音裡笑得燦爛。
她今年只有5歲,去年一年賺了1.26億(約新台幣5.3億元),但網紅未必會是她的人生目標。她已經給自己制定了B計劃,未來,她也可能會成為海豚訓練師或寵物醫生。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