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三星不同調!台積電3奈米架構沿用FinFET,首席科學家黃漢森揭背後決策
跟三星不同調!台積電3奈米架構沿用FinFET,首席科學家黃漢森揭背後決策

在延續摩爾定律的這條路上,先進製程一直是台積電、三星以及英特爾重要的角力戰場。隨著三星正面回應3奈米將採用全新架構GAA(閘極全環)彎道超車,英特爾也被外傳下個世代可能採用GAA架構,這使得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的選擇,就顯得更為重要。

魏哲家台積電tsmc
魏哲家於4/16法說會上,正式公佈了3奈米的架構、將會沿用FinFET,而不同於競爭對手三星的GAA。
圖/ 簡永昌

「我們決定三奈米要採用FinFET(鰭式電晶體)架構。」總裁魏哲家在4月16日法說會上終於揭開這個神秘面紗,也不禁令外界好奇,當競爭對手都可能投奔GAA架構的時候,台積電沿用FinFET架構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先進製程 時程規劃 技術
7奈米 2018年量產 FinFET架構
7奈米加強版(N7+) 2019年量產 FinFET架構+EUV(極紫外光刻)
6奈米 預計2020年底量產 FinFET架構+EUV(極紫外光刻)
5奈米 2020 Q2進入量產 FinFET架構+EUV(極紫外光刻)
5奈米加強版(5nm Plus) 預計2021年量產 FinFET架構+EUV(極紫外光刻)
3奈米 預計2021年試產、2022年量產 FinFET架構+EUV(極紫外光刻)

先進製程技術中,架構的角色是什麼?

製作晶片的時候,架構的採用是為了要解決電子在傳輸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Short Channel Effect(短通道效應),如漏電等問題。當漏電狀況出現,將影響晶片表現,最直接的就是終端裝置效能不如預期,因此製作晶片時都必須克服這個狀況。

半導體架構 FinFET GAA
以目前採用的FinFET架構為例(左二),紫色區塊即是閘極(自動門),而灰色區塊即是電流經的通道、也就是鰭的概念。
圖/ 翻攝GIZchina

可以先將架構想成是一個自動門(閘極),當門開啟後電子就會通過,然而在門關閉時,可能因為製程與門都越來越小的緣故,導致彼此接觸的面積因為縮小而造成不易控制產生電子可能外漏的情況,就是漏電。

以台積電為例,在16奈米前皆是採用Planar架構,並靠著Doping(參雜半導體)的方式來解決漏電的問題,不過當製程縮小、漏電情況也越來越嚴重,無法靠Doping來解決漏電問題時,便開始採用FinFET架構。

名為鰭式電晶體,正因為該架構裡面的通道從過去平面的設計轉成垂直立體的設計,看起來像是「魚鰭」而有此稱呼。這樣的改變讓閘極跟鰭所能接觸的面積大幅增加,也能降低舊有架構在製程縮小的情況下產生的漏電狀況。

延伸閱讀:台積電拚5奈米關鍵技術!影片直擊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是怎麼運作的

當製程逐漸縮小,FinFET架構將碰到瓶頸

「不過FinFET架構確實會受到接下來製程的縮小而碰到發展的瓶頸,」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點出這個存在的事實與困難。這也是為什麼在3奈米的節點上,各家半導體業者都開始重新思考架構的選擇。

黃漢森補充到,在16奈米的製程中採用FinFET架構,每個電晶體可以有很多的鰭,但當製程逐漸縮小的時候,鰭的數量也會隨之減少。「當然不可能有0.5個鰭啊!」黃漢森笑著說,所以當製程越往下走、空間越來越小的時候,FinFET最特別的垂直設計將會碰上空間跟技術上的挑戰。

台積電首席科學家 黃漢森
黃漢森不諱言,在先進製程繼續往下走的時刻,FinFET肯定會遇到技術執行上的困難,但架構的選擇不只是解決漏電問題而已,還有更多全面性的因素要考量,也因此三奈米繼續沿用。
圖/ 簡永昌攝影

所以我們就把這個鰭再轉過來變成水平,就成了另一種架構的選擇 」黃漢森說。這樣的架構稱作nanosheet,有點類似GAA架構,如果再繼續微縮就成為所謂的nanowire。技術上都是透過變成水平的方式讓閘極可以360度的接觸鰭(通道),漏電的控制理論上可能較FinFET來的好。

他透露,這個nanosheet是他在1997年就已經提出的架構,但早有這個選項為什麼台積電不採用?

對技術純熟度有信心,台積電從客戶角度出發做決定

黃漢森解釋,nanosheet技術上來說確實比FinFET來得困難,但這並不是捨棄nanosheet架構不用的理由,每個架構都有它的優點與副作用,解決漏電問題是架構主要的功課,但並不等於我們僅著眼在解決架構的問題就好,還必須進行全面性考量。魏哲家就曾在1月的時候提過台積電將會以包括成本、技術的成熟、效能表現等各種面向選擇應用架構。

基於這些理由,台積電因此在三奈米的製程上仍持續採用FinFET架構, 在已知的技術基礎上可以持續帶給客戶有成本競爭力、效能表現佳的產品

半導體_semiconductor
面對岔路的選擇,台積電繼續以FinFET作為3奈米的架構,除了確保成本、技術成熟度、效能表現等考量外,黃漢森也透露改變架構將使客戶調整IC設計。
圖/ shutterstock

他進一步說明,台積電是如何以「客戶為主」的出發點來決定三奈米架構的取捨。除了台積電本身對於FinFET架構的熟稔外,改變架構將會影響客戶在IC設計上的內容,為了讓客戶可以快速完成設計、也希望客戶能延續到下一個世代的製程,因此通盤考量下才決定繼續沿用FinFET架構,此一作法從7奈米與導入EUV(極紫外光刻)的6奈米就能窺探。

台積電為了在不造成客戶負擔的前提下,又能提供更好的產品,因此把導入EUV的6奈米提供給一開始選擇7奈米的客戶,讓客戶在不需要調整設計的情況下,能享受到效能提升的產品。

只是回歸到架構面的選擇,若競爭對手都將於3奈米改變架構,且需要客戶端調整IC設計,沿用FinFET的作法是否會是台積電在技術有把握的情況下,做出的市場策略,耐人尋味。

至於3奈米以後的架構會怎麼走?是否將投奔nanosheet的懷抱?黃漢森笑著說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因為未來是否會有更好的架構選擇出現,誰也說不準。但肯定的是3奈米將延續FinFET架構、毫無疑問。

責任編輯:陳映璇

關鍵字: #台積電 #三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