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LO為什麼把旗艦店蓋成了一座公園?
UNIQLO為什麼把旗艦店蓋成了一座公園?

UNIQLO原本打算接著奧運會的東風,今年在東京都圈開出三家超大的概念門市,讓從世界各地而來的遊客感受品牌所提倡的「LifeWear」文化。

其中,位於日本橫濱的「UNIQLO公園(Uniqlo Park Yokohama Bayside)」更是由日本新生代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除了有超大的UNIQLO和GU門市,還設有大片戶外玩樂休閒空間,被稱為「公園」一點都不為過。

今天就先來「雲端遊覽」一下吧!

UNIQLO為所有人都準備了「景點」

「UNIQLO公園」是一座呈階梯狀的建築,外層設置了像攀岩、溜滑梯、蹦床和其他兒童遊樂設施。

UNIQLO
圖/ 愛范兒
UNIQLO
圖/ 愛范兒

對於大人來說,空曠景美的休息區也是一片休閒放鬆的好地方。

UNIQLO
圖/ 愛范兒
UNIQLO
圖/ 愛范兒

在室內的UNIQLO門市中,設計師也安排了合適大人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教育磁鐵,以及面向小朋友的可持續發展宣傳教育互動區。

UNIQLO
圖/ 愛范兒

穿插於購物區間,你能看到充滿生氣的花店、對身障人士更友好的更衣室和大空間哺乳室,甚至連熱奶機都給配上。

UNIQLO
圖/ 愛范兒
UNIQLO
圖/ 愛范兒

Lifewear服適人生使每個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UNIQLO公園裡面面俱到的體貼正是「服適人生」品牌理念的延伸體現。

事實上,UNIQLO還想透過東京都圈這三家不同的概念店服務擁有不同需求的人群。

UNIQLO公園主打的是家庭,位於原宿的概念店Uniqlo Harajuku則面向更關注時尚搭配和創新科技體驗的顧客。

UNIQLO
Uniqlo Harajuku概念圖
圖/ 愛范兒

這也是首家適用於UNIQLO自家搭配app「StyleHint」的線下門市。在StyleHint上,用戶可透過上傳圖片搜索UNIQLO和GU中相似的產品,並學習時尚布洛克搭配的方式,但具體門市將怎樣和應用互動,這仍有待公佈。

而位於銀座的Uniqlo Ginza則由曾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建築事務所Herzog&de Meuron設計,主要面向來自全球的遊客。

UNIQLO
Uniqlo Ginza概念圖
圖/ 愛范兒

無論是什麼主題,這些概念性的大型旗艦店都承載著比銷售更多的內涵,以更直接的體驗形式闡述著品牌的核心理念。現在,這種體驗型的大型旗艦店已經成為生活方式品牌的「必修課」。

店非店,才能吸引你

當近乎一切都能網購完成,什麼才能驅動你到線下門市?

舒適的環境,讓你能和朋友放鬆地坐著聊天或打遊戲?特別的設計,吸引你在一個週末願意特意前往打卡一下?還是專屬的服務,那種只有在這個門市才能買的定制產品或是周邊?

品牌的門市,至少部分大型旗艦店,都在門市中增加豐富的「體驗」。就和UNIQLO公園一樣,所有不務正業的體驗,都終指向品牌傳遞的一種生活方式。

蘋果店想成為現代的「城鎮廣場」,人們聚集和交流的地方。

蘋果
圖/ 愛范兒

在永遠明窗淨几的蘋果直營店中,你能隨意玩最新的蘋果裝置,也能預約Today at Apple課程,學習用這些裝置拍照攝影、程式甚至是創作音樂。

Apple-Store720.jpg
圖/ 愛范兒

畢竟,蘋果「賣」的從來都不是裝置,而是你能用這些裝置創造的可能性。

蘋果前零售業務高級副總裁安吉拉·阿倫茲(Angela Ahrendts)也曾告訴愛范兒,Today at Apple的KPI是「活動是不是真的豐富了你的生活?」

在星巴克,你雖然喝的是咖啡,但消費的卻是「第三空間」,寓意著家庭和公司外的屬於你的空間和時間。

shutterstock_1168998619_星巴克_STARBUCKS_CEO_READ_僅限編
圖/ shutterstock

隨著星巴克門市升級,臻選店裡從設計上就邀請顧客親密接觸的手衝咖啡過程本身也是一種「互動現場表演」,鼓勵咖啡師和顧客的互動,分享咖啡知識和製造人情味。

投資研究公司Cowen and Company的零售和奢侈品股權研究主管陳偉(Oliver Chen)表示,零售商問得最多的兩個問題是:

現代顧客喜歡做什麼?零售店要怎樣才能融入顧客想要的體驗?

在陳偉看來,那個顧客想追求的體驗通常都是「享受美食和飲品,健身,以及對健康生活的思考」。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奢侈品牌都紛紛開起餐廳,用獨特的體驗來吸引消費者。

去年12月在上海開業的Tiffany咖啡廳Blue Box Cafe雖然沒做宣傳,低調開業,但知情人士表示現在訂位預約已經排到了半年以後。

The Blue Box Cafe
圖/ The Blue Box Cafe

去年剛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開完第一家餐廳的Gucci,明年還要在美國洛杉磯開出另一家餐廳。據說,那「將是一座結合Gucci過去70年的時尚經驗以及新思想的新美學建築」。

Gucci
圖/ Gucci IG

門市是城市的「景點」,也是這個時代的「教堂」

到紐約旅行,有人會去看自由女神像或是紐約現代美術館。

自由女神像
圖/ pixabay

也有人會特意騰出時間去逛蘋果店,或是星巴克的烘焙工坊。

對於那些和品牌有緊密情感連接的顧客來說,「奇蹟發生的地方」是非常吸引人的。

任何想贏得消費者歡心的消費品牌都得考慮這個長遠影響。

馬里奧·納塔雷利(Mario Natarelli)說,他是專注於建設品牌親密度的品牌代理公司MBLM的合夥人。

在他看來,正因為一些品牌對於消費者來說擁有很高的身份認同度,因此,這些品牌的大型旗艦店和公司總部會是部分人願意為之付出努力去拜訪的地方。

而且,這些品牌也沒讓忠實消費者失望,給大旗艦門市設置了充足的「地域獨享」誘惑來鼓勵他們「打卡」不同地方的門市。

以紐約的蘋果店為例。位於紐約中央火車站的蘋果店完美融入當地歷史建築當中,別有韻味。

圖
圖/ 愛范兒

第五大道上的Apple Fifth Avenue則是全球唯一一家7×24營業的直營店。據說,每年到這家門市「參觀」的遊客,甚至比去帝國大廈和自由女神像的遊客還要多。

圖
圖/ 愛范兒
圖
圖/ 愛范兒

在第九大道上,則是星巴克位於紐約的烘焙工坊。這家星巴克佔地超過2,100平方公尺,種滿了咖啡樹和綠植,配有地區獨有的菜單和周邊產品。

紐約星巴克27.jpg
圖/ matthew glac

有數據指出,星巴克目前最大的門市——位於芝加哥的烘焙工坊店有50%的消費者均為遊客。

據曾負責星巴克門市設計和概念的前副總裁比爾·斯里斯(Bill Sleeth)透露,星巴克內部有個秘密的「The Catalog」,它匯集了上百種可能會成為星巴克門市中一部分的家具、配飾、藝術品等。

其中,部分家具是固定的,部分配飾和藝術品是「當季」的,每六個月就會更新一次。不過,每個門市在設計時除了會用「The Catalog」裡的東西,都會根據當地文化來融入不同的設計元素,進而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半定制化」門市。

對於遠道而來的遊客,這是吸引人去「打卡」的魅力。而對於當地居民,這是將之稱為「我的星巴克」而不是「那家星巴克」的理由。

當在手機就能買到一切的時代,這些特別的物理空間能鞏固品牌和顧客間的情感聯繫。對於品牌而言,這是一種超越坪效的競爭力。

如果說消費就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信仰」,那這些與眾不同的門市,就是我們的「教堂」。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