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洗禮後的矽谷巨頭
疫情洗禮後的矽谷巨頭

繼亞馬遜、微軟之後,Google、Facebook也相繼宣布在7月初恢復在辦公室上班,同時在今年底前,員工也可選擇在家工作。歷經因新冠疫情的考驗,這些科技產業的巨頭企業似乎即將恢復常態。

但對疫情前後的矽谷科技產業,所謂正常究竟是疫情前的常態?還是疫情洗禮後的「新常態」?

雖然新冠疫情未來走向如何還難判斷,但以矽谷為核心的科技產業已經歷改變。大者更大,其他業者慘烈淘汰,兩極走向各自分離。

物競天擇,科技新創面臨「達爾文式淘汰」

疫災當道,矽谷當然受創。隨著疫情在北加州、西雅圖等地區肆虐,寒冬來臨,已有大批矽谷以及其他地區的新創企業因為投資人收手,不得不倒閉或裁員。

3月5日,當主流美國還在尋常度日時,矽谷最具影響力的創投基金之一Sequoia Capital發了一封信給所有接受它投資的創業公司負責人,開頭就點明:新冠病毒是2020年的黑天鵝事件。 Sequoia Capital因為在全球多地布局經營,更因為它過去50年累積的經驗,它已看到這次疫情將帶來巨幅衝擊,因此提醒所有有關企業與夥伴,要為可能的最壞情況作出萬全準備。它在信中更詳細羅列所有該注意的環節,不論是管理、市場、財務、或是募資。而上次Sequoia Capital發出這樣的一封信,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來臨時。

矽谷科技新創企業的「達爾文式淘汰」的確慘烈。根據專門追蹤科技業裁員動態的Layoffs.fyi網站統計,從3月11日至今,總計有404家新創業者裁掉45,899名員工。其中包含北加州灣區112家新創業者,共解聘了17,511人。

Airbnb_Ope.jpg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Airbnb營收砍半,執行長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日前宣布忍痛裁員1,900人。
圖/ Airbnb Newsroom

與美國總計超過3000萬人失去工作相較,矽谷的數字或許相對不大。但在矽谷、西雅圖等科技產業核心區域,大家初始沒有料到會經歷如此搖撼。風暴掃過的企業中固然包含大批新創公司,但也延伸到多家具代表性的獨角獸企業,及較年輕的上市公司,如Uber、Lyft、以及本是今年最受看好的準上市公司Airbnb。

延伸閱讀:收入掛蛋、老本僅能再撐1年!Airbnb拿到10億美元不夠,計畫再籌錢度寒冬

但殘酷的「物競天擇」本來就是矽谷生態體系的基本法則,不管有無疫情。

2000年代初期的網路泡沫化、2008年間的金融海嘯,矽谷也都經歷了強潮震撼。在矽谷,週而復始的創業浪潮本為常態,不間斷的淘汰與試煉,本來就是常態。

矽谷龍頭展現企業影響力,引領全球科技業

過去15年,矽谷最大的結構性變化,就是各自擁有生態平台體系的巨頭公司崛起,進而加大對矽谷的影響。一如台積電被人稱為台灣的護國神山,這幾家全球遠端、社群、網路、電商科技產業的巨頭,各自建構自己的科技生態圈,像航空母艦戰鬥群一樣,引領全球科技業的演進。

SARS於2003年在亞洲肆虐時,雲端科技產業還沒出現。但在2020年全球應對難纏的新冠病毒之際,矽谷全球布建的「大雲端產業」已成為與病毒鬥爭重要的支柱,充分彰顯包括蘋果、Google、Facebook、微軟、亞馬遜、Netflix等等科技產業的龍頭級企業的影響力。

疫情更讓人清楚看到,矽谷的骨幹就是那幾個科技產業巨頭。 原本大家都預期在疫情重壓下,科技龍頭的業績必然極度難看。4月28日,Google公布第一季業績,儘管疫情壓頂,還是成長13%。次日,Facebook公布第一季業績,成長18%。隨後公布財報的蘋果,雖然供應鏈無法出貨,Apple Store實體店面一度全部歇業,還是靠著雲端服務與穿戴式裝置的成長,交出1%成長率的成績。

儘管百業慘澹,所有持續進行的公私活動都匯集到雲端網路,即便所有科技產業巨頭企業都自發地要求所有員工在家工作,並遵守各地政府的居家令,但它們的生產力沒有絲毫下降

因疫情而爆紅、進而帶出爭議的矽谷視訊會議平台Zoom引發種種波瀾,就是矽谷科技巨頭在疫情期間依然可以急速行動的明證。由Sequoia Capital主導投資的Zoom去年才股票上市,原本在去年12月有1千萬用戶,因為大眾在疫情期間爆發的通訊需求,在3個月內成長到2億用戶。Zoom因此成為矽谷疫情期間最具代表性的新起企業,但也因此暴露出它在品質嚴謹度與資安存在缺陷。

Zoom的飛快成長,沒有逃過時時競求抓住市場機會的科技巨頭公司的注意。幾乎每一家科技巨頭都啟動專案,立即回應。即便疫情當頂,也要搶占疫情中、疫情後的雲端溝通、數位工作商機。因此,不論是Facebook、Google、或思科都開發新產品、改善原有功能、積極與策略夥伴合作,對準Zoom而來。電信業者Verizon把視訊會議平台Blue Jeans購併納入旗下,Google又宣布原本限制較多的Google Meet自4月免費供大眾使用,微軟強推的Teams視訊會議軟體下載量暴增7成。這一輪輪的動態競爭,都是全員在家工作的情況下啟動,進而完成的。

推薦閱讀:視訊軟體Webex免費開放才增千萬用戶,思科再加碼提供四大資安防護工具

而Zoom也積極回應。它請來原本在川普政府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前陸軍中將H.R. McMaster擔任董事。它將網路基礎設施架構重新規劃,將不同地區彼此分隔,在美國、中國間畫分楚河漢界,避免有安全疑慮。它更宣布將引入端點對端點全線加密,提高防駭防護。

就在Facebook宣布恢復公司內工作時程時,它也對外宣布籌劃多時的監理委員會正式啟動,將公司治理的體制大幅變更。疫情肆虐時,改造企業治理的典章制度也不可停頓。

矽谷在疫情來臨後,不但沒有因全員在家工作而停擺,反而腳步更快,將管理績效進一步提升。這些科技巨頭企業因此拉開了與其它企業間的差距。這就是疫情洗禮下的「矽谷新常態」。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矽谷 #武漢肺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