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封殺令升級,台積電首當其衝!華為高層微信發文曝「老美的陰謀」
華為封殺令升級,台積電首當其衝!華為高層微信發文曝「老美的陰謀」

美國對華為的封殺越演越烈,上週五除了再次延長既有的限制措施外,頒布一項更嚴厲的新規定,進一步壓縮華為的生存空間。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本週譴責,美國表面上以國安的大義封殺華為,真實目的是維持科技霸權。

根據《彭博社》報導,余承東本週一在微信上發表的文章「美國為什麼要封殺華為」中指出, 美國所謂的網路安全只是藉口,真正的關鍵是華為威嚇到美國在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

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放上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供應零組件或軟體服務,此舉導致高通、Google等美國大廠紛紛斷絕與這間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的往來。

美擴大技術出口限制,傳台積電暫停接受華為訂單

美國上週五頒布的新規定要求,即使不是美國公司,任何使用美國設備生產晶片的供應商都必須先經過美國政府核准,這項措施進一步斷絕華為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

美國商務部表示, 華為利用美國的技術與軟體,以及向使用美國設備的海外代工廠購買產品,從而繞過先前的限制,才會祭出這次的新規定。

這項措施將嚴重影響華為與旗下海思半導體,據傳近期宣佈將赴美設廠的台積電,已經暫停接受華為的新訂單,以符合美國政府的規定。華為是台積電僅次蘋果的第二大客戶,占其收入的15%至20%。

僅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1615031197_tsmc.jpg
台積電傳出已暫停接受華為的新訂單,以防違反美國的新封殺規定。
圖/ Sundry Photography via shutterstock

台積電表示,不會對外公布客戶訂單的細節,由於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非常複雜,牽涉到眾多國際供應商,他們正與外部的法律顧問進行研究,以對這些法條進行全面性地審視及解釋。

海思供應商台灣穩懋半導體也被認為將遭受衝擊,華為向中國最大半導體供應商中芯國際下的中低階晶片訂單也可能受阻。不過,這項措施有120天的緩衝期,已有消息傳出華為正在加緊採購。

《日經》指出,華為其實去年就已預警到美國加強出口限制的風險,替5G基地屯了為數不少的晶片。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在3月底時曾表示,假設美國出手管制台積電的供應,對整個行業也將帶來重大影響。

點名蘋果、高通、思科,中國重申祭出「不可靠實體清單」作報復

作為封殺華為的報復,中國也再次搬出「不可靠實體清單」,宣稱將對美國企業予以制裁,並點名蘋果、思科、高通等美國大廠,還將暫停購買波音的飛機。

中國在美國祭出新限制措施後警告,如果美方執意推動新規定,包括限制台積電等供應商向華為提供晶片,將採取行動捍衛他們的權利。

僅供報導用途_shutterstock_1148147210_apple.jpg
作為對美國政府的反擊,中國重申「不可靠實體清單」並點名蘋果、思科、高通等知名企業。
圖/ MikeDotta via shutterstock

中國首次公佈不可靠實體清單是在去年6月初,當時中國政府聲稱不遵守市場規則、背離契約精神、出於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權益的外國企業、個人將被放上不可靠實體清單。

儘管中美雙方歷經18個月的貿易戰,才終於在去年12月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隨後爆發的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令雙方的關係跌至谷底,川普近期更揚言斷絕與中國的關係。

在宣稱將對美國進行報復之餘,中國也連忙加強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投資,透過中國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向中芯國際挹注22.5億美元,令旗下晶圓廠中芯南方資本額從35億美元增加至65億美元。

從去年中美貿易戰白熱化後,中國在半導體產業受制於人的憂慮便不斷被提及,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也持續上升,希望減少對美國產品的依賴,2019年10月成立資金規模達290億美元的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就被視為相當具有指標性的一項新政策。

延伸閱讀:Chromebook需求狂奔、廣達Q2筆電挑戰千萬台,還喊出2020年三項逆勢成長

資料來源:日經亞洲評論BloombergReuter

責任編輯:陳映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