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民幣將因「更強大」而敗
數位人民幣將因「更強大」而敗

數位版的人民幣計畫越來越清晰,這將是全球第一款運用分佈式帳本、加密技術與演算法驗證的加密貨幣版人民幣。怎麼使用?未來人民幣紙鈔、數位人民幣會同步啟動。用戶只要註冊一個App錢包,視情形向銀行繳交個人資料、兌換,就可以開始使用數位人民幣。

推薦閱讀:數位人民幣將上路!支付寶、微信會被取代嗎?7大常見問題整理

日前台灣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台灣並未將央行數位貨幣列為當務之急,而是持續強化電子支付系統;央行一直在注意數位貨幣(CBDC)的發展,同時也進行試驗中,但目前並沒有推出的時間表。

這將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之一」,走在全世界前面。具有「法定清償」效力,任何中國機構或個人都不可以拒絕以數位人民幣付款,以下我來深度分析它的潛在功能,還有他可能失敗的理由:

更強大的追蹤功能──國家找得到你

用戶最關心的,錢包需不需要有實名制,邏輯很簡單,實名程度越高,能使用的額度越高。按照目前相關資料,分為四種層級:

  • 一類:強實名
  • 二類:較強實名
  • 三類:較弱實名
  • 四類:日常使用、匿名。完全匿名制的錢包,讓數位人民幣可以落實零售使用(Digital Currency)

我持有的一般加密貨幣,如果沒有透過交易所等實名制錢包,原則上能被追蹤到的只有錢包位址、商品交易紀錄、找不到實際支出日常費用的人。

中國政府稱,數位人民幣可以保有用戶的日常消費隱私,又可以打擊犯罪、防堵洗錢或恐怖份子。

在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架構裡,設計有兩個數據庫讓中央機構收集信息,然後「有效管理」如下圖:

即將上路測試

自今年5月開始,蘇州市相城區各區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員工會有50%的交通補貼將通過央行數位貨幣的形式發放,且目前已要求區屬行政單位員工在4月結束前,安裝數位錢包。

公函中提到,蘇州市相城區是數位人民幣的重要試點地區,並正在配合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及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推進數位貨幣的試點工作。目前流傳著中國農業銀行已開始內測數位錢包,下圖更顯示,僅開放深圳、雄安、成都、蘇州四個網點參與測試。

這讓我聯想到過去中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也採行過類似的雙貨幣制度,一個名義上和人民幣等值,但只准外國人用的玩意兒,叫「外匯券」。

曾經的雙貨幣制度 ── 人民幣和外匯券

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英語:Bank of China Foreign Exchange Certificate),俗稱「外匯券」,為中國銀行發行,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流通、特定場合使用,面額與人民幣等值的一種特定貨幣

1970s後期,隨著中國大陸旅遊事業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的不斷增加,來中國大陸的外國籍人士、華僑日逐漸增多,專門服務外賓的賓館、商店及進口產品也增加。由於中國大陸實行人民幣管制,禁止外幣在中國國內市場流通。為盡可能控制外籍人士、華僑及駐華外交、商務機構人員從中國大陸出境時把持有的人民幣兌換為外幣的數量,所以當時採用了一種雙貨幣制度──外匯券」。

外匯券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賓館、友誼商店、免稅店等;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也只有在這些地方才能買到當時被視為奢侈品的高檔貨──人頭馬的洋酒、萬寶路香菸、彩電、瑞士手錶。包括有中國手工藝品和絲綢等也能在友誼商店買到。等於是你拿著外匯券,可以買到別人買不到的產品。

如美國Kenneth Starck教授在《畫龍點睛》一書中描寫的:「當時,中國的外匯券是特權貨幣。」「如果錢能說話,外匯券的聲音比人民幣大50%」。

漸漸地,擁有外匯券就不是外國人的專利了。有一些大陸居民從他們的海外親戚朋友那裡能得到一些外匯券。一旦擁有外匯券,他們立刻成為他們的同事、鄰居和朋友眼紅的對象,因為外匯券就是出入友誼商店的特殊通行證。

最終,Starck教授在自己的書中將這種雙貨幣制度描寫為「外匯券貶低了官方貨幣的價值並鼓勵了黑市交易」,這種雙重標準、差別待遇,也成為「外匯券」導致黑市盛行,為了兌換雙軌貨幣市場不斷炒作,炒作到後來,政府無法控管,最終廢止了外匯券,也終結了這段雙軌制貨幣的特殊期間。

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民幣?

數位人民幣的推出意味雙貨幣制度2.0,與「外匯券」不同的地方是,數位人民幣很可能是「劣化版」人民幣。

你使用一般現金人民幣,還能保有一些隱私,例如國家不會知你把它放在枕頭邊、還是花去哪。但數位人民幣,尤其針對數額較大的、或敏感人士的錢包,只要國家想知道,就可以追蹤到,金流無所遁形。

未來如果全面推出數位人民幣,對小額使用者可能沒什麼感覺,因為隱私這塊顧慮較少,但因為國家追蹤的特性,新人民幣黑市將出現,也會有換匯發生。 部分人民或台商,會把數位人民幣折價賣出,以換成現金人民幣。

當炒作、換匯、黑市問題,讓政府的管治難度增加,使用者避之唯恐不及,我認為,數位人民幣將因更強大而失敗。 除非,未來要廢除的是現鈔。

台灣是否要跟進央行幣?我想也可以先等一等。

(本文由果殼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