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間ASMR博物館來了!網路上爆紅、一聽就療癒
全球首間ASMR博物館來了!網路上爆紅、一聽就療癒

戴上耳機,放鬆呼吸、靜靜聽。

嘶……一陣清柔而酥麻的低語,像是觸發了耳朵裡某個機關,後腦勺突然一陣顫慄。

這戰栗隨著脊椎順流而下,就像點燃了澆滿汽油的繩子,舒適感層層疊疊抖上了全身,隨之而來的是癱軟、鬆弛、愉悅、平靜。

帶來這種聽覺快感的就是ASMR。

近年來,ASMR影片在網路上迅速傳播,成千上萬的人每天觀看,與之同行的爭議也甚囂塵上,但依然無法阻止它成為一種全球性現象。

這次,ASMR首次走進了博物館。

點擊這裡,觀看博物館ASMR展覽影片

斯德哥爾摩的ArkDes博物館,把自己變成了一棟巨大的ASMR之屋,並在裡面展示了全球主流的ASMR文化和歷史。

一次視聽大餐:首個ASMR博物館來了

首先,什麼是ASMR?

回想一下——擠壓包裝袋氣泡的聲音、吃薯片嘎嘣脆的聲音、咕嚕咕嚕倒飲料的聲音、咬水果咔擦咔擦的聲音、篝火中劈裡啪啦的聲音…… 它們有沒有讓你產生過奇妙的舒適感?

ASMR
圖/ 愛范兒

這些都是ASMR的常見形式。官方介紹中,ASMR全稱為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即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俗稱「顱內高潮」。

這種「高潮」是由視、聽、觸、嗅等感知刺激引發的,在顱內、頭皮、背部或身體產生的一種愉悅感和放鬆狀態。

ASMR
圖/ 愛范兒

這次的展覽名為Weird Sensation Feels Good,原計劃在斯德哥爾摩的國家建築設計中心舉辦,但疫情之下,只好改為線上體驗。

30多位知名的ASMR藝術家、產品設計師、聲音藝術家、電視主持鮑伯·魯斯(Bob Ross)在此展出了代表全球ASMR文化的系列作品,包含了它發展十幾年來的所有聲音種類。

和常規展覽不同,策展人把長達一公里的香腸般的枕頭鋪滿了牆壁邊緣,人們可以想像自己躺在這些柔軟的墊子上面。

ASMR
圖/ 愛范兒

整個空間反而不像一個博物館,像是變成了一個臥室般的舒適區。

線上影片包含了ASMR文化的一系列圖像、影片等,觀眾也可以參與數字寫程式,並用沉浸式裝置虛擬遊樂。

ASMR藝術家WhisperingLife展示了他在YouTube上發布的第一段耳語影片,這也是ASMR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耳邊的竊竊私語讓人全身酥麻。

ASMR
圖/ 愛范兒

理髮師哈里(Haircut Harry)在66號公路的一家理髮店裡給人剪頭髮、和顧客細聲聊天,刮鬍子粗糲的沙沙聲,聽起來讓人異常舒適。

ASMR
圖/ 愛范兒

平面設計師ASMRctica則一邊繪製地圖,一邊用他柔和的瑞典口音介紹著圖像內容,同時口裡還不時咀嚼起口香糖。

他的鉛筆在圖紙上輕柔滑過,就像開窗時一陣晚風拂面;口香糖的聲音吧嗒黏合,彷彿昆蟲深夜在暗處低吟。

ASMR
圖/ 愛范兒

ASMRctica在小時候就發現了自己喜歡這種聲音,沒想到將影片傳到YouTube後一夜之間火了。現在,他已經製作了100多個ASMR影片,觀看次數過1000萬。

14歲的學生麥(MaK)的YouTube影片也有500萬次的觀看,她像一個「吃播」,經常將撐滿果汁的木薯球放入嘴裡,再把它們咬到爆裂,這種聲音聽起來就像是一陣香檳泡沫湧入頭頂。

ASMR
圖/ 愛范兒

還有一種很有趣的ASMR表達形式——角色扮演。

比如ASMR藝術家會扮演成醫生,假裝給螢幕前的人進行顱神經檢查,然後用各種工具製造出叮叮噹當、劈劈啪啪的聲音,並用3D立體聲記錄下來,讓聲音就像環繞在你身邊。

ASMR本質上是自然世界的產物。網路的到來,使這種感覺更容易獲得。

英格蘭埃塞克斯大學心理學講師朱莉婭·波瑞歐(Giulia Poerio)說道,他一直從事著ASMR生理學的研究。

這次的大型展覽,除了展示作品,也藉此全面呈現了ASMR在網路前後的歷史,以及科學家們對此的研究。

它的故事讓我們能進一步揭開它被「污名化」的過程——那場因為軟色情而掀起的風波。

以及,ASMR如何形成了一種新的數字親密關係,並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被誤解的ASMR,是網路的治愈劑

1980年代,網路來臨之前,美國著名山水畫家鮑伯·魯斯(Bob Ross) 製造了一個很火的電視節目。

節目中,他經常一邊展示油畫創作,在畫布上輕拍、點畫、刮擦,一邊鎮定自若地,用他溫柔的南方口調對著鏡頭呢喃細語。

博物館當代建築與設計策展人詹姆斯·泰勒·福斯特(James Taylor-Foster)說道:

他讓聽眾著迷。那些畫板上的聲音,和他磁性的聲線說的那些令人鼓舞的話,能給人帶來積極的正能量。

ASMR
圖/ 愛范兒

後來,網路來了,ASMR才開始真正傳播。

2007年,早期的網路論壇中,醫療領域的留言板SteadyHealth上出現了一個Weird Sensation Feels Good的話題,人們討論起了鎮靜的護理行為引起的愉悅感覺。

一位讀者說道:

聽到它們時,我的頭部和大腦中閃爍著銀色的光芒,就像高潮一樣,但它無關性慾。

該布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不久後數百人分享了類似的故事——這種感覺,如同一隻潤唇膏抹過嘴邊,如同一杯溫溫的熱巧克力滑入喉嚨,如同晴天剛從涼爽的游泳池裡伸出頭來。

ASMR
圖/ 愛范兒

2010年,網路安全研究員詹妮弗·艾倫(Jennifer Allen)首次將其命名為「ASMR」。

ASMR曾經是網路的一個細分領域,但現在,受歡迎的ASMR頻道已經有200多萬訂閱,網路上已有1300萬多個熱門影片,它變成了一種新的流行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個「感官市場」。

有流量就有生意。ASMR形式的多樣性,同時也讓一些人開始打起了「慾望算盤」。

在一些音樂平台和直播平台,主播透過軟色情的表演方式,用暴露穿著、性暗示舉動、挑逗的語言來博取眼球,一些ASMR音樂透過大量性愛內容賺取流量和金錢。

2018年6月,網易雲音樂、蜻蜓FM、虎牙、鬥魚等多家網站被審查清理,所有ASMR分區的內容全被清空,「ASMR行業」瞬間化為烏有。

但實際上,全球ASMR社區表示,對於ASMR有性需求上的用戶是極少數,那些打著色情噱頭的影片音檔都是「偽ASMR」。

斯旺西大學一項研究也發現,85%的ASMR消費者,都是用它來協助入睡,只有5%的人會產生性興奮,與性喚起並無多大關聯。

在這個快節奏的網路時代,ASMR的支持者都將其視為生活重壓和精神治療的替代品。

它被用作自我藥物治療的一種形式,可以防止孤獨感、失眠、壓力和焦慮。

成千上萬的專業ASMRtists(ASMR作品製造者)透過製作令人放鬆的影片來謀生,這些影片能幫失眠症患者在晚上入睡、緩解心理負擔。

藝術家ASMRctica表示,很多觀眾告訴他,那些ASMR影片幫助他們解決了抑鬱症和酗酒等問題。

這些ASMRtists正在建立一種文化運動,它超越語言和文化,而僅傾向於「感覺」。

這些「感覺」正在抵抗快節奏,讓人專注和緩慢,能隨時在簡單的聲音和畫面中摒棄嘈雜的娛樂,回歸到自然的放鬆之中。

只是,儘管ASMR在網路上傳播很廣,科學界也對該領域開始感興趣,但主流文化機構至今仍未廣泛探討過其影響。

這次首個ASMR博物館展覽,也是為了將ASMR帶入主流機構視線中,並將其合法化為緊迫且重要的研究領域,並為它正名——

ASMR不等於色情,也不是小眾的亞文化,它在網路世界能真正為人們帶來身體的益處,在我們生活中也有著更豐富的意義。

ASMR
圖/ 愛范兒

在疫情之下,緩解集體性的孤獨和焦慮,也顯得更為重要。

策展人詹姆斯·泰勒·福斯特(James Taylor-Foster)說道:

「ASMR運動」為我們的網路生活注入了柔和、友善和同情心,它所代表的內在價值是:連通性、密切關注和關懷。

可以說,ASMR正在建立起一種新的數字親密關係。

一種新的數字親密,一門新的聲音生意

這種數字親密關係,帶來的是一種新的體驗、一種安慰慰藉、一種極近連接。

當ASMR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僅會喜歡它,而且也會越來越需要它。

ASMR,也正在成為一門新的聲音生意。

不同於之前因打擦邊球而處於輿論風暴,現在ASMR在各種設計和廣告中,開始為消費者帶來新的吸引和幫助。

肯德基ASMR廣告裡酥脆炸雞被撕咬、德芙ASMR廣告中巧克力被嚼碎,這些聲音是用來直接勾起人的食慾。

而在去年,蘋果還發表過四個ASMR影片,無形讓人感受背後的技術。

影片裡,女聲在翻湧的海浪聲中訴說,木匠在夜晚安靜地鋸木頭、輕柔的腳步在叢林窸窣作響,雨滴滴答滴答地掉在帳篷上……

藉此,蘋果在傳達ASMR影片給我們帶來舒適感受的同時,也得以宣揚iPhone拍攝的極佳音效和畫面效果。

寶可夢今年1月也發布過一系列ASMR影片,裡面小火龍在篝火旁安心睡覺,小精靈在吧唧吧唧吃著點心……

這些影片聲稱幫助兒童入眠,卻也在無形培養著父母對這些遊戲的正面認知。

而且,睡眠也是個大市場。

超過3億中國人有著睡眠障礙,睡前飲品、智慧手錶、枕頭檯燈、香薰日雜,都可以用ASMR打開新的入口,它就是一把行銷的鑰匙,讓人們在舒適的感受中放鬆,從而無形接受了產品。

不止睡眠,ASMR盯准的更為廣泛的健康領域,更是當代人時刻關注的話題。

愛彼迎、資生堂都用ASMR手法進行過生活產品推廣,宜家2017年發布的ASMR廣告裡,一雙手摩挲著床,撫平了褶皺,女聲輕輕訴說著床單的舒適和優良的性能,能幫人們放鬆生活壓力、減輕生活焦慮。

這些地方也讓ASMR逐步有機會以新的名義捲土重來。

隨著ASMR的過往成見逐漸褪去,正面力量開始浮現,無論是在個人體驗向,還是社會消費向,ASMR都會慢慢落腳,並站穩腳跟。

被廣泛認為是第一位ASMRtist的WhisperingLife說道:

就像瑜伽一樣,起初,很多人會認為這很奇怪並對此產生懷疑,但現在瑜伽在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過去的幾年中,隨著人們對正念的興趣不斷成長,ASMR成為主流也只會是時間問題。

在世界越來越疏離、快節奏、瞬息萬變時,ASMR正在嘗試恢復一種原始、自然、緩慢的親密,提醒人們回歸對事物本身的關注。

這也是一次關於當下的迷人反思。

責任編輯:林芳如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