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瑞幸假帳打壞中國獨角獸們赴美IPO夢,一位前陸企CFO的2個預言
《專家觀點》瑞幸假帳打壞中國獨角獸們赴美IPO夢,一位前陸企CFO的2個預言

香港跟美國成為近年中國獨角獸跨海IPO(初次公開發行)熱門地點,但瑞幸咖啡的假帳風暴,可能將使中國獨角獸們跨海募資難度大增,異康集團與青興資本首席顧問暨柯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曾順利協助一家中國軟體企業赴紐約交易所(NYSE)併購上市,他觀察瑞幸事件可能是兩國「文化習慣」的差異。

曾在外資及產業界兩棲,楊應超雖已全職退休但仍緊跟時事脈動,曾是外資圈天王級分析師,2008年他轉往港商大洋集團任CFO(財務長),2009年更受聘中國科技公司擔任CFO,任務就是協助這家軟體巨頭在美國掛牌,這家企業後來順利併購上市,成為金融風暴後第二家順利美國上市的中企,他也因此十分熟稔中企赴美所有環節。

楊應超
楊應超是外資圈天王級分析師,曾擔任中國企業CFO,協助公司赴美IPO。
圖/ 楊應超

對近年不少亞洲企業赴美IPO爆發風波,包括M17掛牌不利及瑞幸咖啡作假,他歸納幾點觀察,首先是,他認為華人企業老闆應該要更信任專業,委辦專業人士(包括了解資本市場的CFO)處理IPO事宜,其次 他也預言未來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會收緊審查尺度,要求市值10億美元以上、財報有獲利的中企才可能過關。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延伸閱讀:瑞幸咖啡遭摘牌下市,也順道把中國企業赴美IPO的路給「堵」了

企業主應信任專業,財務長角色被低估

曾親手協助一家中國軟體巨頭赴美掛牌,楊應超表示,一般上市需市值達7~8億美元以上才適合掛牌,企業夠大,上市後才有流動性,否則掛牌無成交量也沒有意義,而上市時約會發行25%新股,以8億元市值計算就是發行2億美元新股,這時企業越強夠大,才能請到像高盛、花旗、巴克萊等頂尖的投行保薦人。

僅供報導用途_shutterstock_1262665855_瑞幸咖啡.jpg
瑞幸咖啡財報作假將波及其他中國獨角獸上市計畫。
圖/ LP2 Studio via shutterstock

赴美申請上市的外國企業必須遞交F1文件(俗稱招股書),這份文件由公司管理層、投行、律師及審計師一起合作寫出,鉅細靡遺提供許多資訊揭露,很少F1能一次過關,往往需要來來回回跟SEC聯繫補件,楊應超本身曾花一年時間協助陸企完成F1文件,順利讓東家在美國併購上市。

M17_mascot
M17赴美上市卻因不熟悉資本市場而失利。
圖/ Business Next

話鋒一轉,楊應超表示,他觀察部分企業老闆對本業知之甚詳,但卻不願意信賴外部專業,但企業財務長往往對IPO流程和資本市場不熟悉,這就有委託專業的必要,去找對的投資銀行,若順利協助企業在美國上市,投行通常會抽7%費用,以發行2億美元新股去算7%抽佣看似屬於「暴利」,但這行業也有風險,一旦做壞了一個案子,後續要有新案就不容易了。

楊應超在兩岸三地金融圈打滾多年,他觀察,包括台灣在內,熟悉資本市場的財務長(CFO)並不多,企業主通常只讓財務長主掌「作帳」及「借錢」等偏會計類事務,從台灣很少企業赴美發行ADR(美國存託憑證)或直接上市就可知,對國際籌資並不熟悉,但某種程度來說,敢赴美上市,也意味企業本身相對健全,資料透明度夠高,因為法律的刑責也相對很重。

中國本夢比破滅,未來獨角獸們IPO有四要

而在瑞幸咖啡爆發假帳風暴後,美國傳出SEC將收緊中國上市審議門檻,而這也跟楊應超預期相符,他大膽預言,未來中國獨角獸們仍可赴美上市,因為美國投資人還是想賺中國市場的錢,但將有四大現象:

  1. 企業要最好(該領域最強)
  2. 上市申請將等更久更難
  3. 市值要更大,從過去最低2~3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以上。
  4. 要已經賺錢多年。

楊應超指出,過去中國用「本夢比」方式到美國募資上市,但越來越多國際企業已經都在中國佈局(像星巴克或麥當勞),要買中國夢不必非投資中國企業不可,其次,過去財報虧也能超額認購的時期將結束,資本市場將回歸財報基本面。

大陸街景7.jpg
過去美國投資人想賺中國市場成長錢,追捧中國夢獨角獸,如今會更專注獲利表現。

他指出,以20倍本益比、市值8億美元概算,一家上市企業淨利至少得4千萬美元,四大審計公司會追溯簽核過去三年財報。在安隆財務醜聞爆發後,美國通過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SOA),提高會計師及企業管理階層刑事責任,相對加重了企業作假帳的風險。

但以瑞幸案例來說,楊應超坦言,假帳其實可以合法地做,也不難,中國過去20年肯定不止瑞幸這一樁,像被類似渾水(Muddy Waters Research)的研究機構就抓到好幾家。他坦言「這是文化和觀念(不同)問題」,有些做法中國企業可能認為還好,但對美國法令來說是嚴重的事。

從瑞幸案,楊應超也表示,中國會計審計制度有些不夠健全,投資人未來也會格外小心,他也緩頰說,瑞幸經營層或許不是故意,只是習慣問題,可能覺得好像沒什麼大不了,兩國對數字或審計的概念不一樣,對法律紅線的定義也不一樣。

根據外電顯示,納斯達克已通知瑞幸因數據欺詐必須摘牌,瑞幸將舉行聽證會,而外電也指出,納斯達克將因瑞幸事件提出新規定,中國企業未來上市IPO金額不得小於2,500萬美元,或至少募集上市後市值的四分之一新股。

關鍵字: #瑞幸咖啡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2025.05.09 |

身處於全球經貿激烈重組的現下,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壓力,更是全新商業秩序的挑戰,為化危機為轉機,許多知名企業積極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優化營運效率、提升員工生產力,甚至是創造嶄新營收獲利。

電通(dentsu)作為全球領先的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以主動出擊取代被動回應,運用 AWS 將雲端服務與生成式 AI 轉換為轉型關鍵引擎,從組織內部流程重構、員工生產力優化,一路延伸至客戶體驗升級,成功以效率與創新兼具的方式開創全新局勢,並在日前圓滿落幕的「創新驅動未來,AWS 生成式 AI 與現代化應用解決方案研討會」不藏私分享寶貴經驗與實務成績。

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面帶微笑的說:「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 AI 成為每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AWS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電通自行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成功縮減80%團隊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50%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彈性調整。」
圖/ 數位時代

以生成式AI化營運瓶頸為成長動能,讓業務服務如虎添翼

在以人為核心的行銷產業,創意與專業是最關鍵的核心,但當人力資源與技能成為業務擴展的限制,以 AI 等數位科技放大「人」的價值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台灣電通會於 2022 年建立 AI 團隊、推出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團隊同仁更好協助品牌客戶了解市場、認識顧客、接觸顧客以及持續優化的原因。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對電通來說,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將同仁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大幅節省專案準備時程,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流程與思考框架,讓生產力激增、營運效率倍增。「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我們不僅將數據服務搬遷到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平台,更透過 AWS 的 AI 模型加速電通生成式 AI 工具的研發腳步。」

例如,電通智能中心整合電通獨有的消費者調查(Consumer Connection System;CCS)資料庫、數位足跡(dentsu Audience Center;DAC)資料庫與 AI 模型推出「Personas人物誌生成器」服務,讓團隊同仁再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比對、製作消費者輪廓,只要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升成完整的消費者報告與圖表,以及透過電通經典案例(Golden Samples)的 SWOT 分析與BMC 分析等數據資料訓練生成式 AI 的思考框架,成功縮短市場研究與專案準備時間,讓團隊同仁可以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跟品牌客戶互動、創意發想以及執行方案。

除透過生成式 AI 加速消費者與市場研究,電通智能中心亦推出「原生廣告文案生成器」,讓團隊同仁一鍵生成符合各媒體平台語境的產品(行銷)原生廣告文案,以及推出「LEON 廣告法小幫手」服務讓電通同仁可以問答的方式了解食品、化妝品、藥品廣告規範,同時,由系統自動識別廣告文案是否有遭裁罰的風險與提供推薦文案,如將空氣清淨機廣告文案中的「殺菌」字句建議修改為「抑菌」以降低風險等。

邵懿文表示:「透過電通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不僅成功縮減 80% 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 50% 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調整行銷方案與互動機制。」

AWS
電通集團與AWS團隊攜手合作。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建議:「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AI成為每 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圖/ 數位時代

從提升效率到創造營收,電通持續優化 AI 綜效

生成式 AI 不僅是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對電通來說,也是開創新商機的起點:隨著品牌客戶對 AI 需求的提升,電通將 AI 實務經驗轉換成系列課程,協助品牌客戶與行銷人員認識、掌握與善用 AI 工具;其次,更因應客戶需求將「LEON 廣告法小幫手」這類原本為內部打造的 AI 應用對外開放,以軟體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商業化服務,擴展電通的營收獲利模式。

邵懿文指出:「透過雲端與 AI 轉型引擎,我們正逐步從過往的 Project Manager 轉變為 Product Manager,讓大、中、小型企業可以自助式的 AI 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優化行銷傳播成效。」在轉型的過程中,電通除持續投入更多資金與資源於其中,也樂於跟 AWS 等夥伴合作,目標是將既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協助品牌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行銷方案,極大化 AI 創新驅動未來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電通的商務版圖中,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技術選項,而是可變現的成長引擎,透過跟 AWS 等生態夥伴的共創共好,電通將以穩健步伐從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進化為可提供新世代行銷科技的平台供應商,極大化 AI 與數位科技的價值邊界。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