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交出驚人的第一季財報,當紅獨角獸的下個對手是微軟還是臉書?
ZOOM交出驚人的第一季財報,當紅獨角獸的下個對手是微軟還是臉書?
2020.06.09 | 商業經營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視訊會議獨角獸ZOOM成為了過去幾個月的當紅炸子雞。包括商務會議、上課教學、社交互動,ZOOM幾乎成了全世界被隔離的人們的最好選擇。即使在這中間,曾經爆發了一些安全性的疑慮,ZOOM甚至一度遭到部分的政府單位禁用,但是這似乎都沒有阻止ZOOM的強勁成長。

推薦閱讀:Zoom活躍用戶暴增20倍、每日2億人線上開會,現在卻爆出資料回傳中國問題

ZOOM的執行長袁征之前表示,在4月底ZOOM的每日會議參與者,已經來到三億這個大關,對比在1月份的時候,這個數字其實只有1,000萬,實在是驚人的成長。

但是,瞬間爆發的使用量,對於ZOOM這間視訊會議服務的領先者,到底能不能轉換成未來穩定的收入,則是很多人的質疑。所以,就讓我們一邊來看看ZOOM最新公布的財報,一邊來討論對於ZOOM未來的看法。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這次ZOOM所公布的財報(2020年6月2日),是ZOOM內部會計年度2021第一季的財報,時間的範圍是由2020年2月到2020年4月(美國公司的會計年度跟我們實際在使用的年度未必相同,看各公司而定),本文會用本次財報或者是上一季數字來統稱。

營收獲利皆大幅成長

在營收數字方面,ZOOM在上一季的營收來到了3.28億美元,YoY年成長率是169%,對比之前2020第四季的財報的YoY成長率78%,足足暴增了兩倍之多,可以說是在疫情之下實現了驚人的增長。

而在營業利益Operating Income上,GAAP的營業利益來到了2,300萬美元,對比前一年同期,成長了14.6倍,是1,460%的YoU成長。而如果我們看比較貼近即時營運狀況的non-GAAP數字的話,ZOOM上一季的營業利益來到了5460萬美元,大概是6.6倍左右的YoY成長,也是非常驚人的數字。而在淨利方面,GAAP的淨利來到了2700萬美元,對比去年同期的20萬美元,成長了135倍。如果用non-GAAP的數字來看,ZOOM的上一季淨利則是5830萬美元,對比去年同期的890萬美元,YoY的成長率也是高達655%。

當然,我知道有些讀者看到這麼多數字已經頭昏眼花了,那我就給大家一個簡單明瞭的版本,就是ZOOM在上一季,不但營收有大幅的成長,在獲利上,成長的比例更高,達到很驚人的程度

大幅成長的營收數字
大幅成長的營收數字。

而這樣的成績,無疑的是打臉了很多之前質疑ZOOM的看法。在前兩個月ZOOM的使用數據大爆發的期間,對ZOOM最常有的質疑,就是因為疫情而大量加入ZOOM的新用戶,未必會轉為付費用戶,對於ZOOM來說,白白浪費了頻寬與基礎建設服務能量的投資,但卻未必能賺得到錢。但是ZOOM把他們2021第一季度的財報攤出來給大家看,證明了他們並不只是有使用量增長,疫情對他們的幫助,確確實實地轉到付費用戶上。

一個季度完成「一個年度」的成長

如果我們不要對比去年同期,而是來比前一季(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的數字,ZOOM的營收是從1.88億美元,暴增到3.28億美元,QoQ成長是74%。如果對比 ZOOM 過去的成長速度的話,這差不多是以一個季度,就完成了一個年度的成長。當然,如果你要拿營收的成長,對比每日會議參與者的30倍成長,當然是遜色非常多。的確,ZOOM的新增的用戶中有很多人,甚至可以說是大部分,都不會付錢給ZOOM。但是這些上億人次的新增會員,其中只要有一部分的企業,願意採用ZOOM作為他們視訊會議的方案,這對於ZOOM來說,就是非常大的助益了。

要更清楚了解這點,我們得仔細去看Cost of Revenue的成長。在2020第四季,ZOOM的營收是1.88億美元,而Cost of Revenue(營業成本)則是0.32億美元。但到了上一季,ZOOM的營收拉高到3.28億美元,營業成本則是成長到1億美元。的確,如果我們只看成長比例,你會發現營業成本幾乎成長了3倍,遠高於營收的成長。但是,ZOOM並沒有賠錢做生意,扣掉營業成本之後,毛利是正成長了7,000萬美元。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看ZOOM過去的營運結構,其實服務能量的成本,一直不是ZOOM的真正關鍵,因為這個數字,大致都能維持在一定的比例。真正影響ZOOM是否能成長的關鍵,其實是在行銷費用上。

為了獲得高速的成長,在上一個會計年度,ZOOM投入了營業額的一半來做行銷。在武漢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的狀況之下,ZOOM在小幅增加行銷費用的狀況下,就達到了巨大的成長。如果以營業額的增長,對比行銷費用的投入的話,我們可以用下面的試算:

ZOOM在之前一季(2020第四季),投入了1億美元的行銷費用,達成了QoQ 12.5%的增長。而這一季的QoQ成長率是74%,是12.5%的四次方以上,等於是ZOOM原本必須連續五季,每季都投入一億美元的行銷推廣費用,才能夠在五個季度之後,也就是明年的2、3、4月份的這個季度,才有辦法達到這次的營收數字。用額外7,000萬的營業成本(頻寬與伺服器費用),來交換4億美元的行銷費用與一年的時間成本,怎麼看都是超級划算的事情。

ZOOM的損益表營運結構
ZOOM的損益表營運結構。

而好消息也不只在這次的財報而已,針對目前的這個季度,ZOOM目前給出的財務預估是5億美元的營收,比起這次財報上個季度的3.28億美元的營收,QoQ的成長率也是高達50%。而對於今年這個2021會計年度,目前ZOOM給出來的全年營收預估,來到18億美元,足足是去年的三倍。我們可以說,ZOOM基本上藉著這次的疫情,一口氣完成了原本要花上兩年到三年,外加接近八到十億美元的廣告投入才能夠達成的成長幅度。

所以也難怪,ZOOM的股價,從年初的每股70元美金,到現在暴漲到每股200美金以上。不過,由於新增的付費客戶是以月費制的較多,ZOOM認為等到疫情過後會有比較高的流失率,所以對於第三季第四季的預期,基本上保持在第二季的5億美元的水準。

另外,還有兩個數據,對於ZOOM也是非常利多的。首先,在超過10名員工的企業客戶上,ZOOM成長了354%,另外,在全球兩千大企業客戶使用的ZOOM的總時間上,比前一季也成長了200%。第一個數據,是代表未來比較可能長期成為ZOOM用戶的企業(人數多,通訊需求也會比較多)。而第二個數據,則是現有大型客戶的黏著度。當這些大型客戶更加依賴ZOOM的視訊會議服務時,他們未來就更難離開ZOOM的系統。所以,整體而言,ZOOM目前交出來的成績,可以說是一片大好。

而在雲端訂閱服務上,非常重要的進階指標Net Dollar Expansion Rate上面,ZOOM在本季交出來的數字是130%,在訂閱型商業模式裡,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高標,代表整個服務是非常健康的。(如果不了解這指標是什麼意思,可以參閱M觀點之前介紹ZOOM的影片 - https://youtu.be/fUMbQmP5jhE

現金流方面也非常強勁
現金流方面也非常強勁。

關於ZOOM的接下來,我有以下的幾點想法想分享 –

1. 這波疫情下的成長,無疑的是將ZOOM完全推升了一個量級

即使ZOOM本來就是一間高成長的獨角獸公司,但這次的肺炎疫情,讓ZOOM無論是在聲量上,或者是市場滲透率上,都獲得了非常大的提升。接下來幾季的營收與獲利,應該都還是能呈現非常驚人的成長。我估計在未來的這一年,ZOOM應該可以一口氣成長到原本他需要花三到四年燒錢成長才做得到的境地,而且現金流跟獲利都會變得相當的豐裕。

2. 因為疫情來的客戶,會有相當高的比例留下來

雖然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但是真正使用過ZOOM方案的客戶,會開始發現,其實用ZOOM取代出差會議,是個非常能夠節省成本的方式。所以我並不認為,在疫情過去之後,這些新增的付費客戶會離開,事實上,他們更可能會不斷的增加使用量與消費額,畢竟ZOOM是有很好的Net Dollar Expansion Rate的。

3. 重量級的對手是ZOOM最大的烏雲

當ZOOM拉高一個量級之後,接下來面對的競爭對手,就是更重量級的了。目前看起來,幾個科技巨頭,都會是ZOOM的最大敵手,包括了微軟、Google、還有Facebook。這其中,微軟與Google鎖定了ZOOM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企業客戶來競爭,臉書則是推出了Messenger Rooms的功能,來搶ZOOM在這次疫情中突然冒出來的視訊社交聊天需求。

當然,目前看起來,主戰場應該還是在企業這端,而最大的競爭對手,很可能就是微軟的Teams了。上一個被Teams擊敗的辦公室應用,就是曾經很火紅的Slack。如果Teams在未來幾個月開始大幅增強視訊會議的功能,那這將會是ZOOM最大的競爭對手。

4. ZOOM的下一步到底是什麼

而到了目前的這個競爭量級,ZOOM接下來的思考,就不能只是思考怎麼做好視訊會議這塊市場而已。ZOOM在這波成長之後,必須開始認真思考,他們該踏出的下一個領域,該打的下一個戰場到底是什麼。

一個策略是更深入企業應用端,推出除了視訊會議以外的其他服務,另一個策略,則是走向消費者端,提供視訊社交的服務。前者的對手會是微軟、後者的對手大概會是臉書。這兩條路,所需要的資源與能力其實大不相同,要把兩者同時做好的難度是非常高的。所以ZOOM可能最後還是得選一條路線前進。如果想走辦公室領域,或許ZOOM可以考慮與Slack合併,結合成一個更強大的整體方案來對抗強大的微軟。

5. ZOOM的強處是速度

4月初當ZOOM火紅的時候,網路上爆發了很多ZOOM的安全性問題。但是ZOOM以超快的速度,把這些問題都在一個月內陸續解決,這點實在是很厲害。Stratechery的分析師Ben Thompson曾經提到,這樣的速度其實一方面是ZOOM的恩賜,但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的詛咒。

因為快速,所以在講究速度的矽谷新創裡面,他們快速衝出頭,做出最好的產品。但也因為速度,很多事情都是採取最低可型產品的方式做出來,所以才會出現一方面宣稱有端對端加密,但實際上卻只是半套的狀況。Ben Thompson認為,這是把B2C的 DNA那去做B2B的公司,這點我是認同的。我目前認為,ZOOM還是會慢慢的把他們的DNA轉成B2B,而這樣會不會拖垮他們現在最強的速度,很值得關注。

結論

雖然在台灣,有些人用中資的角度在看ZOOM這間公司,感覺它有特別的色彩。但就我來看,這是一間很標準的美國科技公司,股東也是以美國為主。當然,創辦人是中國移民,有大量的中國工程師也是個事實。

但我認為,其實創辦人袁征是想要打造出美國公司,而不是中國公司的。拿掉這些政治眼光來看的話,ZOOM無疑地本來就是一間非常強大的雲端服務公司,而在這次疫情的加持之下,讓ZOOM實現了飛躍性的成長。在未來幾年,我會看好ZOOM在辦公室應用這塊領域,搶下穩固的一席之地。但長線來說,如何面對巨頭的競爭,則是ZOOM下一階段最重要的課題。

而在本文的最後,我也想提出幾個商業面的問題,來讓大家思考一下。

  1. 你的商業模式與擴充能力,是否能夠應對爆發的需求。 ZOOM在這一次疫情,在一瞬間就提供了超過平常數十倍的服務能量,讓他們成功站上浪頭。如果ZOOM在3月份因為需求增加個兩三倍,就開始當機不穩,就不可能有後續的成長,更別提把這些用戶轉換成客戶了。

  2. 你的服務到底留不留得住人。 ZOOM能夠抓住這波疫情需求成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服務本來就有辦法留得住真正有需求的客戶。如果你的服務沒有辦法留住人,那就算有意外的加持一堆人來使用,這些人終究還是會選擇離開。

  3. 免費有時候真的不是壞事。 很多人在看商業的時候,很不喜歡那些壓根就是來免費使用的用戶。就像ZOOM在這波疫情期間,很多人在旁邊觀察,就會批評其實來用ZOOM很多人都只是想用免費的,永遠不會轉付費,疫情結束後可能就不會再用了。這些說法,當然都不能算是錯,因為ZOOM的這波人數成長,真的是有非常大量的這種類型的用戶。但是ZOOM其實是展開雙臂,擁抱這些顧客的。這讓我想起電腦界經典的傳說 – 微軟因為不太抓一般消費者的盜版,反而讓他們的作業系統在企業界稱霸。如果ZOOM的思考只侷限在這些人不可能轉成客戶,就把這樣需求拒之門外,ZOOM的業績成長,可能未必比現在好。

  4. B2B與B2C的取捨。 最後一點,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的是,一間企業,到底能不能同時兼具B2B與B2C的DNA,還是最後總是得做出取捨。而如果真的要做出取捨,到底對於你來說,是選擇B2B比較好呢?還是B2C?

以上的這四個問題,就交給大家來思考、來回答了。

(本文由Miula授權轉載自其vocus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財報 #zoom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研究機構IDC指出,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市場自2019年以來皆呈現兩位數成長,預估市場規模將於2028年超過2,000億美元,驅動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是AI伺服器相關投資。看好AI帶來的市場機會,台達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因應晶片、企業、雲端服務供應商等不同類型企業客戶提供最佳電源方案。

為什麼台達能搶先布局市場?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鄭謝雄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不僅從技術創新、產品組合完整性,以及產品品質等面向切入,更與客戶進行緊密合作,從市場痛點出發,攜手打造符合需求的最佳方案。」

台達電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 鄭謝雄
圖/ 數位時代

AI基礎設施崛起,電源管理朝向高供電密度、供電穩定度與電源機櫃靠攏

AI的日新月異不僅重塑了運算架構,也加速電源管理變革。首先,有別於傳統伺服器的單一顆電源供應器(PSU)功耗較低,AI伺服器PSU功耗大幅上升至最高12kW,這也讓單一AI伺服器機櫃所需電力來到120kW甚至更高,傳統電源管理系統已經不敷使用,必須在相同體積下輸出更高瓦數,逐步提升供電密度。

其次,AI伺服器與機櫃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供電密度這個議題,如何確保供電穩定也至關緊要,理由在於,傳統CPU的EDPp峰值僅較平均值高出30%,GPU的EDPp峰值則高達65%。由於AI運算會造成劇烈電力波動,連帶影響電網負載能力,因此電源系統必須搭配高功率電容模組(Power Capacitor Shelf),透過內建的超級電容及放電或儲電,穩定電網運作。透過該模組以及備援電力單元(Battery Backup Unit;BBU)穩定電力供應,才能避免AI系統平台損害。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鄭謝雄認為:「隨著AI模型規模持續增長、GPU跟加速器的功耗密度節節攀升,以及7/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需求,AI伺服器與機櫃的總功耗將只增不減,傳統分散式電力架構不敷使用,集中式架構與模組化設計成為主流趨勢,將帶動市場對電源機櫃(Side Power Rack)的需求。」

從全方位解決方案到專業服務團隊,台達致力滿足客戶的多元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

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將電源系統從AI伺服器機櫃裡獨立出來,作為專門供電用的機櫃。台達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早在許多年前即開始關注高效能運算(HPC)與AI伺服器等議題,鄭謝雄指出,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因應算力需求高漲帶動電力不斷往上走,因此才需要將電源系統跟負責算力的AI伺服器分開,單獨將機架式電源、BBU、高功率電容模組、交換器等放置在一起,解決伺服器機櫃空間有限的問題,這也是台達在COMPUTEX 2025展示的800V HVDC電力架構的一個重點,也能優化電網到AI機櫃的電壓轉換效率。

台達電
台達新一代800V高壓直流電源方案
圖/ 數位時代

台達合作夥伴非常多元,從晶片商、企業客戶到雲端服務供應商等,因此除了觀察市場趨勢,也會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此,鄭謝雄強調:「每一個客戶的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都不相同,台達除了透過模組化的方式提供包含電網到晶片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更透過一站式專業顧問與客製化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舉例來說,同樣是5.5kW的電源方案,台達會在客戶系統開發過程中深度合作,定義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規格,因此需要一個懂電力電子技術、系統設計與產業知識的專業團隊提供最佳後援,這也是台達長年深耕電源技術能帶來的優勢。

另外,台達除了提供單一產品,也依照客戶不同需求合作,提供一站式電源及散熱解決方案,如此次在COMPUTEX展出的AI貨櫃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就整合了AI伺服器、1.6T交換機、電力、電池備援系統、液冷系統等,讓客戶在安裝上能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只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資料中心建置,滿足AI運算、邊緣運算跟電信機房等多元場景需求。

持續深入技術創新與自動化生產,敏捷回應瞬變市場需求

為提供客戶最佳產品服務,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提升競爭力,台達每年投入總營收的8%到9%進行研發。以電源管理與散熱這個領域來說,台達為了因應科技突破與客戶需求不斷迭代更新,在研發部份就投入了大量資源,同時也持續改善自動化生產製造流程,確保客戶需要的關鍵產品能準時、穩定量產交貨。

鄭謝雄進一步解釋:「考量全球在地生產趨勢,以及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議題,我們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就同時思考如何提高自動化生產能力,目標是每一代產品的自動化比例都要比前一代高,確保在技術創新之際,有可靠的生產後盾可以提升營運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AI新世代來臨之際,台達不僅持續關注AI應用、語言模型、加速運算與基礎設施變革,同時也針對電源管理與散熱方案扮演關鍵角色。透過長期研發投資、模組化創新產品設計與自動化生產製造等方式,台達提供了客戶節能、高效、穩定的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從電源到晶片、從伺服器到基礎設施的多元需求,與客戶攜手實現綠色AI的願景。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