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預測WWDC將推ARM版MacBook?蘋果面臨的問題還有一大堆
市場預測WWDC將推ARM版MacBook?蘋果面臨的問題還有一大堆

6月23日週二凌晨,蘋果即將召開第一次線上開發者大會活動——WWDC 2020。

按照慣例,這是一個屬於開發者的盛宴,人人都在期待新的iOS 14,期待新的macOS、iPadOS、watchOS、tvOS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硬體更新一般都要等到秋季和春季。

WWDC
圖/ 愛范兒

但今年的WWDC上可能會有一些對硬體事關重大的變化措施。

就在最近,傳出了蘋果要轉換平台的消息。準確點說,是蘋果準備推出ARM版本的MacBook產品,而最近幾年和在售的筆電與桌面產品,蘋果一直使用的是英特爾平台。

從英特爾到ARM,是整個軟硬體生態的遷移

其實平台轉換這事蘋果並不是第一次幹,早在十五年前蘋果就經歷過一次從IBM的PowerPC平台轉換到英特爾平台。但今天和2005年不一樣,當年蘋果的平台轉換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因為IBM本身設計能力跟不上,PowerPC G5的功耗和發熱都很高,根本不適合筆記型電腦這樣的行動平台。

根據知乎用戶@蓬岸Dr.Quest在相關問題下的答案,我引用了一部分蘋果從PowerPC轉向英特爾幾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

2005年7月6日,蘋果宣布進行平台轉換,並向部分開發者提供開發者轉換工具(Developer Transition Kit),同期發布的Xcode 2.1支援生成通用二進制(universal binaries)格式的應用程式。

2006年1月,蘋果發布15寸Macbook Pro和英特爾處理器的iMac。

2006年8月,蘋果發布英特爾處理器Xserve,完成產品線的轉換。QuarkXPress 7.0以通用二進制形式發布。

2007年10月,Mac OS X 10.5發布。這是最後一代可以安裝在Power PC處理器上的Mac OS X。同期發布的Xcode 3.0增強了對64位處理器的支援。

2009年8月,Mac OS X 10.6發布。10.6以及更新版本的Mac OS X無法安裝在Power PC處理器的蘋果電腦上,但仍然提供Rosetta轉譯器使用戶可以繼續使用為Power PC處理器編譯的軟體。

2011年3月,Xcode 4.0放棄了對PowerPC處理器的支援。

2013年8月,蘋果結束對PowerMac G5的支援。

蘋果當時能夠轉換成功有很多現實原因,比如當時體量比現在更加小眾,英特爾在行動處理器方面足夠強勢等等。而如今iPhone的爆紅和蘋果生態黏性的逐漸加大,在Mac平台上促生了大量的iOS開發者。

行動平台的壯大成熟,也反哺了桌面平台,現在很多開發者都是先從iOS起步,之後再轉向OS X(macOS)開發,從軟體生態上就能看出來,先有的iOS版之後才有的Mac版的情況並不少見。

而在iOS時代之前,Mac的生態其實處於比較小眾的狀態,甚至說難聽點就是蠻荒時代,和今天完全無法相提並論,自然也是沒有歷史包袱。

蘋果
圖/ 愛范兒

根據IDC的統計,2005年蘋果電腦的出貨量為217萬台,而在2019年這個數字達到了1,768萬台。這其中固然有筆記型電腦市場整個市場的擴大,但Mac的市份額仍然提升到了之前的兩倍。

而從絕對數量上說,如今使用Mac電腦的人數,可能是十幾年前的十倍。今天蘋果是這個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要撬動這個龐然大物的生態,即便是蘋果自己來做也著實不容易。

從英特爾切換到ARM,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整個軟體生態的顛覆。

英特爾
圖/ shutterstock

如果把這些眼花繚亂的軟體追根溯源,我們可以回到處理器和軟體運行最原始的一種關係——指令集。

簡單說,指令集就是處理器運行的「指導思想」,是一套讓處理器能理解程式的行為規範。如果「指導思想」不同,那肯定就沒有互相理解的基礎,而基於這一整套架構開發出來的下游軟體就像由此衍生的各國文化,但亞洲不懂非洲的文化,非洲也不懂南美的文化。

如今的macOS其軟體生態構建在多年來使用的英特爾處理器上,而英特爾使用的是X86架構,現在整個macOS軟體生態都遷移到了64位,也可以說是X86-64或者X64架構。

像iPhone等行動產品使用的晶片則用的是ARM的ARMv8指令集,你別看現在蘋果已經使用自研的架構多年,但在指令集部分依然是基於ARMv8的,不過傳聞說蘋果也準備對指令集這部分動手了。

也就是說,桌面裝置和行動裝置在指令集的層面就是不一樣的,所以換到ARM平台後,軟體是並不能通用的。

有人可能想說,那個誰,微軟不是早前一點也發布了使用ARM晶片的Surface產品嗎,就那個Surface Pro X,它不是也能直接運行Windows 10的程式嗎?

Microsoft
圖/ 愛范兒

沒錯,Surface Pro X使用的Microsoft SQ1的確是微軟找高通定制的ARM處理器,同時運行的也是完整的Windows 10而非先前Windows RT那樣的「殘疾版」系統,同時也能運行Windows 10的應用。

但Surface Pro X的問題依然很多,比如它只能運行UWP應用和32位的Windows應用,基於64位開發的軟體就無法支援。另外透過翻譯架構的方式兼容win32應用導致性能出現大幅損失,效率大概只有原生應用的30%-40%,更別說閃退、軟體重啟等各種各樣不穩定的小毛病。

微軟Surface Pro X.
微軟Surface Pro X.
圖/ 愛范兒

而對於蘋果來說,連透過翻譯架構兼容32位的程式也無法實現,因為蘋果已經透過自己對生態的控制力將全部的應用遷移到了64位。而面對大批不能直接運行的軟體,這個陣痛期一定會比想像中的更痛。

蘋果能做的,就是透過自己的控制力,去要求開發者將已有的軟體在一定的時間內編譯成ARM平台可以運行的版本,只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各個軟體的情況複雜,某些軟體要想遷移到ARM可不是重新編譯一下那麼簡單。

Dell XPS 13 2020
Dell XPS 13 2020
圖/ 愛范兒

在軟體之外,如今的ARM在性能和功耗上可能也佔不到什麼優勢了。無風扇的被動散熱,接近20小時的續航,如今已經陸陸續續被非ARM的筆電完成,比如最新的戴爾XPS13 2020就號稱有最長19小時續航。

而且對於桌面環境來說,蘋果目前基於ARM的A系列晶片性能仍然是不夠的,比如頻率已經處於「灰燼」狀態,再往上就撞到了功耗牆,也就是沒有超頻或者說像英特爾處理器類似的睿頻空間。

更別說十幾二十個核心的高性能服務器版本,還處於路途漫長、要不可及的狀態。

如果今天MacBook還在被說散熱不佳和續航普通,那蘋果可能應該更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比如WWDC 2020都快來了但還是Bug一身的macOS 10.15 Catalina?

選擇ARM對蘋果來說可能還有一個預料之外的打擊——這些蘋果電腦將不再能用Windows系統。

眾所周知,購買MacBook並不一定等於加入蘋果生態,選擇裝Windows系統使用的用戶也大有人在,因為本身蘋果早就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件事,並推出了Bootcamp工具讓用戶能夠選擇雙系統運行,但如果推出ARM版,那肯定無法使用了。

ARM版MacBook的對手還有iPad Pro

比起生態遷移和兼容帶來的不確定,ARM版MacBook其實並沒有什麼外敵,Surface Pro X肯定不算,這個產品在微軟這裡只是一款實驗性產品,而真正會對ARM版MacBook造成威脅的,其實是內患。

筆電
圖/ 愛范兒

當「你的下一台電腦何必是電腦」的廣告語從今年iPad Pro宣傳片中蹦出來的時候,就意味著iPad和MacBook這兩條原先還算平行的線路終於「火星撞地球」一樣,正式短兵相接了。

如果對比一下這兩條線,可與看到ARM版MacBook其實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

iPad Pro,採用ARM處理器,使用精簡指令集,iPadOS系統脫胎於行動裝置iOS,在巧控鍵盤的加持下從行動走向桌面。

MacBook,英特爾處理器,使用複雜指令集,立足於macOS桌面作業系統和生態。

ARM版MacBook,採用ARM處理器和精簡指令集,繼續使用macOS的話原先的桌面生態會丟失,只能透過部分移植應用或者zh虛擬機的方式運行之前的桌面軟體,效率大打折扣。

MacBook
圖/ 愛范兒

其實到這裡我依舊沒有想通,蘋果出一個ARM處理器版MacBook,失去了桌面生態最大的優勢,然後去和iPad Pro打架,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或者說其巨大的內在驅動力到底在哪。

當然,倒也並非找不出蘋果想要這樣做的理由,比如說想要對自己的產品和生態有更多的控制力,就像iPhone上使用的自家A系列晶片,早期的時候CPU用的是三星的,GPU用的PVR,到了後面全部變成自研架構之後,A系列晶片的性能才算在手機和平板中一騎絕塵。

而現在iPhone、iPad、乃至Apple Watch這些產品的生態與核心硬體已經被蘋果攥在了手裡,幾乎就唯獨筆電和桌面系列還要看英特爾的臉色,像英特爾過去幾年那種「擠牙膏」以及打磨14nm的行為,對於MacBook系列來說其實是挺大的一個掣肘。

但最後我還是覺得這樣的理由不足以說服我,至少我不覺得英特爾沒有餘力。

因為英特爾過去幾年的「擠牙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AMD在K10架構的錯誤方向之後一直沒有緩過勁來,直到Zen和Zen2架構的奮起直追,終於讓很多人喊出了「AMD Yes!」。

面對AMD的窮追猛趕,英特爾確實在製程上遇到了一些困難,導致新的工藝節點一直在延後,但在這幾年中並非只是放羊摸魚而沒有技術積累,新品Tiger Lake(Willow Cove架構)性能提昇明顯,終於牙膏管擠出了一截。

而從英特爾轉向ARM也非朝夕之功,顯然還有好幾年的路要走,甚至可能要付出移山挖河般的時間和財力才能逐漸追上,而那個時候,可能已經是2025年甚至更久之後了。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