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國際旅遊損5.8兆!太陽馬戲團倒在黎明來臨前
全球國際旅遊損5.8兆!太陽馬戲團倒在黎明來臨前

6月的最後一天,加拿大太陽馬戲團母公司太陽馬戲團娛樂集團(以下簡稱太陽馬戲)對外發表聲明,表示已正式向法庭提交破產保護申請,並計劃在加拿大政府和私募股權公司的幫助下重組債務。

消息一出,引發業內極大關注,作為知名娛樂演藝公司,太陽馬戲憑藉對傳統馬戲的創新變革以及豪華震撼的舞台表演紅遍全球,成為能與美國迪士尼媲美的世界級品牌。然而因為疫情,這家企業最終也難逃高額負債、破產重組的命運。

自1月份新冠疫情爆發,到如今半年時間已過,危機並沒有如預期般消退,持續遭受打擊的就是旅遊與航空業。有相關統計顯示,從2月份至今,全球已經有至少17家航空公司申請破產或倒閉,範圍覆蓋全球各大洲,景區、旅行社、郵輪公司等旅企更是破產倒閉重災區。

有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國際旅遊收入損失近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5.8兆元),如果疫情下半年能好轉,市場恢復也需至少兩年時間,旅遊業仍將較長時間處於難熬的低谷期。

扛不住了,太陽馬戲倒在黎明來臨前

太陽馬戲的破產危機早有徵兆,今年3月太陽馬戲團已經關閉44場全球巡演,裁員95%,並身負近10億美元(約新台幣294.5億元)債務。全球評級機構穆迪也將其評級下調,將太陽馬戲團企業家族評級(CFR)從B3降級為Ca,前景由穩定降至負面,警示存在違約風險。

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太陽馬戲團_77349823.jpg
圖/ Randy Miramontez via Shutterstock

此次正式申請破產,太陽馬戲CEO丹尼爾·拉馬將最主要原因歸結於疫情帶來的衝擊,他表示在過去的36年裡,太陽馬戲團是一個非常成功和盈利的組織,然而疫情之下所有節目被迫關閉,公司收入為零,管理層必須果斷採取行動保護公司的未來。

公開資訊顯示,太陽馬戲成立於1984年,由兩位街頭藝人蓋·拉利伯特與吉列斯·史特-克洛伊克斯共同創立,發展至今在全世界巡演秀加駐場秀總計超過20台。美國TPG Capital是太陽馬戲團最大股東,持有股份60%,中國復星國際和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分別持有20%的股份。

破產不意味著倒閉,丹尼爾·拉馬爾表示希望太陽馬戲能在2021年春季復演。在破產聲明中,太陽馬戲團表示該集團已與現有的投資者私募股權基金TPG Capital、中國復星國際有限公司和加拿大魁北克養老基金就接管太陽馬戲團的債務,並投資3億美元(約新台幣88.3億元)支持其重啟達成協議,且三大股東還將負責一個1,500萬美元(約新台幣4.4億元)的員工基金,為失業員工提供經濟援助。

事實上,6月3日開始,太陽馬戲在中國杭州新天地太陽劇場的駐場秀《X綺幻之境》已經正式復演,這也是太陽馬在全球範圍內的首個復演的專案。然而目前全球疫情沒有穩定,除去中國市場,其他國家情況何時會好轉、演出何時能恢復,仍存在極大不確定,且其提出的重組方案也只是計劃階段,對於這家老牌企業來說,是真正站到了懸崖邊。

破產潮來襲,全球旅遊業將加速洗牌

疫情影響下,破產、裁員已經成為全球旅遊業年度關鍵詞,太陽馬戲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後一家因為疫情影響倒下的旅企。

就在太陽馬戲申請破產前幾天,西班牙最大的郵輪營運商伯曼郵輪宣布已根據西班牙破產法提出重組申請,成為第一家因疫情破產重組的郵輪公司;另有美國百年品牌,全球員工近4萬的租車巨頭赫茲也於5月份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航空公司破產潮更是愈演愈烈,據不完全統計,自2月中旬義大利第二大航空公司Air Italy決定暫停營運並進行清算開始,到目前已經有至少17家航企宣布申請破產或倒閉,其中不乏德國漢莎航空旗下的廉價航空公司德國之翼、澳洲第二大航空公司維珍航空、拉丁美洲最大航空營運商拉塔姆航空、最大航空公司之一墨西哥國際航空,以及智利南美航空公司和哥倫比亞航空公司等知名航企。

中國旅遊企業日子同樣難熬,據「某企業資訊查詢平台」專業版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截止到3月25日,2020年中國已有11,268家旅遊類企業註銷、吊銷經營。中國知名的老牌旅企百程旅行網、世界邦旅行網等也都因疫情衝擊倒閉清算,河北野三坡景區、河南洛陽養子溝景區等也都因破產消息引發業內關注,「活著不死」已經成為今年旅企最重要的目標。

不過,有業內專家對聞旅分析,儘管因疫情申請破產的旅企越來越多,但也要理性看待,破產分為破產重組和破產清算,進入破產清算的企業才是真正的倒閉消失,而申請破產重組,是意在挽救,企業利用重組機會調整方向、剝離不良資產、解決債務危機等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

特別是越知名的大企業,重組成功可能性越高,畢竟品牌價值以及市場地位這些無形資產還是很具吸引力,破產重組期間也不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

此前野三坡景區被申請破產重組的消息就引發了這樣的誤讀,景區管委會出面闢謠,表示被申請破產重組的實為野三坡旅投。因債務原因,野三坡旅投已開始進行企業重整,以妥善處理公司所涉及債權債務問題,此次重整不會對野三坡旅遊產業發展產生影響。

「在這波破產潮中,最後真正倒閉消失的還是中小企業居多,從行業發展角度而言,更像是按下快進鍵的洗牌期,對於實力相對較弱的旅企來說沒有特別長的探索嘗試期了,找不到合適的定位,沒有能堅持下去的業務模式,那麼最後結果就是或者倒閉,或者轉型,被清洗出旅遊市場。」

兆元損失恢復難,重塑消費信心最重要

據麥肯錫合夥人兼亞洲地區旅遊行業負責人史蒂夫·帕克斯頓(Steve Paxton)表示,全球旅遊業的出口收入損失已高達0.9兆至1.2兆美元(約新台幣26.5兆至35.3兆元)。旅遊業想要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或將要到2022年。

airport
圖/ pixabay

儘管中國疫情控制已經取得決定性成果,經歷了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長假,大眾出遊數據也在不斷的攀升恢復,但據麥肯錫的研究顯示,中國旅遊業的恢復速度「低於預期」,主要原因是因為外部環境的危機性,消費者認為境外休閒旅遊「不安全」,旅遊消費信心仍然薄弱。

根據中國國家文旅部公佈的數據,截至6月22日,中國已經有10,064家A級旅遊景區恢復開放。端午節三天假期,中國共接待游客4,880.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恢復50.9%;實現旅遊收入122.8億元(約新台幣512.1億元),較去年同期恢復31.2%。遊客的出遊習慣也在發生改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預約旅遊成為新特色,出行方式也是短途周邊遊為主,且大多是採取自駕遊形式,對於跨省長途出遊,目前看來仍需更長時間恢復出遊信心。

而出境游方面,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世界旅遊晴雨表》顯示,目前全球絕大部分目的地的旅行限制並未解除,旅遊業仍是受到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世界旅遊組織表示,以負責任的方式重啟旅遊業是眼前的當務之急,並呼籲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必須作出切實承諾,支持旅遊業這一數百萬人生命線和經濟復甦的重要支柱。

但因國外疫情防控力度參差不齊,美國、巴西等國還在以每天過萬的速度不斷新增病例,現階段恢復境外遊確實不是最佳時機。儘管目前已經有境外國家計劃重啟旅遊業,並允許中國遊客入境,但從目前來看,疫情危機沒有完全解除、有效疫苗沒有投入使用,中國遊客境外出遊的信心很難恢復。

業內普遍認為,年內重啟出境游希望渺茫,對於如太陽馬戲等深陷困境的旅企來說,短時間內仍無法快速恢復業務,「熬」依然會是今年企業必鬚麵臨的現實境況。

責任編輯:林芳如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關鍵字: #武漢肺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