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解密】八方雲集掛牌登錄價138元、拚展店破千!鍋貼王能再搶下餐飲股王嗎?
【獨家解密】八方雲集掛牌登錄價138元、拚展店破千!鍋貼王能再搶下餐飲股王嗎?

9月29日更新:

身為台灣第一間掛牌興櫃的鍋貼股,八方雲集的表現受到不少投資人關注。根據興櫃中心資料,八方雲集今年前7個月自結營收為28.82億元、稅後淨利3.71億,繳出每股盈餘(EPS)6.18元;興櫃登錄價為138元。

今(29)開盤後,八方雲集早盤股價一度來到250元,超越「餐飲股王」瓦城。

若以今年第二季來看,八方雲集單季EPS為4.99元,高於去年同期的3.96元,同時也優於瓦城(2.18元)與王品(0.86元)。

相較於多數餐飲上市櫃公司第二季業績普遍下滑,八方雲集並未受到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太大衝擊。

創業20年的鍋貼、水餃連鎖品牌「八方雲集」準備登錄台灣興櫃市場。在尚未IPO (首次公開發行)之前,搶先來看它們有哪些表現值得關注。

首先,八方雲集在〈109年度員工認股權憑證〉公開說明書裡,揭露了「台灣鍋貼王」的市場地位。與同屬性品牌相比,八方雲集的門店數至2019年底已有981家,約是四海遊龍的4倍、五花馬水餃館的10倍。

八方雲集以中央廚房模式經營,透過約60部物流車每日配送鍋貼皮、水餃皮、小菜等半成品與成品食材,搭配已具規模的門店數,去年寫下營收48.3億元,稅前純益6.27億元,EPS(每股盈餘)8.09元成績。

目前,整個八方雲集國際集團下共有:八方雲集、梁社漢排骨、百芳池上便當、八方台式麵屋等4品牌,海內外總店數約1,032家,其中約85%為加盟門市。隨著未來門店數增加,意味著需投入更多資源在店面管理、品牌形象維護。

值得注意的是,八方雲集雖是餐飲品牌,但在他們的營業收入比重中,「餐飲服務」卻非占最大宗,2019年貢獻比重為17.33億(35.87%),反倒是食品加工營收比重超過26.04億(50%),且和前年相比呈現餐飲收入略減、食品營收微增現象,這可能跟這間台灣鍋貼王的逐年營運成長來自加盟,而不是直營店鋪的增加有關。

再從企業發展歷程來觀察,八方雲集近年來的發展腳步相對創業早期快速。如2017年導入街口支付、LINE PAY等行動支付;隔年在台灣、香港推出梁社漢排骨、百芳池上便當等品牌,開賣炸排骨/滷排骨飯、 香酥雞腿飯、紅糟肉飯、滷肉飯便當等各式飯類餐點 。

根據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統計,2012年至2018年餐飲連鎖品牌數由624個增加至998個,共增加374個品牌;連鎖總店數由28,880家增至34,158家,共增加5,278家。但平均每個品牌的營業店數由2012年46家減少為2018年34家。

八方雲集認為,這表示目前有太多業者瓜分台灣市場,因此如何走出台灣、跨足國際,是台灣連鎖加盟業者必要的發展策略。例如「珍珠奶茶」有國際知名度 ,帶動CoCo、春水堂、貢茶,日出茶太、快樂檸檬等品牌都有不錯的表現。另外,85度C、鼎泰豐都是在國際頗具知名度的台灣品牌。

門店成長數量,是餐飲類股重要的觀察數據之一。由於八方雲集整體營收有74.17%來自台灣市場;中國(含香港)市場業績僅占四分之一。

八方雲集在官網強調,集團自2008年進入香港市場、2014年前進中國大陸,門店數曾達110家。不過,台灣鍋貼王的海外之路並非都一帆風順,像是公開說明書中載明:「深圳區市場已結束營運並完成清算;蘇杭區計畫結束經營;大連與福建則在努力提昇品牌知名度。」

雖有香港與台灣市場的好表現撐腰,八方雲集正式IPO後,能否創造更好的國際化成績,將是投資人眼中的重點好戲。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IPO #餐飲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