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再被美國封殺,聯發科股價下跌近10%!出路只剩下兩條怎麼救?
華為再被美國封殺,聯發科股價下跌近10%!出路只剩下兩條怎麼救?

為了徹底斷絕華為的後路,美國宣佈加強對華為的封殺措施,禁止華為透過第三方業者獲得以美國技術開發、製造的晶片,斷絕其規避限制,從美國以外供應商轉手取得晶片的可能性。

美國國務卿邁克.龐培(Mike Pompeo)在推文中表示,「今天,我們進一步限制了華為取得美國技術、傷害全球網路完整性及美國人民個資的能力,給予華為及中國共產黨一記沈重的打擊。」

且為了更全面圍堵華為,美國還在實體清單上新增了全球38家華為關聯企業。從2019年華為被放上黑名單以來,已經有152家企業被列入封殺清單之中。

無法代替台積電供貨華為,聯發科股價跌停

根據《福斯新聞》報導,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解釋,5月公佈的禁令促使華為採取一些行動試圖規避限制,透過第三方取得晶片。禁令限制所有利用美國技術替華為製造產品的行為,都必須獲得許可。

羅斯指出,新的規範是為了堵上規範漏洞,防止華為獲得美國技術的可能性。這項新限制立即生效,關上了華為從聯發科等企業獲得晶片的大門。先前有分析師指出,從聯發科獲得晶片是華為僅存的幾種選擇中,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8月上旬舉辦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中,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坦承,秋季旗艦新機華為Mate 40配備的麒麟9000晶片,將成為華為麒麟高階晶片的絕版品,間接證實台積電自9月15日起將不再供應華為。

聯發科_MEDIATEK
聯發科一直被認為可能吃到華為訂單,然而這次美國祭出的新封殺措施斷絕了這樣的可能性,導致股價一度跌停。
圖/ shutterstock

在美國5月公佈禁令後,外界紛紛猜測聯發科可能將頂替台積電,拿下華為的晶片訂單,雖然聯發科當時發布重訊澄清,強調一切都會合乎規範,股價仍然一路攀升,從6月初至昨(17)日高點為止成長近50%。

然而美國進一步封殺華為的消息,令過去三個月的狂漲戛然而止,股價硬生生跌停,一夕之間下滑約10%。聯發科也在今(18)日急發重訊,聲稱他們密切關注美國的出口法規變化,並會諮詢外部法律顧問確保公司合規,目前評估對短期營運沒有重大影響。

華為剩兩條路可走,但都前途未卜

從美國5月宣佈封殺華為開始,外界便開始評估,華為究竟還有幾條路可走,除了上述的下單聯發科等企業繞道供貨外,僅存的另外兩種可能性分別是仰賴中國半導體產業供應,下單中芯國際或紫光展銳,以及依賴三星或其他日韓晶片廠商。

然而這兩條路目前都困難重重,中國整體半導體產業水準只到14nm或12nm的程度,無論中芯或紫光都不足以滿足華為高階晶片需求,麒麟晶片需要7nm技術製造,絕不是中國業者一時半刻能解決的問題。

再加上,中芯國際同樣採用美國設備生產,這代表他可能也在美國的禁令規範之下,無法隨意接受華為訂單。

韓國三星也長久以來被視為可能的選項之一,美國《電子工程專輯》指出,三星已建立一條僅使用日本及歐洲7nm設備的晶片生產線,可以不受制裁影響供貨華為。

Samsung
三星擁有以日本及歐洲設備建立的晶片產線,是華為剩餘出路最好的選擇,然而兩者在智慧手機市場上的競爭關係,令三星願意接受訂單的可能性渺茫。
圖/ shutterstock

但三星與華為同為智慧型手機領域的巨頭,稍早各個調查單位公佈的第二季全球手機出貨量調查更指出,華為首度超車三星登上全球最大手機廠商的寶座。

華為曾向三星下訂其Exynos處理器,但當時三星拒絕了這項要求,作為一個扼殺競爭對手的絕佳機會,三星這次很可能也不願意接下訂單,6月時也傳出三星已表態拒絕。

在美國禁令發布後,華為也持續測試聯發科及高通等第三方供應商的手機處理器,但高通始終處於禁令的規範下,稍早才試圖遊說美國政府放寬,稱禁令可能令聯發科及三星得利。

這次美國「超前部署」圍堵,斷絕聯發科供貨華為的可能性,在其他解決方案都不明朗的情況下,就如龐培所言,這無疑是一記沈重的打擊。

且《日經亞洲評論》更指出,美國律師事務所Orrick合夥人哈利.克拉克(Harry Clark)認為,雖然禁令主要針對半導體領域,但同樣適用於其餘牽涉美國技術的產品。例如顯示螢幕就需要大量美國技術,材料主要由康寧、3M等廠商供應。

目前唯一的轉機只剩11月美國總統大選,倘若拜登勝選,對華方針才有可能轉變,否則華為想維繫經營十數年的智慧型手機業務,恐怕只會越來越艱辛。

資料來源:ReuterNikkei Asian ReviewAsia TimesCNBC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