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用三隻小豬演示Neuralink生化腦技術,披露腦機界面最新成果
馬斯克用三隻小豬演示Neuralink生化腦技術,披露腦機界面最新成果

上週末,由特斯拉、SpaceX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時隔一年再度揭露技術新進展,這次更請來了「三隻小豬」,現場演示了這項腦神經技術。

去年7月,Neuralink向全球觀眾展示了腦機界面技術的曙光,不僅開發出一台外觀酷似縫紉機,能將有著大量電極的「腦絲線」植入大腦的手術機器人,還聲稱已經在老鼠與猴子身上成功試驗,放話最快2020年就會進行人體實驗。

所謂的腦機界面,意即在大腦與機械間建立一座橋樑,讓人類不必額外的控制器,僅憑意念或想法就能直接連結裝置進行操控。

延伸閱讀:生化腦技術曝光!馬斯克的Neuralink直播發表串聯關鍵,最快明年人體實驗

Neuralink elon musk
馬斯克在Neuralink的發表會上,揭露過去一年的研究進展。
圖/ Neuralink

3年前馬斯克成立Neuralink的終極願景,便是希望人類能透過腦機界面與AI融合,才能避免終有一天被人工智慧超越的未來,取回對世界的主導權。這個「打不過就加入」的理念,正是促使馬斯克推動Neuralink的最初目標。

作為這個夢想的第一步,馬斯克瞄準解決當前與腦神經有關的疾病為目標,聲稱植入裝置可幫助治療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解決聽力衰退、失眠,甚至讓失明者重見光明都不無可能。

馬斯克請來「三隻小豬」,首度實際展示腦機界面運作

這次的發表會上,馬斯克依舊西裝筆挺,不過會場上卻擺著豬欄,裡頭有著三隻活潑快樂的小豬。第一隻小豬喬伊絲,沒有植入腦機界面,是隻普通的健康小豬;第二隻小豬桃樂絲,曾經植入腦機界面後取出;第三隻小豬葛促德,則已植入腦機界面約2個月,可紀錄與鼻子有關的大腦訊號。

Neuralink pig2
Neuralink發表會現場有著三隻小豬,協助馬斯克展示腦機界面的實際運作。
圖/ Neuralink

每當葛促德以鼻子拱起飼料,或者被工作人員觸碰時,現場便會響起遊戲般的電子音樂,並紀錄下腦波的變化,Neuralink希望能藉此展現腦機界面讀取腦波反應的能力。

另外,Neuralink也希望這些充滿活力的小豬,能消除外界對腦機界面的恐懼,無論是否植入腦機界面,小豬們都同樣健康快樂,且若有需要也能隨時拆除或升級裝置,不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Neuralink pig
經由腦機界面偵測到的小豬腦波變化,每當鼻子被觸碰時便會產生電子音。
圖/ Neuralink

馬斯克表示,Neuralink目前有三頭植入腦機界面的生化豬,「他們很健康、快樂,和一般的豬沒有任何不同。」且透過腦機界面取得的數據,他們可以精確地預估小豬的四肢移動。

值得一提的是,馬斯克去年曾表示,藉由與史丹佛大學的合作,Neuralink計畫最快在2020年第二季進行人體實驗。這次請來小豬而非人類,顯然意謂著實驗進度可能不如預期,無論是受到新冠狀病毒(COVID 19,俗稱武漢肺炎)衝擊,或者監管單位尚未放行。

一枚10元硬幣大小裝置,把大腦連上智慧型手機

在披露這三隻小豬之餘,馬斯克也對外介紹Neuralink新研發的腦機界面技術。不同於去年需在耳朵下方佩戴處理器的設計,這次馬斯克端出的腦機界面大小僅如一枚10元硬幣。

Neuralink interface
新版本腦機界面的大小。
圖/ Neuralink

這款腦機界面能夠透過藍牙連結智慧型手機,擁有1,024個通道,充電一晚能使用一整天,並支援無線充電技術。且不同去年設計沒有任何外露的部份,只會在頭髮下留下小小的手術疤痕。

「我現在也可能裝有一個Neuralink,只是你不知道。」馬斯克說,「或許我可以試試。」

「這就像戴在腦袋裡的Fitbit。」馬斯克表示,這項設備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認證為突破性設備(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政府將優先審核其提出的申請,聲稱很快就會準備第一次的人體實驗。

Neuralink implant
與去年需佩戴額外裝置的設計不同,今年發表的腦機界面,僅需植入一個10元硬幣大小的裝置。
圖/ Neuralink

Neuralink這次還一併更新了手術機器人的樣式,外觀變得更潔白圓潤,功能上則可以往大腦內植入電極,並且避開腦血管與神經,自動化安全完成手術。在馬斯克的設想中,未來進行一次植入手術不用1小時,也不必全身麻醉,就像雷射手術一樣簡便,且價格親民。

Neuralink Robot
圖/ Neuralink

只不過,目前還有些技術上的難題,放置在大腦內的設備,會隨時間逐漸被腦漿分解,Neuralink一大考驗便是如何開發出能放置在腦中數十年,也不會損害的腦機界面。

馬斯克極缺人才,目標擴充百倍團隊人數

如同去年舉辦發表會的理由,馬斯克表示這次對外公佈研究進展並非為炒作或籌款,而是為了招募更多技術人才。7月中旬,馬斯克就曾在推特上說,「如果你解決了手機/穿戴式裝置的難題(密封性、訊號處理、無線充電、電量管理),請考慮為Neuralink工作。」

不過有前Neuralink員工爆料,馬斯克只想要一群特種部隊般的員工,研究人員承受非常巨大的壓力,必須在幾週內完成一般需要幾個月處理的項目。因此,Neuralink的人才流失率相當嚴重,創始團隊中僅有2人還留在公司。

馬斯克透露,目前公司只有約100名員工,他計畫將其擴大至1萬名,這個目標甚至比SpaceX當前的員工數要來得多。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ReuterThe VergeCNBC

關鍵字: #伊隆·馬斯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