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近期最夯的議題,台灣的開放銀行實施計畫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開放產品資訊、第二階段:開放帳戶資訊、第三階段:開放交易資訊。目前,第一階段開放產品資訊已經上線,第二階段開放帳戶資訊即將在Q3上路,眾人引頸期盼第二階段快點到來,但即使第二階段的規畫進程加快,但這樣的走向是正確的嗎?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標錯題目、畫錯重點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FinTech發展的重要環節,所標榜的是銀行坐擁大量資料,讓金融科技業者更方便使用,因而促進金融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倘若這個論點成立,零售業同樣擁有銷售的大量數據資料,那麼下個熱門議題就是RelTech(Retail Tech),接著是不是又喊出零售業應該要Open Retail?喊完Open Retail後,下個熱議題又輪到握有大量資料的電信業,TelTech興起後Open Telco又成了顯學?
所以我認為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標錯題目、畫錯重點,開放銀行應該是客戶對自己的資料在「資料賦權」的前提之下,所有的產業都做到開放資料(Open Data),才能真的做到銀行、企業、民眾三嬴局面,達到共創、共享、共好的境界。
舉例來說,當信用小白、或是未曾向該銀行有業務往來的民眾想向銀行辦理貸款時,傳統銀行因無從判斷民眾背景,或許需要透過聯合徵信中心調查民眾的信用,費時2到3個工作天,也可能耽誤民眾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但若是透過Open Data開放資料,銀行就能夠很快速的跟零售業(民眾授權可存取個人良好購買記錄)、電信業(民眾授權可存取個人良好繳費記錄),確認客戶的各項良好消費記錄,協助銀行快速判斷貸款承接與否。
另一例子,假如民眾有良好的駕駛行為、駕駛記錄,那麼在民眾允許授權個人駕駛記綠給保險公司後,保險公司就能依據民眾良好的駕駛行為,提供保費折扣,Open各方DATA,才能真正打造沒有斷點的便利生活。
從單贏邁向多贏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從金融業的角度來看是單贏策略,因為所謂的Open Banking只開放銀行端的資料,以提供數據資料的觀點來說,銀行釋出了相關的金融資料,但卻沒有取得他想要的資料,如電信、零售數據資料等,同樣地,電信業、零售業除了對金融資料感興趣外,對於其他行業手中握有的資訊也持有高度興趣。
因此,談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應該將層次拉高到開放資料(Open Data)的高度,這意味著不僅是open banks' data ,而是open all industries' data,擴大到各企業的資料都開放,才能打造完整的數據生態圈。
開放資料(Open Data)是在民眾允許的情況下,在民眾決定「資料賦權」、「風險可控」、「方便存取」三個前提下推動的,民眾在自行評估後,認為開放個人資料是風險可控,且便於自行存取使用等情況下所進行的資料賦權,因此不會有資料開放後被任意使用、企業獨攬個資的狀況。
目前財金公司主導的開放銀行,只有銀行相關的資料,資料面向較為單一,而國發會主導的My Data涵蓋了政府資料、稅籍資料等,這是很好的概念,但若能再加上電信資料、零售資料則更顯完整性,開放資料(Open Data)需要各產業的加入,各自存取所需資料才能創造多贏。
只是國發會的My Data資料必須經由自然人憑證授權,才能獲得存取權限,整個登錄過程對當今的Mobile First的行動應用趨勢來說,並不符合「方便存取」的原則,尚顯美中不足。
開放資料(Open Data)的應用場景無所不在
開放資料這個議題早在幾十年前就被熱烈討論過。
早期,醫院拒絕提供病人完整病歷,當然,依據93年修正後之醫療法,明定民眾有完整病歷之請求權,這項修法是「資料賦權」的具體實施。
開放資料最近有感的案例是新冠肺炎初期,民眾為了排隊買口罩煞費腦筋。口罩實名制上線,各家健保藥局都大排長龍等著買口罩,只是這些排隊的民眾並不知道哪家藥局還有口罩?因應疫情,政府開放資料建立口罩供需平台,釋出開放資料(Open Data)讓服務業者可以投入開發、串接口罩販售之地點、數量等相關資訊查詢,「方便存取」是此平台的重要亮點之一。
當然資料的正確性、安全性及相關衍生議題,都是實施開放資料(Open Data)後需要妥善規劃與執行的。台灣快速建立口罩供需資訊平台,包含地圖、語音處理等等,當時就有逾80種民間社會的應用程式,皆建立在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的開放資料 (Open Data)上開發。台灣這套開放資料(Open Data)平台,確實引起美國等許多國家的興趣,展開深度交流,所以開放資料(Open Data)是能夠讓資料增值,可以改變世界的無形力量。
葵花寶典心法 — 開放心態(Open Mind)
金庸武俠中葵花寶典屬上乘武功,但欲練神功必先自宮!換個角度想,自宮的概念是為了跨越陰、陽的境界,陰陽本各自有其框架,若想要練成絕世神功,必須翻轉思維、打破舊有框架,重新融合陰陽打造天人合一境界。同樣地,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局限銀行資料的框架,無法打破傳統、突破框架,最後只會落得即使自宮,卻仍沒有練成神功的窘境。
因此,談到開放銀行(Open Banking),若只要求銀行開放金融資料是相對狹獈的,應該要將高度拉到政府與企業共同開放資料(Open Data)層次、全民共享開放資料(Open Data)的利益,而這一切須先擁有開放心態(Open Mind)、開放思維,在各機關、各領域、各企業之間,串起完整資料經濟生態系,才能打造全民無縫接軌的數位生活體驗。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