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正顛覆一切,走進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卻遲遲未打進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信仰。
有人走進寺廟,點上三炷香與神佛對話,祈求家人一切順利平安;有人聽神父布道,與眾人頌唱聖歌,洗滌心靈、追求內心平靜⋯⋯宗教儀式讓芸芸眾生甘之如飴,其實已有沿襲千年的歷史。
兩年前,宏碁卻跌破眾人眼鏡,推出一款「智慧佛珠」,讓信仰走向智慧穿戴市場,在佛教徒超過800萬人的台灣掀起一陣軒然大波;3個月前,宏碁再度結合天主教,一條全球首創的「易付十字架一卡通手鍊」就此誕生。
乍看之下,它就是一條可當飾品佩戴的手鍊,外加一卡通支付功能:嗶一下,就能進出捷運站、在便利商店買飲料、到加油站加油⋯⋯你或許會疑問,它和信仰的關聯究竟是什麼?
「手鍊上有個世界級的象徵符號——十字架,」天主教全國宗座傳信善會主任神父高福南說道,刻上這一個為紀念耶穌拯救全人類而死的標誌,瞬間讓信仰和科技產生連結,只贈不賣,唯有你捐款給了教會,才能獲得。
當信仰不只是信仰,更像一種「生活風格」,一種表達「我是誰」的方式,似乎和科技的結合也變得容易許多。更有一款專為穆斯林打造的交友軟體《Muzmatch》,配對時看中雙方「宗教背景」相同與否,包括教派、種族、著裝,甚至是祈禱頻率都成為了擇偶條件,如今已在全球成功配對100萬人。
這回科技給了宗教力量,集體上線「與神對話」
「疫情來了之後,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出門、也不能上街,教徒不能上教堂,我和太太都在家裡『網路彌撒』。」前副總統陳建仁說道,身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回憶那段「足不出戶」的日子,靠著宏碁與梵蒂岡天主教打造的「智慧玫瑰念珠」在家念禱文《玫瑰經》,跟教友們保持連結。
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確實加速了宗教信仰接受科技的速度。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近期的研究報告指出,一個國家每增加8萬名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網路上針對關鍵字「禱告」的搜尋次數就會增加一倍;觀察Google搜尋趨勢上「禱告」的搜尋量,在4月底達到頂峰,前兩名最熱門的相關搜尋分別是「prayer for coronavirus」和「prayer for covid 19」。
「人們現在想和上帝有更多連結。」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一座教堂任職的神父大衛.卡薩托,接受美國網媒BuzzFeed News採訪時說道。
局勢愈動盪,人們愈需要信仰的支撐,禱告一直是緩解孤獨、不安和沮喪的方法,但數千年來,教徒們習慣面對面,聚在一起「與神溝通」。但疫情下,各種群聚活動不再被允許,全球教堂紛紛關上了門,這回科技卻成為救星。
宗教組織無一不開始學習透過Facebook、YouTube,甚至是線上會議系統Zoom、Google Meet進行「遠端崇拜」、「遠端彌撒」。一間位於加拿大奧里利亞(Orillia)的浸信會教堂向當地媒體分享,對於多為高齡的神職人員來說,光是搞懂怎麼操作這些軟體就花了整整兩周時間,如今每周日都會透過直播來進行崇拜活動,相較過去大約650人的「實體出席」人次,「線上出席」人次竟提高至900人。
一個名為「STREAMINGCHURCH.TV」的網站,甚至填補了教堂對科技、對直播串流陌生的空缺,服務內容包括協助安裝網路寬頻和攝影機,並推出了一款專屬App,供教堂在上面穩定直播,信徒還可從中閱讀「數位聖經」,甚至會針對好一陣子沒參加活動的信徒,自動發送E-mail提醒:我們想你囉!
百萬穆斯林朝聖不迷路,也能透過5G守候信仰
你或許無法想像的是,在疫情之前,早已有意想不到的科技,潛入到大型宗教活動裡。
朝覲(Hajj)是伊斯蘭教的年度盛事,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穆斯林得通過層層關卡考驗,即便儀式只有短短5天,但每一年的朝聖者都達數百萬人,踩踏事件層出不窮,2015年的甚至超過2,300人因此喪生。
在這場悲劇發生後,官方開始發放給朝聖者們一人一個電子手環,像是他們的「數位身分證」,好來追蹤他們的行蹤、監測區域人流;倘若朝聖者迷路,官方便能透過GPS找到他,手環還會提醒他們每天必須得禱告5次。
在2019年的朝覲中,首次用上5G網路。在拍攝到360度的現場畫面後,透過諾基亞(NOKIA)布建的5G網路傳輸出去,讓不在現場的人也能通過VR(虛擬實境),進行身如其境的「遠端朝覲」。
當科技已經走進人們心靈最深處的一塊,不知道對於信徒來說,究竟是抗拒多一些、還是欣喜多一些?
責任編輯:張庭銉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316期2020年9月號《探索5G殺手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