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緊吸你的眼球、Podcast狂聽上癮!自媒體創作者憑什麼讓人沉迷?
YouTube緊吸你的眼球、Podcast狂聽上癮!自媒體創作者憑什麼讓人沉迷?

翻開YouTube播放紀錄,在過去10天裡,我總共收看了《老高與小茉Mr & Mrs Gao》頻道49部影片,從古文明、大洪水與巨石建築之謎、外星人是否存在、到各種懸而未決的犯罪案件。連續10天、每天1.5個小時沉浸在YouTuber「老高與小茉」解說各種神秘難解的現象,連花錢訂購的Netflix都被他們比下去,等回過神來已經是交稿期限,不禁讓我認真研究:如此讓人沉迷的自媒體,到底做了哪些厲害的事情?

以下內容是一個普通閱聽者基於興趣與好奇的歸納整理,包含YouTube與Podcast話題,並與傳統媒體做一點比較。雖然會引用數據,但不是媒體產業整體角度的客觀分析,更像一個沉迷者的行為剖析,一定有偏見與盲點。但如果能讓漫遊網海的大家產生一點共鳴,就太好了。

從外星人登上暢銷書排行榜談起

我是從今年上半年書市銷售,體會到「老高與小茉」的影響力:1月出版的《海奧華預言》直到5月底被YouTuber「曉涵哥」和「老高與小茉」做成節目後,才瞬間登上書店銷售排行榜第一,單周銷售超過新書出版當月100倍,還成為上半年度Top 20的暢銷書!

給沒聽過這本書的人「前情提要」一下,此書原文版在1993年出版,作者是法裔澳洲人,講的是他被外星人帶到名為「海奧華(Thiaoouba)」的星球,了解宇宙中有更高級的生命體存在,被傳授了星際戰爭與人類起源的故事,靈魂輪迴與提升靈性成為高級生命體的方法……乍看之下就是很「唬爛」的內容,有如電視節目《關鍵時刻》內子宮談到外太空的書籍,中文版發行後不久即成為暢銷書,不得不讓我們承認自媒體的力量。

老實說,我在2年前曾看過老高的影片,當時只覺得「這什麼怪力亂神,大家也信?」鄙夷了一陣;但現在,我才後悔被知識的高傲蒙蔽了雙眼,暢銷熱潮出現必有原因,沒人會拿自己的錢包和時間開玩笑。

直到自己也沉迷老高與小茉一陣子,感受到他們的魅力和知識正確與否無關,是基於「用影片把故事說得好精采」,也發現這是所有自媒體吸引人的共通點,YouTuber善用影像說故事;Podcaster抓住用聲音傳遞訊息的特色;只要部落客的文字精采,今天依然深深吸引我追隨。

配圖3(二跨右頁小張)
老高與小茉的YouTube影片在文字與聲音解釋不清時,總是會有適當的圖卡、動畫、示意圖來讓閱聽者理解。
圖/ YouTube

故事怎麼說,才能帶人快速進入話題?

「老高與小茉」到底好看在哪裡,很多人討論,有人說他們角色設定好,老高口沫橫飛講故事,小茉天然呆問一些狀況外的問題;有人說他們會挑題材,外星人、古文明、神祕事件都是吸引人的話題。

在我從沉迷之中醒過來,終於可以理性看待之後,才驚覺他們說故事的能力強大到不行,製作內容、傳遞資訊與抓住注意力的技術都非常精湛。

從製作內容看,老高只要一開始講故事,當閱聽者可能出現理解障礙,小茉就會代表「完全狀況外的一般人」適時提問,讓老高詳細說明(比如海奧華星球的外星人為什麼要帶這個澳洲園丁上太空船,不是帶其他人呢?)到任何人都能理解;也就是說,無論主題多麼荒誕,他們說故事的技巧讓所有人都能無障礙地進入狀況。

從傳遞資訊看,他們也發揮「影片」這個媒介的威力,當文字與聲音解釋不清時,總是會有適當的圖卡、動畫、示意圖來讓閱聽者理解(例如故事發生地點、犯罪現場示意圖、古文明遺跡的照片等等),這是其他媒介做不到的事情,也是我的雙眼無法離開螢幕的原因。

配圖1
老高與其妻子小茉於2018年開設《老高與小茉Mr & Mrs Gao》YouTube頻道,講述奇聞軼事內容趣味,短時間內突破百萬訂閱。
圖/ YouTube截圖

從注意力的技術看,當他們的敘事達到一定程度疲勞,故事聽來有點累時,總會發生一些笑點或意外,重新抓回我的注意力(比如他們的小狗來鬧場、嘴巴吃螺絲的重播、「5歲能抬頭」的搞笑哏等等),有如搞笑藝人般非常厲害的技巧,不知道是老高與小茉默契太好,還是透過劇本設定和後製達成的,但一定經過長久的練習。

過去從事雜誌編輯工作時,總編輯始終提醒:寫文章必須減低讀者的閱讀障礙,要把專有名詞解釋到一般人也能聽懂;要善用圖文整合,讓讀者進入場景、理解內容;最好還有一點幽默感,或是用大小標題來持續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老高與小茉不但用影片完全做到,還超過文字與圖像能達成的效果(就算他們改用文字創作肯定也很厲害),難怪能成為火熱的自媒體。

善用媒體傳播特性去說故事,是所有讓我沉迷的自媒體都能做到的一點。

知識與娛樂,從雙耳流進腦門

配圖4 (二跨右頁大張)
台灣Podcast產業在2020上半年迎來爆發潮,除了亮眼的創作者的聽眾急速成長,更有許多跨平台、素人投入創作,爭相追逐著聽覺經濟的商機。
圖/ Spotify截圖

如果2018是YouTuber崛起元年(這年台灣破十萬、破百萬訂閱的YouTuber人數成長一倍),那麼今年就是Podcaster元年,目前台灣大約有2,000個本土節目,預計到年底達到3,000個,而上半年排名前10%的節目收聽量增加了5倍。

Podcast之所以流行,一般說法是:它填補人們視覺之外的專注力缺口。手機或電腦螢幕只要在連線狀態下,總是有回不完的信、即時通訊與提醒事項的干擾,線上影片總是被置入廣告打斷,當視覺疲勞,聽覺就成為可以沉浸的世界。

聲音與視覺的吸收方式不同,閱讀文字或觀看影片都需要「主動」閱讀,但聽覺能夠「被動」流入腦門。也因此,Podcast可以做其他事的同時聽,舟車勞頓、吃飯、走路逛街、打掃或運動,甚至只把聲音當做一種陪伴,不太認真聽也沒問題。

在演算法統治下,影片為了廣為傳播變得愈來愈短、節奏愈來愈快,Podcast反而可以用節奏相對緩慢且更長的時間來說一件事,此外,它也是在離線狀態也能輕鬆享受的內容,總覺得需要付出的注意力比看影片輕鬆一點。

根據英國路透新聞學研究機構(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調查,Podcast聽眾的兩大動機是「學習」和「娛樂」,年輕聽眾喜歡娛樂的比例高,隨著年齡漸長慢慢增加學習知識的動機。

仔細想想,我還沒有「打開Podcast只專心聽,不同時做其他事」的經驗,最常吃飯時一邊收聽,直到吃飽散步消化,剛好聽完一個節目……比起一手拿筷子、一手滑臉書輕鬆多了,而且不會吃到一半才發現注意力都在回訊息,好悲傷。

主打國際雙語新聞的節目《百靈果》,在Apple Podcast排行榜名列前茅,進軍Podcast兩年來,單月收聽次數已破百萬。
圖/ 蔡仁譯攝影

自媒體創作的圈粉3大關鍵

自從5年前第四台剪線後,我發現自己愈來愈喜歡追蹤粉絲專頁、YouTuber、Podcaster等自媒體創作者,愈來愈少關注新聞台、報章雜誌等傳統媒體,當然個人經驗不能推導到所有人,但仔細思考前者讓我沉迷的關鍵,整理出3點:

關鍵1.風格鮮明

拿老高與小茉來說,吸引我的並非內容是否科學、符合邏輯,而是他們投入在各種神祕事件的傻勁,就算是「偽科學」也讓我看得很愉快。說故事頻道的風格,和內容的正確性、合理性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與其計較對不對、該不該,是否討閱聽眾喜歡才是重點。

這又引起下一步思考,如果繼續被各種鮮明個性的自媒體吸引,那麼傳統媒體講究的理性陳述、客觀報導、資訊正確與態度中立,是否不再重要?放棄了這些價值,社會是否損失了什麼?

關鍵2.持續創作

傳統媒體在一個品牌下,由許多記者、編輯等新聞工作者產生內容,不會有一天沒有報紙、停播新聞、周刊雜誌跳過一個禮拜。但只有一個人或小團隊的自媒體,要持續產出內容並到達「質與量」的平衡相當困難。

對於閱聽者而言,在茫茫網海中找到一個喜歡的自媒體很不簡單;自媒體的內容時常是經由他人分享觸碰到閱聽者,或是閱聽者主動搜尋關鍵字時找到關聯內容,有興趣才會把過去的作品一次掃完(像是10天看了49部影片之類)。若要持續生產內容到能產生長尾效應,果然不簡單。

關鍵3.共同興趣(小眾也無妨)

我喜歡獨立音樂製作人楊威宇的Podcast《另一個維度The New Dimension》,因為聽他講音樂產業工作的種種,彷彿打開另一扇窗,讓我看見以前不知道的世界。我也喜歡聽出版人顏擇雅談書籍與時事、科普推廣者王道還講科技新知、台中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講天文、政治學者李永峰講日本政壇;多年前曾經很喜歡一個Podcast節目《六年級的音樂盒》,儘管停止更新很久了,它讓我重溫年輕時的流行金曲。

後來體會到,不論多麼小眾的興趣,總能引起一群人的共鳴,只是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找到這些同好?」演算法真的能公平對待使用者們的熱愛嗎?或者我終究會被擋在品牌資本與廣告營利的門檻之外?

責任編輯:張庭銉

關鍵字: #YouTube #Podcas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