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白口罩」才能被AI辨識? 她的遭遇讓科技大咖知錯了
戴上「白口罩」才能被AI辨識? 她的遭遇讓科技大咖知錯了

亞馬遜、微軟停止向警方提供人臉辨識技術,IBM則決定完全退出該領域業務⋯⋯在非裔男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後,誰有辦法讓科技大咖(Big Tech),在AI(人工智慧)影像分析技術的發展與競爭中相繼「退縮」?

自稱「程式碼詩人」(poet of code)的喬伊.布蘭薇妮(Joy Buolamwini),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迦納裔電腦科學家。她曾於2018~2019年間發表兩項重大研究,指明許多科技公司的AI在辨識膚色較深的女性臉孔時,無法如分析白人男性臉孔般地準確,尤其IBM系統失誤率高達34%。此外,亞馬遜的人臉辨識技術Rekognition,會將19%的女性誤認為男性;若分析對象為深膚色女性,誤判機會更高達31%。

研究成果公開後,IBM於2018年投入解決AI歧視的問題,微軟則馬上採納報告以改善誤差。反觀亞馬遜,卻於2019年用「詆毀」的手段來反擊她的研究,引來逾70名AI研究員在同年4月連署,呼籲電商巨頭停止服務警察。同年底,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針對商用臉部辨識技術,完成史上最大規模演算法歧視的審查,逐一比對近百家公司旗下技術後,發現AI對上亞裔、非裔臉孔的誤判率是白人的10~100倍。

 Joy Buolamwini
圖/ flickr cc by Ars Electronica

布蘭薇妮成功打破演算法「中立性神話」,如今她持續揭露AI造成的社會影響,其創辦的「演算法正義聯盟(AJL)」已在聯邦、州與地方各級法院上作證,告訴大家:當人臉辨識技術深入人類社會,法令無法監督的危險性。

對這位平權鬥士而言,科技大咖的收手還不足以扭轉局勢。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抗議聲浪進行期間,布蘭薇妮以個人網站名義,號召科技公司向Data 4 Black Lives、Black in AI等黑人公益組織捐出超過100萬美元,以促進科技領域的種族正義。

不只透過科學方法(論文與專著)分享發現,布蘭薇妮更用「聲音」傳達理念,盼更多人能了解正視AI帶有偏見的重要性。像2016年,她在TED演講介紹了AJL;2018年以朗誦(Spoken Word)的表達形式,拍下廣為流傳的影片《AI,我不是一個女人嗎?》,畫面帶出女權運動家特魯絲(Sojourner Truth)到歐巴馬夫人(Michelle Obama)等著名黑人女性,都被AI誤判成男性。她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編碼歧視》(Coded Bias),於今年初發表,特別是與國會議員的對談過程,她簡潔地串起演算法歧視和刑事司法體系中的不平等。

談到布蘭薇妮的「布道」功力,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自由科技計畫主任克洛福特(Kade Crockford)指出,「人們不可能全記住你說什麼,卻始終能記住你為他們帶來的感受。喬伊談到AI演算法時,總先從發現問題的故事開頭講起。」他回憶在一場會議中,ACLU要求執法官員支持麻州政府停用人臉辨識技術,該名官員被說服後隨口表示,布蘭薇妮的遭遇令其難以置信,「她說這種技術甚至看不到她的臉,因此她不得不戴上白色口罩。」

布蘭薇妮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以往由研究員及擁護者組成的AJL,最近聘了第一任「政策與合作夥伴關係負責人」;同時,AJL將發動成立迄今最具野心的計畫「演算法漏洞賞金計畫」,促公眾回報AI軟體引起的歧視和危害。其中一位擔任研究員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透露,他們希望由曾是AI系統受害者的個人和社區組織,領頭進行這項工作。

在此之前,人們認為演算法不可能帶有種族主義;現在,企業領袖和立法者皆承受著消除AI偏見的壓力,這可歸功於布蘭薇妮的嚴謹與創造力相得益彰,同時也令她宣揚的理念能獲得社會廣大共鳴。

在此之前,人們認為演算法不可能帶有種族主義;現在,企業領袖和立法者皆承受著消除AI偏見的壓力,這可歸
在此之前,人們認為演算法不可能帶有種族主義;現在,企業領袖和立法者皆承受著消除AI偏見的壓力,這可歸功於布蘭薇妮的嚴謹與創造力相得益彰,同時也令她宣揚的理念能獲得社會廣大共鳴。
圖/ flickr cc by Ars Electronica

駭客劇透、故事線重構,《最後生還者2》評價兩極

遊戲開發商頑皮狗(Naughty Dog)2013年於Play Station主機發行的生存冒險遊戲《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玩家預設從第一人稱視角,體驗殭屍疫情席捲全球20年後,男女主角情同父女、相依為命的故事。

在頑皮狗副總裁、製作人尼爾.德魯克曼(Neil Druckmann)對擴展遊戲劇情複雜度的癡迷下,該遊戲傳達小說般的角色親密關係、多如兩季HBO影集的故事含量,充分利用互動體驗帶出爆炸性內容。且不同於影視作品的心碎結局,玩家更能親歷悲劇的衝擊,堪稱當代遊戲敘事「神作」標竿,成功擴大社會對於電子遊戲效果的理解與討論。

《最後生還者》衍生的文化現象,似乎透露著遊戲續作可能創造更多商機,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今年4月,《最後生還者2》的發行因疫情而延宕,未公開的大量內容卻經駭客「劇透」,在社群網站上瘋傳,觸動廣大玩家的負評開關。

the-last-of-us-part-ii-duality-artwork-dark-deskto
圖/ playstation

面對不滿聲浪,德魯克曼指控酸民忽略了遊戲政治取向與故事線的關係,此舉有如提油救火,遭多元族群批評「拿錯擋箭牌」。直到6月續作發行,劇情的轉折、新角色的塑造,老玩家紛紛表態不能接受,加上過度暴力的殘酷元素,加劇「口碑炸裂」。

即便吃下許多負評炸彈,但遊戲後半段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豐富了敘事,獲得多數業界媒體滿分好評,確定翻拍的真人影集則由HBO執手。「無論其他人怎麼講,都比不上你從頭到尾地玩這個東西,」德魯克曼說,「這是影像遊戲,你得去親自玩它。」

壟斷網路搜尋的Google,更想從你的「身心健康」圖利

在網路廣告與搜尋服務領域,Google常表示與Facebook和亞馬遜競爭激烈;事實上,對於服務供應商來說,這說法並不完整,人們瀏覽最新動態不是為了找專家諮詢,也沒有人會去亞馬遜探尋疾病療法。

畢竟很多賣服務的可不像賣書或燈具那麼簡單,以心理治療而言,費用可以非常昂貴,並牽涉高度隱私問題。就有廣告商發現,疫情肆虐的前幾個月間,由於心理治療相關需求暴增,關鍵字價格平均上漲50%,某些單字甚至達到單次點擊10美元的地步,令獨立心理治療師負擔沉重。

除了高昂廣告費,Google近年來大力推動廣告自動化,效果並不理想,如感情諮詢、精神創傷各有領域專家,AI卻不易區分,使得採用「智慧廣告活動」服務的治療師,落入失焦的關鍵字競逐,無從提升轉換率。

此外,Google搜尋結果常從其他網站汲取段落文字,呈現在列表頂端,減少下方連結被點擊的機率。知名網站《關注使用者》(Focus on the User)就批評,網路巨頭對小企業的傷害擴及內容層面、公開濫用壟斷權力,竊取流量與智慧財產權,讓競爭者不公平的曝光待遇雪上加霜。

近來,Google展現進軍醫療領域的野心,優先布局「數據」,如聘請前醫院高管帶領Google Health,與醫療機構合作,高舉「建置電子病歷系統」大旗,並著手收購智慧手錶Fitbit。用戶藉著網路「自我診斷」的現象日益普及,對病歷資料志在必得的Google,將藉此掌握所有人類的身心,抑或增進社會集體健康的福祉?我們很快就能知道答案。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雜誌316期專欄〈全球掃描〉,為讀者精選、梳理各大外雜焦點內容,資料來源:Fast CompanyWiredBloomberg Businesswee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